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学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著名的《拉康选集》(E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分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其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对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的潜在的承袭关系一一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拉康认为,主体是分裂的,主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地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主体从出生到真正开口说"我"这一过程,其实是经历了相当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拉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体的发生过程,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主体间性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实践过程中长期缺位,因此从拉康主题理论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3.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不仅被阐释为政治学著作和历史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具体化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其对当时法国政治事件中“活生生的时事”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深入细致地剖析,是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政治事件相统一的哲学著作。对这两个文献的阐释不仅需要从政治维度和历史维度上来把握,还需要从哲学维度上更深层次地把握其内涵。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关系层面分析政治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结构与外在表征相统一的“活生生的时事”,既展现出历史发展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生活条件,又看到对历史具有加速或延迟作用的历史情势和偶然等诸多因素。因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领域中实现了双重统一,对进一步发展当代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埃德加·爱伦·坡的一个侦探推理文本《失窃的信》成为各个学派用来阐发各自理论的道具。在这场争论中,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同了心理分析学家拉康对于故事中所指(信的内容)和能指(信的影响)之间松散关系的界定,但不同意后者文中体现出来的逻各斯主义中心论;并试图用消解二元对立和分析文本的不可译性来颠覆这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在肯定解构主义的积极批判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其在传统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拉康从"镜像阶段"理论出发,指出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真我"。拉康提出的主体理论认为,主体中包含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审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发现教师的形象压抑了学生"真我"的发展,并得出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孙慧 《工会论坛》2009,15(1):159-159
《玫瑰之名》是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声名鹊起之作,也是一部集历史、神学、哲理于一体的经典的反侦探小说。艾柯在这部小说里套用侦探小说的外壳,极尽反讽之能事,巧妙运用“戏拟”的叙事策略,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叙事话语,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这不仅彰显了作者精妙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后现代主义反侦探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民主不是形式,不是目的,而民主背后蕴涵的价值理念才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民主的价值(有用性和进步意义)才是民主理论和实践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各国之间的民主形式和民主实践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有是否有用和是否符合各自的现实国情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衡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本符合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要求和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8.
自马克思逝世后的19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跌宕起伏.受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偏离马克思的本来意图——关于“颠覆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以及“人类真正的解放”.因此,不应一味地反复诠释马克思主义,企图使之完美无瑕;而应恰当地运用它,并使之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的指南针、路标.这样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真正具有其跨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误区之一: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现实”在现实的理想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屡见不鲜的现象,一些青年人或者把现实的和想象的物质生活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或者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把理想拼接成一种可以任意解释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原因归源于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它所造成的后果是把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理论上玄而又玄,使人不知所然,使理想教育严重脱离客观现实。所谓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需求和渴望,是对现实中不满现象的一种否定。抽象出来的理论形态的理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认识和描绘。她揭示的是未来社…  相似文献   

10.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设施匮乏等问题。解决农民精神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的调整实质是对利益的调整,除特殊情形外.原则上农村的土地是不能进行相应调整的、但现实生活的发展超出了法律的预测.法律的规定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当赋予农民合理调整土地的权利,并积极构建合理的土地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物证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点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综合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来对物证进行智能化识别、登记、使用、监控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RFID与Zigbee相结合的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实现自动获取、管理物证实时可控的状态信息,防止物证被盗或丢失,提高管理和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找出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对策,以此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死刑犯的人道待遇只有制度化为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死刑犯的权利在理论上取决于生命权的界定及死刑执行的需要,在实践上受到物质技术条件及人权发展状况的影响。死刑犯享有的权利只有在上述范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刑事错案的背后总有形形色色的证据问题存在.刑事错案本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务问题而非纯理论问题,关注刑事错案必须从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开始.为了无辜者的权益和刑事被害人的利益,也为了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我国的司法体制建设应当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起典型错案开始,这是当前研究英美刑事错案现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上的法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团体不是同一的,法律上的法人是法律运用法律思维构造的人,因此法人在法律上是抽象的人、规范意义上的人。法律借助法人制度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团体进行符合法律要求的规制,以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农村社区中留守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市化的大潮中 ,农村出现的“3 86199部队”现象对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实现这一类社区走向城市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社区女性的现实生活方式比较落后 ,难以带动整个社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女性生活方式现状及其生活方式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有助于依托女性组织 ,借助社区主要劳动力缺失的机会而使女性获得发展机遇 ,实现女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民族压迫的政治原因,包括当时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元代文人仕途路断的残酷现实;二是传统观念衰落的文化原因。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元代遭受高压,普通市民常常陷入金钱物欲的诱惑中,人们已不看重恪守伦常。在以上两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当时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追权逐势,负心易妻现象十分普遍。元杂剧中的负心汉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在新作《山本》中,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集中展现了作为一种认知与表达方法的神话对日常生活史的介入,从而为神话与历史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型观照视角。与其他作家着力于创造意识形态属性明显的集体性或个体性神话不同,贾平凹试图还原神话在人类日常生活史中的本真状态,突出其作为人类知识与思想来源的背景作用,以及以“互渗”形式促成人与万物实现互联的重要特质。作为一种方法的神话,也体现于其通过具有神性特质的人物设置,构建日常生活的神话空间,继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稳定神话系统。贾平凹在《山本》中不仅表现了神话视阈中日常生活的和谐流动,也展现了现代革命与权力神话对传统神话时空的侵蚀、压制、重组,以及由此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断裂,作家借此探讨了传统神话由生而灭的历史过程。神话视角的切入,使贾平凹获得了神话视阈的观照,并在日常生活的漫流中发现神秘与朴实兼具的现实生命质感,重塑了一段亦真亦幻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