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不断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兴事物很多思考。“人肉搜索”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社会效应,很多事件表明,如果不对“人肉搜索”加以合理的引导与规范,“人肉搜索”会突破理性与法律的界限,成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2.
自组织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它最初针对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生命体的结构,后来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又扩展至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传播学研究,分析网络人肉搜索现象是学术探索的一次尝试。自组织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广泛,以“铜须门”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我们能够为处理人肉搜索现象及其类似的网络舆论事件寻找出更好的解决途经。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而“人肉搜索”这种网络活动,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亲宠”。“人肉搜索”的初衷大多是好的,一般都是为求助者提供帮助成为弱者打抱不平,但个别“人肉搜索”事件结局却酷似私刑,游走于暴力与道德的边缘,发人深省。应从“人肉搜索第一案”入手,对“人肉搜索”现象引起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就该种现象的立法规制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对我国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人肉搜索”在现实中遭遇到法律困境。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人内搜索”应当是特定情形下经过限定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的出路一方面在于提高网民自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加以解释,提高现有法律对“人肉搜索”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公安机关“网络通缉”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利用“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的方式侦查破案,在各地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公安机关进行“网络通缉”、“人肉搜索”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网络侦查的最新进展。当前,对公安机关“网络通缉”、“人肉搜索”侦查方法以及公安机关“通缉令上网”的网络通缉形式,概念上应予厘清,并对公安机关利用“网络通缉”、“人肉搜索”进行侦查的法律问题和程序规制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以此实现侦查效益最优化、网民权益保护最大化和对网络正常运行秩序影响最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一种大量网民参与、互动的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前景。“人肉搜索”行为只要没有侵犯个人隐私,就不需要用刑法加以规制,而应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肉搜索”事件下断涌现,硌须对人肉搜索的信息进行分类,只有侵犯被搜索者人洛权相关的信息寸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权,所以网友把当事人的隐私信息公布出来或者在现实社会中采用暴力等非法方式调查当事人是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作为后起的新兴的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侵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网络自身的特性、我国网民素质不高、网络基础管理不到位和立法滞后等。应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在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人肉搜索”的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9.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中的双重角色扮演体现了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现实中话语权的缺失和对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缺位是导致“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对保障模式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规制“人肉搜索”滥用的关键在于完善合理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入罪刑法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肉搜索”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多方关注,甚至有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提出应当追究“人肉搜索”的刑事责任。本文拟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功能及本质的分析入手,立足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肉搜索”入罪刑法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具有两面性,如果没有很好地利用,在“找人”的过程中,基于网络表达的交互性、便利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发表的言论板易侵害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应对“人肉搜索”进行严格的规范,网络用户应严格自律,网络言论自由应止于信息隐私权开始之处。信息服务网站对用户言论负有一定的注意义务,对明显的侵权信息有主动审查、删除的义务,权利人提出异议权时,网站应及时删除或屏蔽。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凸显,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众多经济犯罪案件受害者倾向于借助网络舆情表达心声,评估“人肉搜索”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意义,探索“人肉搜索”在经侦中运用的方法与要领,构建“人肉搜索”在经侦中的运用模式.是经侦部门完善业务、提升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部分网友迁怒于未及时上报发热状况的患者,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公诸于众,使其在社会评价中反复受惩罚并株连其无辜的家人。由此可见,互联网掀起的“人肉搜索”热潮,其在彰显公序良俗的同时,亦在挑战现行法律的底线。笔者拟从“人肉搜索”与侦查权之博弈(程序正义)、“人肉搜索”与隐私权、名誉权之冲突(实体正义)的视角微观分析,最后提出法律规制意见,以期为“人肉搜索”在互联网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可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人肉搜索”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人肉搜索”事件的愈演愈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法律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网络实名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尤其是网络运营者需加强对自身网站的审查、监管力度;网民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让资讯传播快捷高效。一种借助互联网的人工参与搜索方式一人肉搜索,让人欢喜让人忧。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在伸张现实正义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权利侵害甚至网络暴力,我们应该通过立法规范人肉搜索行为,使其既能发挥舆论监督、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叉要切实保护被搜索人的合法权利,以扬长避短,实现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的入罪化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人肉搜索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性质,是否具有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加以思索并提出合理应对的措施。文章着重于人肉搜索入罪化的价值选择和路径分析,以期在理论上对应人肉搜索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网上侦查的有力工具,但也存在着暴露个人隐私之类的侵权行为。网络表达推动着民主建设的同时,也凸现出了网探的群众基础与法律盲点。公安在运用网络侦查时也有法律障碍。警方发帖让网友提供线索是否侵权,网侦中的群众路线如何体现,等等,都需要在案侦实践和法治建设中找到答案。网上调查只是司法调查的补充,不能回避“人肉搜索”用于网侦的局限与风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一种新型的网络手段即人肉搜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必要以更加理性的视角来审视人肉搜索,理清它的概念和内涵,剖析它给社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最牛县委书记”辽宁省西丰原县委书记张志国,因为进京拘传记者一事而引咎辞职,当他复出的消息再次被网络曝光后,张只好黯然下马;深圳市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猥亵门”事件被曝光后,遭遇网民道德围剿,受到所在单位严肃处理;“一夫多妻区委书记”原徐州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其生活腐化和受贿问题被网络曝光后,仕途生涯就此终结;“史上最牛房产局长”原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为在会议上一番“查处降价房地产商”言论,立即遭到“人肉搜索”,其抽天价烟、戴名牌表、开凯迪拉克车等信息很快曝光,周不久被纪委摘了乌纱帽……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肉搜索在揭露腐败、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侵权事件。当前,最令人忧虑的是人肉搜索已经变成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基本上处于失控的状态。使用人肉搜索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人肉搜索并不能简单地作出"放"或者"禁"的结论,对人肉搜索应当在疏导的前提下予以规范。犯罪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应当携手并肩,在优势互补中共同探寻人肉搜索的规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