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涵义、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危害,基于"当代激励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原因,认为目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评价不公正、激励措施与结果不吻合等是导致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关键因素,最后,从"综合激励理论"中能够影响工作绩效的诸多因素出发,提出了纾解公务员懒政、怠政的几大对策。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反腐和整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然而地方政府却庸政懒政现象突出。懒政不仅表现为官员的不作为,而且体现于普通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之中,表现为消极、推诿和拖踏。基于中部D县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县域治理中的懒政问题与基层公务员收入变化相关。基层公务员懒政不仅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基层日常治理秩序。因此,如何在整风肃纪的同时发挥好公务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官僚体制的有效运转是一个值得广泛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虽然是近代的产物,但是自从有了国家后,国家管理就存在,从现代视野分析古代治庸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借鉴古代治庸的经验与教训。本文在对古代治庸理念、职责规范、治庸主体以及行政绩效考核等方面内容梳理的基础上,进而用现代理论进行分析评价,认为我国现代治庸制度应从注重法律规范的制定、加强定量考核、强调能力标准、强化外部监督、重视机构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怠政"官僚作风愈加泛滥,削弱了行政效能,也疏远了干群关系。理想信念的缺失、一些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不足以及反腐败触及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潜意识的抵触成为官不为的主观原因;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标准体系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完善、容错机制的缺乏和干部淘汰机制不健全是"怠政"的客观原因。治理"怠政"应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的素质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怠政"问责制和干部淘汰机制,发挥大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调动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强化行政问责机制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武汉治庸问责风暴为例,探讨治庸问责对提升政府能力的效果,分析这项机制存在监督缺乏长效机制、治庸问责的力度和范围较小、治庸问责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完善治庸问责制度体制、强化外部监督、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提升公职人员的素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开展治庸问责,重在治理,贵在长效。要坚持把治庸问责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真正让干部不愿庸、不想庸、不甘庸、不能庸。  相似文献   

7.
县域政治生态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县域各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当前县域政治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呈现出新气象。调研表明,县域政治生态还存在"微腐败"案件多发,懒政、怠政现象蔓延,执纪监督薄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新抬头,地方先进文化引领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从重视"微生态"治理,创新激励手段,强化薄弱环节执纪监督,转变工作作风,弘扬地方先进文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稳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社合一”的乡村基层建制被“乡政村治”体制所取代,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乡政村治”模式体现了现代民主、自治理念,其建立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的实践过程,“乡政村治”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这是湖北省直机关强力推进治庸问责风暴的主要内容。 7月29日,省委常委第155次会议作出“关于推广武汉市经验在全省开展治庸问责工作的决议”,要求省直机关带头开展治庸问责工作。两个多月以来,省直机关治庸问责第一、二阶段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罗保铭同志提出"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贪顺民心"。抓作风即抓发展。用过硬作风出速度、出质量、出效益、出管理、出诚信。作风好没事干不成,作风不好一事无成。作风正,民心顺,海南兴。治庸提能力,治  相似文献   

11.
再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角色和建构的理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人民主权为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以公共性、服务性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以维护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为主要目的而进行公共行政活动的新型公共权力机关.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努力和现代服务型执政党的构建统一起来,加快政府流程再造;应以公共财政为后盾,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地方和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共精神,不断扩大公民大众的有效政治参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互动.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2.
能否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体系中建立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对称的“地方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国外的做法及借鉴意义;国家结构形式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与改革的趋势;建立地方公务员制度的可能性;建立地方公务员制度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论“官德”与政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管理的主体是公务员,政府行为的基础是公务员的行为,因此,政府作风建设的关键是"官德"问题,即官德在政风建设中占有核心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年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者,是共建共治共享中的有生力量。然而,青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为导向,深入广州开展调查研究,就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均衡且充分享受教育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建构义务教育责权配置机制和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卡"制度,创新"政校共建、政社共治、教育共享"的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作为彰显民主、择优取仕的现代重要政治制度,却存在五大违法(宪)问题,即歧视性限制、不正当行政、不合理行政、非录用行政行为违法以及救济缺失。针对这五大问题须以五大对策应对,即废止歧视性限制,创设"可录用的假定"原则;公开相关信息,确保相对人查阅权;以专业素养和法律素养为录用考试之核心内容;规范非录用行政行为;保障相对人救济权。如此,方可使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违法(宪)性问题得以修正。  相似文献   

16.
网络问政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是政府和民众借助互联网络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网络问政的关键是"问",更为重要的是"问"政之后的"理"政,即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反映的问题,因此网络理政成为网络问政的落脚点和归宿。从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转变,这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变革对自身行为做出的重大调整,从深层次反映了其高度的网络认知自觉。要强化和规范网络理政,提升网络理政效果,则需要政府转变关于互联网络的诸多传统观念和不正确认识、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以及实现网上与网下的有效衔接,从而将网络理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古人"治国先治吏"这一深邃的道理和进步因素同样适用于今天,同样可以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一、从严治"吏"势在必行."治国先治吏",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抓住了"吏治",就抓住了理政治国的纲.二、"治吏"必须从要害问题入手o"治吏"的核心问题是治权;"治吏"的首要问题是治思想.三、"治吏"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从严"治吏",思想是前提;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进社区"是中国各级政府回应社会问题社区化与政府职能社区化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也形塑出现代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单元及自治共同体的多重样态。新型社区制背后蕴含多重治理逻辑并存的复杂性。多重逻辑既来源于地方行政治理结构中"条"、"块"等制度生产主体,也来自在转型时期新型政社关系视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和自主性发展。其执行的结果是在基层末梢催生出一个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多重功能机械杂糅的"混合治理空间"。本文以浙江省H市近年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为蓝本,微观分析"条"、"块"进社区的治理逻辑、约束条件、行为路径及不同预期、激励和约束下社区的应对策略,并进一步关注在多重逻辑的牵制下社区自主性的表现形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中的中国政社关系和社区混合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9.
张敏 《人事天地》2013,(6):19-22
正一、国外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理解和界定(一)总体制度特点:"专业精神"与"分类原则"相统一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专业精神"与"分类原则"相统一。一方面,西方国家认为公务员是政府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地方空间的实施遭遇了多种相互嵌套、复杂纠葛的难题。破解困境的关键路径在于从中央到基层的治理空间中,通过对"治官权"、"治民权"、"治事权"的科学分任,重构国家治理的权力结构,改变"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之间的治理权力配置与治理绩效互评制度,在基层空间真正建立政社协同治理,以国家治理到地方治理的全面变革引导社会、市场科学地参与公共决策、合理地表达私人或群体利益、积极地消除城乡差异,以实现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也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