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法之美是指刑法的外在呈现与内在蕴含所给予人们的一种感受。除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区分,刑法之美还有优美与崇高美的区分。刑法的优美指向的是刑法的外在与形式,而刑法的崇高美则是刑法内在美的最高表达。刑法之美不仅有着使人们知法、爱法、尚法的法治意义和"丰满人格"的主体意义,而且有着对刑法本身形象的正面直接的塑造作用。刑法之美是一种制度之美,构成了刑法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艺术美是艺术家主体在感应外物,汲取丰厚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来的,在艺术美的产生、形成和接受的全过程中,艺术虚构始终处于中心环节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层次多侧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形成互补、互渗、互相支持的内在机制,理应纳入我国文化输出和发生影响的战略思考中。由此论文提出“美人之美”是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具体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民族文学及民族文学理论领域则分别为:其一,民族文学理论中诸如朴素务实的文学艺术观、人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等量齐观的思想蕴含着少数民族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二,民族文学文本兼具民间口头文学和文人创作双重特性,并含有原始诗性智慧,对当代艺术想象和思想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三,民族文学的文化认同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性以及认同历史进步的民主性。是我国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论文最后提出,“美人之美”不仅是认识和阐释,同时还是一种博大胸襟和深切关怀,对他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和关切。质言之,“美人之美”存在于信仰中,是一种需要建构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三个部份,分别论述了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丑陋形象也具有审美意义;对"审丑"与"审美"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审美心理;在公安文学中丑美相生相克的原理.表明在公安文学中存在着相当的丑陋形象本属正常,符合公安文学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5.
设计文化是人们提高自身生活品质、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观念、审美倾向的精神状态影响最大的,应首推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革命性主张及其设计语言的多元化逻辑。它更强调生存状态的自我保留和风格特点的个性化,力主人文情感的主体性,注重文化的共生观念,强调形态的重构与创新,对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观念、审美倾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深刻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作为一种正义的实现过程,蕴涵丰富多姿的美,其中的戏剧美最为显著,戏剧艺术表现的综合性与刑事审判蕴涵的多种美的表现形态相通,戏剧集中反映矛盾冲突与刑事审判的对抗性暗合,戏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刑事裁判类型的多元化对照。发掘刑事审判的戏剧美旨在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刑事审判美的秩序,探求这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刑事审判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体验。这项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从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重释审美体验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关键词。美国学者伊顿的审美理论在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审美体验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美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语境性特征并提出了"语境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健康的美"这样的生态美学命题,比较好地解决了"美与生态健康的有机融合何以可能?"这一生态美学理论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态美学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人体审美变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及现实中的女性人体都包含复杂的文化因素,透过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人体审美发现,女性美的塑造和评价既有平等的审视和讴歌,又有不同程度的男权话语和男性主义观点。因此,只有用性别视角对女性人体美、女性审美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历史成因及问题加以分析和反思,才能确立健康、自然、文明、合度的女性人体关和人体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想象机制是由技术想象和历史想象共同构成的。关于极权主义的经历加深了赫勒对宏大历史叙事崩塌的理解,也激发了对自由民主真实含义的理解。极权主义的出现被归结为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的“一种不神圣的婚姻”,是伦理力量缺失的结果。极权主义是非理性的,是对偶然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叠音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集中体现了汉语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但大多数情况下汉译英只能舍其形式译其意义.文中以《红楼梦》及Hawker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探讨汉译英过程中叠音词的音美、形美以及意美的缺损.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几年人们消费特点变化,针对企业品牌建设,从美学角度阐述了品牌塑造的必要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美的本质、为美下定义上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把美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审美活动上的新思路 ,认为审美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等审美主体都不是先在地独立存在的 ,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同时现实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报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审美追求应成为编辑的自觉追求。作为联系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一种重要载体,学报不仅应向读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使读者得到高尚的审美享受。立意高、胸怀大、特色鲜明是学报出境界的主要条件,和谐美、简单美、形式美是学报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4.
语言内在的音乐性驱使人们说话或写作时讲究适口顺耳,竭力展示语言的韵律,分享审美愉悦。英语作为表音语言,富有音乐性及韵律感。英语的音韵之美集中体现在元音、重音、押韵、拟声四个方面。英语学习者应当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并争取运用到英语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5.
和谐之美,是书法界众家的共同追求。和谐之美的核心所在,是要求审美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多样统一。书法艺术中的舍谐之关首先要以坚实的文字写作功底为基础,以体现其真;其次,应以深邃的文化底蕴为前题,以体现其善,第三,突出作品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诸因素的整体协调一致,以体现其美。  相似文献   

16.
美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情感活动本质地体现出其超越性特征。审美实现是建立在对价值功利性和有限、在场的超越之上,进而实现审美自由的。艺术是一种超越性存在,本质地体现出创美的超越性特征。美、审美、创美的超越性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来培养青年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利用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青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情操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教学、课外活动、优美的环境、教师的示范等综合作用对青年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文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真实美、行文的实用美、形式的统一美、语言的简约美等四个方面.研究应用文的审美价值,对于更好按照关学规律创新应用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Philosophy means loving wisdom. However, the meaning of loving wisdom has many dimensions. Loving wisdom, starting from the ancient Greek, encountered a truth turn in its development but failed to solve the long-existing philosophical crisis in an effective way. With exploring the wisdom of loving beauty in The Symposium by Plato,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practice mod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of loving beauty. Meanwhile, malposition mod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s a supplement element to the practical ladder mode to ac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hilosophical crisis and the wisdom of loving beauty is regarded as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设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设施设计应以人为核心,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互相协调,让人们在公共设施使用中切身感受到一种舒适与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