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如何养老已经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房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社会养老问题,但是它的推行也会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障碍,本文主要对“以房养老”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以房养老”制度在我国的推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事实上已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高龄老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尖锐。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已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目前老龄化社会结构态势日趋明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养老产业和养老地产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老龄人口市场需求来看,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空间大,具有良好产业前景。本文将针对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展开详细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养老地产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对完善我国养老地产模式进行有效战略措施分析,以促进我国养老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进入城市寻求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加之转型期传统孝道日趋式微,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家庭养老、自我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六类农村现有养老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以房养老”政策可以缓解养老风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传统思想阻碍和制度门槛过高等限制,“以房养老”政策在试点城市中难以推行。因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四二一”家庭具有主要居住在城市、拥有独立房屋产权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突破“以房养老”政策瓶颈提供了可行性,缓解了“四二一”家庭所面临的经济负担重、未来不确定性、亲情疏远等养老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养老服务领域被不断复制推广,引发广泛关注.文中对当前我国各地区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层面开展的关于"时间银行"运作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对因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时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遭受的质疑进行分析;对"互联网+居家养老"理念下"时间银行"的发展愿景展开探讨,认为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在养老领域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评价体系,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荣真 《工会论坛》2011,17(3):21-22
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不足、机构养老水平仍然很低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借鉴美国的养老模式,加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引入市场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房养老"在发达国家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已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引入"以房养老"的理念多年,一些市场机构也积极尝试开办具体业务,在舆论引导、经验积累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当前,中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城市家庭住房拥有率较高,针对一些存在现实需求的家庭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具备基本条件,同时也面临传统养老观念、产权期限、房价波动和配套机构缺位等障碍因素。应由政府主导,创造规范、有序的外部环境,鼓励市场联动,开发切合中国国情的"以房养老"产品,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困扰的背景下,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自它诞生以来就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并积极采纳。我国自1998年初引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以来,其试点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多地养老时间银行试点纷纷关闭。文中以时间银行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实践为基础,从养老服务的需求及供给等方面对养老时间银行服务模式在我国继续推广的可行性重新进行了探析,并得出结论:我国当前发展养老时间银行模式存在迫切性和可行性,具备良好的制度优势和技术经验,可以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建立共享信息平台、打破地域界限、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措施进一步保障该模式的长期有效实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城市多元化养老模式构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的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中国养老模式及国外养老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同时对国外养老模式选择过程的经验和启示做出了总结:指出社区、专业的服务、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主体等与养老模式构建的关系及作用,并认为养老模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构建一种新的城市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家庭结构的改变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都使得社区养老突破传统家庭,福利养老成为城市养老模式的首要选择.社区养老模式适应了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形成社区养老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自我发展.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现状,从法律制度到微观运行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倡导社区内部支持体系和社区外部支持体系的和谐共建,以促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养老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由于受内、外因的共同制约,而影响其在我国的普遍推广,故有必要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重,原有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老年人深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养老特色小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基于我国养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对影响养老特色小镇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府顶层设计不完善、市场野蛮式发展、企业缺乏协同、民众缺乏认知会对养老特色小镇发展产生影响。为了实现养老特色小镇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情况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协同、民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展多层次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而且家庭养老将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在传统居家养老功能趋于弱化,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老年工作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社区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政府在法律与政策层面上为社区养老这条新路提供了依据,为老年群体权益带来了新的保障。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种富有"第三条道路"意义的新养老模式的理念、内涵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当代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结合福建省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方面进行的创新与探索工作,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在多元性与群体整合、养老的投入差异性等方面进行检视并提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行机制及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中探讨了公共事业类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这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原动力与理工科类专业不同,不是与企业之间的纯利益关系,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心奉献精神。文中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养老服务行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呈现出了与非民族地区的城市老年人不同的特征。以贵州省G乡的若干苗族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苗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呈现出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会养老模式为辅、集体养老模式缺失的特征。通过对该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加以分析,提出适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探索,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仍处于区域内的试点阶段。“五社联动”具有多方主体协同治理、优化资源配置等特征,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好嵌入前景。文章以青岛市“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为例,对“五社联动”嵌入“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合理性分析,发现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具备嵌入的政策支持、实践经验和发展路径,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