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不论是在整个公务员队伍中,还是在人民警察群体中,监狱人民警察都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身份边缘化"会带来监狱警察情绪低落、思想保守、工作绩效不高、职业倦怠、心理疾病等负能量问题,导致监狱人民警察自身素质提升慢,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内生动力不足等不良后果,最终不利于罪犯矫正质量的提升。缓解、消除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边缘化"现象已经成为消除监狱发展障碍、提升监狱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抓好监狱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认真总结监狱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的基础上,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把监狱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开创监狱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我国监狱人民警察目前的科研素养水平,探析其中的原因,寻求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科研素养的对策。结果:我国监狱人民警察在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两个维度的均值高于科研素养整体均值,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两个维度的均值低于科研素养整体均值;所在监狱领导对科研重视程度、科研培训与指导、科研基本条件的保障和监狱人民警察自身因素是影响监狱人民警察科研素养的四大因子。对策建议:监狱领导要增强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培训与指导,完善三大科研保障;监狱人民警察要增强科研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4.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倦怠是监狱人民警察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的存在直接影响干警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它产生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组织因素。解决监狱民警的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人、组织和社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培训是实现监狱劳教事业发展与警察个体发展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将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到胜任新的工作标准所需要的水平上来。基于特殊的行业需求和职业特点等因素,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培训有其不同于普通职业培训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着依法管理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 ,是监狱事业发展的保证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警队伍 ,监狱工作就无从谈起。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执法水平是目前监狱工作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职监狱人民警察继续教育培训,是一项着眼于长远的基础性、全面性、战略性工作[¨,是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全面推进监狱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针对当前监狱工作对监狱人民警察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现状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警察特色、比较完备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监狱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方式对全国五省市区监狱人民警察进行心理压力测试,结果发现高达55.10%的监狱人民警察承受了较高的心理压力,其中男性民警压力明显高于女性民警,20-30岁民警压力最大,未婚和离异民警的压力比已婚民警高,不同学历的民警压力存在差异,有领导职务民警的压力高于普通民警。为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为监狱人民警察减压,最终使压力水平降至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狱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大多与监狱人民警察的麻痹心理有关。麻痹心理是导致狱内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监狱人民警察的麻痹心理是监狱人民警察对监狱执法、对罪犯的管教在感知与认识上的迟钝与滞后,是心理亚健康的障碍性表现。监狱人民警察的麻痹心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既不利于狱内安全工作的开展,又不利于监狱人民警察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因此,在关注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试探性的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监狱人民警察不仅是国家刑罚的执行者,也是社会上一种职业,自有其特定的职业要求。对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的角色规范、社会地位进行分析,对于国家建设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促其职业专门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良心作为一个最古老的道德范畴,是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这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起到道德导向、道德监督、道德激励的作用。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良心异化现象,我们要将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构建现代道德良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道德哲学应关注两个根本的伦理经验。这种关注表明,伦理思维是道德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思维进路。黑格尔对道德与伦理之关系的论述隐含着伦理经验被遮蔽的秘密。对本源或根据的需要,使道德哲学遵循“本体思维”。本体思维使道德哲学哲学地呈现,它将具体历史感性的“伦理经验”过滤掉了。伦理思维打破了“存在的自鸣得意”,它在“人与存在的相与向度”运思,将展开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有一种思想可能属于伦理思维的道德哲学,那就是更本源的、更真切的“守望”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育道德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用道德的本质来审视教育活动及其过程。从根本上说,教育共同体是一个伦理实体,教育善恶是教育道德的具体体现,教育是道义的事业、是求真的活动、是公平的“砝码”。教育从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教育中人”的德性修养和制度德性来保证。“伦理实体”的论断给教育道德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关于教育道德的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具有典型的伦理特征。基于志愿精神的行动肩负着组织发展、社群德性建构和文化创造的三重价值负载使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呈现出多元伦理面向和多层面道德内涵。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工具理性支配下,管理思维过度侵入非政府组织理念,形式化道德准则扞格日常道德生活,文化适应的困难导致本土融入受限,构成了非政府组织实践中伦理困境的发生之源。要实现非政府组织实践追寻慈善和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具象化实践以重视日常道德生活的伦理智慧生成,移情理解和主动扬弃外来文化对实践的影响,并努力实现本土化非政府组织伦理向普遍化发展应当成为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道德在规范层面上和事实层面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整个社会群体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但是一旦为道德立法,法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就会受到损害。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见死不救不能入刑。  相似文献   

16.
回归学术与面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两种致思路向,其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这两种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批评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三种书写方式,其中前两种是朝向学术的,后一种是面向问题的。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沿着回归学术和面向问题两种路径而展开,研读经典文本、领悟微言大义,旨在"返本开新",回到道德与伦理问题得以发生和演变的初始根据,感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领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和构想共产主义的原则与精神。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伦理观的基础上,适度借鉴或吸收中外伦理思想资源,继续完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在现代性场域下,研究继续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具有道德和伦理性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实践中,探索和构建中国形态的德性论、规范论与实践论。一种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伦理体系,不仅具有中国价值,更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是一则关于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的寓言,展示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培尔的“白日梦”是其兽性因子的表达与彰显,培尔的“出行”是对伦理责任的逃逸和规避,是其理性意志处于蒙昧状态、非理性意志肆意膨胀的体现;培尔的“归家”是其理性意识得到提升,克服非理性意志,摆脱兽性因子,向人性因子靠拢的选择,最终成为与兽相区别的、伦理的存在.本文紧扣“白日梦”“出行”“归家”三条伦理主线,通过逐一解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来试图剖析易卜生蕴含在作品深处的道德旨趣:在受到道德指引、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的理性意志就会增强,人性因子得以彰显,人会成为一种伦理的存在;如果缺乏伦理意识,违背道德准则,缺乏道德指引,人的非理性意志就会占据上风,兽性因子就会失控,人就会误入歧途,实施伦理犯罪,引发伦理混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伦理悲剧,《布朗德》围绕着“母亲抱憾西归”、“幼儿患病夭折”、“妻子绝望自杀”和“悬崖葬身雪山”的剧情而展开,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以及空泛的道德说教、伪善的道德行为,不切实际地追求“全有或全无”的宗教事业,逐步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从而多次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因而走向毁灭。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关注作为牧师的布朗德同时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感情纠葛,探讨布朗德所遭遇的道德困境及其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作家一方面以外部聚焦的叙述方式关注布朗德的道德行为及其布朗德周边人们对布朗德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以内视聚焦关注着布朗德自我赎罪的心路历程。剧本围绕着布朗德的家庭、婚姻、亲情和事业等伦理关系而展开,由此讨论所引发的关于责任、义务、使命、孝顺、仁爱、仁慈、信仰、死亡、恐惧、绝望、自责、自杀、负罪、救赎等伦理命题,透视了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道德力量的渴望以及以死赎罪的自我诉求,体现了作者易卜生对于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9.
道家从文明的开端就参与了中国民族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建构,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中国伦理精神最重要的原色之一。道家伦理具有重要的精神哲学意义。道家为中国伦理提供本体论基础,弥补了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本体缺失的不足;道家的隐世避世为入世的伦理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使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成为可能;道家在儒家的人伦原理之外提供了一套扬弃人生和人伦矛盾的人生智慧。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人格构造中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道家伦理在中国伦理精神的体系中终不能成为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20.
企业道德治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道德伦理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严重问题,道德缺失综合症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因素。从企业作为道德治理的主体出发,分析道德治理在企业管理中对制度管理的弥补作用,探讨企业道德治理的具体途径,认为道德治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新视角,更是企业治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