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维系政治安全,必须在深刻反思全球化浪潮挑战的基础上,致力于强化公民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烈认同感,心系祖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畏的使命感,以及关心全球事务、构建和谐世界的博大的崇高感。为此我们要辨明全球普世话语,超越民族主义,民族教育和公民教育同步推进,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的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赵可金 《外交评论》2006,7(6):69-77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对现代国家制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作为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外交制度的转型在所难免。通过考察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对现代外交制度的影响,可以把握现代外交制度转型的方向。本文在考察外交制度的概念、现代外交制度的形态以及全球化对现代外交制度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新民主外交将是现代外交制度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公定力的概念、功能等进行介绍,提出在民主法治社会里公民拒绝权概念。笔者主张在“有限公定力”推定下,允许公民拒绝权的存在,并列举出拒绝权的存在范围,从而使“公权力”与“私权利”达到较为和谐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进程使公民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受到冲击。为了保证公民对政府管理的足够的信任投入,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及早作出应对。为此,必须重中国家主权原则,防止“国家主权销蚀论”、“补偿论”等理论的政策影响;必须对政府的管理行为作出适应性调整,消除政府在全球化环境中至今仍存在的“管理盲点”,扩大政府间合作以及政府与本国公民的合作,防止个别国家把本国管理观念强加给别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碳概念的兴起,低碳全球化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全球化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经济全球化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和最终表现形式,它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构建,即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公民构建,其历史路径有二:存在于西方的"民族的公民模式"和存在于亚非、东欧地区的"民族的族群模式"。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认同危机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民国家认同的研究,公民意识是不可忽略的向度。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在概念内涵上有着密切相关性,公民意识的国家认同功能可从为国家认同提供内驱力、价值判断基础以及伦理支撑三方面窥见一二。在此基础上,面对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对公民意识国家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产生冲击 ,对国家的主权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这并不能得出民族国家过时甚至消亡的结论。因为 ,无论从一国之内还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政治的冲突、经济利益的差异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球化并没有创造出使国家最终消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突破了封闭状态;文化传播方式的高技术化;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国家利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织推广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对此,应采取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争取文化全球化权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认同,维护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意义上平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事件.平等的历程一旦启动,平等就会自我强化、自我增殖.社会发展对平等理念不断反反复复地渗透、传播、强化与使用,使得平等理念往往被人们当作天经地义、不可解释、不需理由的终极真理而接受.在现代性视野中,结合社会现实的发展,可以将平等划分为公民地位的平等、机会的平等以及对弱势者平等生存权利的保障三种形式.平等的有效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法律定位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 ,行业协会自治权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权力已经开始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 ,行会自治权演绎出两种生成路径 :一是政府主动培育下形成的行会自治权 ,二是市场经济推动下民间自发生成的行会自治权。行业协会自治权生成路径的二元化直接导致了其属性的二元化。现阶段 ,行业协会自治权、公民权、行政权在法律属性上应当处于平衡地位。只有在此定位基础上才能建构真正的行业协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的劳动关系通常被表述为行政化向契约化的转变。本文的讨论则以身份和契约作为核心变量,以二者自身内涵的变化以及在国企改制前后结合形式的差异为主线。典型单位体制下,劳动关系的行政化不过是国家与工人阶级社会契约的外在形式,它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单位身份。国企改制是将劳动关系商品化的过程,而劳动关系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是因为契约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分为两部分:国家与工人阶级的契约表现为调控性的政策和法律;工人和企业的契约表现为市场劳动合同。而工人的单位身份则转化为公民身份,它是现代契约的基础。这一身份的转换表明我国开始以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构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受刑人虽然身披刑罚,但仍不失其为一国公民的身份,仍不失其为人的事实,仍不失其诉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处在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中,受刑人权利更容易受到侵犯,受刑人更需要人权,更需要尊严,更应当有特殊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治理活动中市场神话的确立,公共行政陷入了一场严重的身份危机之中。作为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贡献者,美国行政学界在这场危机中做出了许多尝试,提出了应对危机的三种途径。以黑堡学派为代表的学者群体开展了一场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运动,试图重建公共行政的宪法身份;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学者群体则着眼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方面,试图寻找到公共行政的精神;以登哈特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从公民参与的角度出发,更新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并试图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来重构公共行政的身份。在某种意义上,这三种途径都只是对近代政治传统的简单回归,因而无法解决通过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产生,现在则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的公共行政的身份难题。公共行政的身份危机仍然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公民行为的研究关注于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组织绩效的贡献.与传统的组织公民行为相反,组织中也存在非自愿的角色外行为,即受到工作场所中的外在压力而被迫做出的强制公民行为.尽管学者针对它展开了不少理论性探讨,相关实证研究却相对缺乏,而关于它和工作家庭平衡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无.本研究以北京两家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98份.通过采用Bootstrapping统计方法,结合路径分析的思路来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制性公民行为负向预测工作家庭平衡;工作压力在强制公民行为和工作家庭平衡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调节了中介及直接作用.该发现不仅有利于更全面、合理地看待员工的强制公民行为,而且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组织可以通过有效抑制强制公民行为的负面作用,提高组织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一些地方政府在以行政力量强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单方面推进,农民没有知情权,集中居住的相关信息不够公开,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通知公告、书面协议。地方政府公开农民集中居住决策相关信息的法治价值在于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深化集中居住决策的信息公开,要求地方政府既要公开并提供全面准确的集中居住决策信息,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广大农民及时获知集中居住决策信息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渊源概念之法治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渊源的概念在我国一般被定义为:由国家机关制定并有不同行政法效力的法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法律渊源概念产生背景以及行政法渊源所处法治时代环境的分析,认为传统的行政法渊源概念容易得出与法治精神相背离的结论,而在法治社会中的行政法渊源应当是与形成行政法规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因果联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公民权利问题。以权利看待农民将从根本上有助国家对农民问题有解决。对农民公民权的关切和研究,缘起于长期以来的历史沉思、现实困惑、未来幢憬、理论追寻以及对农民和国家命运的深情关怀。  相似文献   

20.
国家伦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指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所具备的道德性,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国家伦理与公共伦理、政治家伦理、共同价值观等概念有本质区别。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国家伦理进行分类研究,而分类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国家伦理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