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显示:山西省女性参与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但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女性在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发挥和资源占有不平衡,在业女性与男性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充分重视,努力做到建章立法,优化妇女在经济领域发展的环境;提高女性素质,增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发挥社区功能,开拓女性就业的多元化渠道;积极鼓励女性自主创业,重视非正规就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制度对处于劣势地位的非正规就业女性产生明显的排斥。对于非正规就业女性遭受制度性福利排斥的根源,性别公民权研究领域中聚集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公民权与社会性别两个概念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社会性别研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敏感性审视现存的知识体系,它对公民权的重新解释和概念化,确立了女性主义福利意识形态的核心分析范式,进而揭示出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化趋势与女性遭受福利排斥及在福利体制中劣势地位之间互动过程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与我国女性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敏 《工会论坛》2005,11(6):15-16
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以待解决。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制定有关的法律政策,积极引导与发展我国女性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差距造成女性参保率低,意味着女性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数少于男性;二是收入差距造成女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少,意味着女性退休后养老金低于男性.改变社会保险中的性别差异,应从社会政策入手,包括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培训政策等,从而提高女性劳动竞争力和就业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覆盖面;积极研究制定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利益的退休年龄政策.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非正规就业成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制度建设、教育机制和就业观念等是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是解决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时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地表现出来,传统的正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必须向非正规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福利权益受损的原因可归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建立一个性别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对于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福利权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赋权理论的视角,社会工作者建立社会支持实践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非正规就业女性通过发展能力,重建社会支持系统,获得资源和机会,从而克服权能障碍,改变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促进福利权实现.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互动性原则;(2)赋权性原则;(3)平等伙伴原则;(4)理性选择原则.社会支持实践模式的赋权性介入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赋权、集体赋权和政策性赋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非正规就业不仅能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我国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界定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不利于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概念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女性就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女性就业的路径选择1.传统就业路径下女性竞争力呈弱化态势我国女性尽管在就业领域获得了男女平等地位,但传统单一僵化的就业模式,限制和妨碍了她们更多的就业选择与就业机会,与男性相比,她们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首先是生理方面的原因。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及男性,这就使得女性在一些以体力劳动力为主的行业无法与男性竞争。此外,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任务,怀孕、生产、哺乳都会造成她们正常工作的中断,从而使她们在一些要求持续工作的行业中无法与男性竞争。其次是素质和受教育方面的原…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非正规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里出现的一种就业现象提出的概念.1973年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提出了"非正规部门"这一概念,其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生产规模很小的生产或服务单位",而正规部门就是与之相反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结构性改革、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下,出现了一部分易受劳动力市场排斥、就业前景有限的弱势群体.发展正规就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可忠 《工会论坛》2007,13(3):16-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日趋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就业形式。但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对非正规就业群体中的劳动关系则未能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在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劳动权益的保护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盲区。尚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增强政府的维权职责;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加大社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认知;提高用人单位的维权认识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从根本上保护广大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在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非正规就业作为多种就业形式之一已被社会普遍接受。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参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各种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应将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完善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4.
自科学社会学家科尔提出"产出之谜"之后,学者对科学领域中女性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行了诸多研究.以中国电子显微学为例,对该领域女性科技人员的科研产出投入情况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总体来看,女性科研产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是学术水平与男性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资助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科研投入形式,女性成为项目负责人的数量、负责项目的类型和层次与男性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5.
以青岛3所高校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样本抽取与问卷调研,对获得的264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刻板印象的5个构面:女性职业刻板印象、男性职业刻板印象、女性特质刻板印象、男性特质刻板印象与行为刻板印象。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刻板印象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之间的关系的结果表明:女性职业刻板印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显著性负向影响,且毕业生在该构面的测量值上每增加1分,“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比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概率将减少7.96%;男性特质刻板印象构面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且毕业生在男性特质刻板印象的测量值上每增加1分,“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比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概率将增加15.36%。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残疾人实现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途径,城镇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就业差距日益扩大。为提出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并促进城镇残疾人就业,使用CHIP第五轮调查数据,借助Probit模型,检验残疾人社会模型微观个体路径下,人力资本、健康资本、社会资本和制度参与对城镇残疾居民和非残疾居民就业产生的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效应,发现城镇残疾居民就业率显著低于非残疾居民;影响城镇残疾居民和非残疾居民就业状况的微观因素存在系统差异;教育对女性城镇残疾居民就业的提升效应高于男性。逐渐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制定专门康复职业计划和改善社区残疾人家庭服务供给将有利于实现城镇残疾居民包容性就业。  相似文献   

17.
杨丽 《工会论坛》2004,10(3):36-37
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自我就业、家庭就业、阶段性就业、工时就业等。随着我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大幅度调整 ,以非正规方式就业的劳动力规模正呈扩大趋势 ,下岗女工就业的主流也将是非正规就业 ,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一定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是正规性金融组织。而当前农村正规性金融组织金融服务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的特点研究不够。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的特点出发,通过深入分析正规性农村金融组织的现状,提出要充分发挥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在动员资金、配置资金、规避风险三方面功能的基础上,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下岗职工寻求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积极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抛弃世俗的偏见,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非正规就业组织中。在这些就业群体中,有一部分中共党员,他们的组织关系与工作单位相分离,参加组织活动、接受组织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加强对这部分流动党员(为了把他们与非正规就业组织的管理人员中的党员区别,所以加“流动”两字,下同)的教育管理,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一家规模较大、主要从事家政服务的非正规就业组织中的27名流动党员的调查,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