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关键抓手。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一五四三”实践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五大目标、四方协作、三种途径”,对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有序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两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把学科体系变为能力体系,把专业学科为本位变为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能力为本位,也就是说,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其特色具体体现在: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主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任务核心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构成,遵循高等教育学习规律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专业延展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和延展能力培养课程集群,形成将“模块式”与“三段式”综合集成的能力本位为主的新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德育和体育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学科融合、大思政以及课程思政的不断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也需要与德育有机融合,在“大思政”视阈下对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多维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为开展有效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提供全面支持。从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整体健康发展、意志品质和思想教育五个维度出发,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入手,构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多维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够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提供方向指导,从多维度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开展,从而持续促进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体系、组织构建、效果优化等创新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大思政”模式的健全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考核方式改革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光荣艰巨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应积极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探索运用“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梳理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借鉴国内部分本科院校的做法,构建了“一核三层五维”高职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即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目标(简称“一核”),从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个层面分别围绕教师、课程、竞赛、研究、评价五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中层衔接和实施落地,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学院课程思政实施计划,教研室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简称“三层五维”),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协调育人的体系。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简要介绍了如何落地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教育部与科学技术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关于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的通知》,云南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8.
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政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有着重大的意义。文中从行为与认知的两个维度、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三个主体、学生认知能力、政治认同、为民情怀和公民素养四个方面构建民政类课程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以思政考核融入专业考核、以情境测评完善评价形式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考查轻实际思想表现、重期末考核轻学习过程考核的情况,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严重相悖。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应当更新考核理念,创新考核方式,规范过程性考核,构建多元化测评主体,推进思政课程考核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注意在落实执行、教师导向、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规避误区,需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根本前提下,坚持锻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丰富主渠道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形成大思政协同效应、完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实施理路,进而打造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职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功能失位等弊端。多元互动性考核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拓宽评价指标,是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热点,亟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着重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大思政”的视角出发,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创新了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从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互动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总结高校思政课堂互动教学情况,尝试构建思政课堂互动教学方式选择的评价标准既可帮助教师评价互动教学方式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又能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互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突破传统学校德育范围,强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构建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筑大思政立体结构,形成强大德育合力。然而,目前尚未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经验,还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事关育人发展方向及成效,是高校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评价是高校完善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构建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要坚持“三个统一”:政治性和系统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包括主体、客体、标准、方法、参照系统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是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客观评价、指导帮带,提升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挥棒”,有助于高校健全“十大育人体系”为核心的制度机制。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面临着一些困境,高职院校应以工作方案为指导,积极推进协同育人,通过强化协同育人认知、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优化协同育人内容、创新协同育人学生考核体系等路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职英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教育中“能力本位”理念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接着分析了高职教育引入“能力本位”理念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高职英语能力本位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意蕴,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政课教学规律,把握思政课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职思政课教学将高职教育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为实现高职教育预期目标而服务。思想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结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及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进而探究如何科学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今高职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新挑战。笔者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其全方位和全过程,是推动其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职责使命的实践要求。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基本遵循,通过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和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构建等方式切实提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