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专家法律意见书是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不可忽视。与之相对应的,美国也有一套允许案外人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施加影响的制度,即“法院之友”,其与专家法律意见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这两种制度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完善我国相应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专门性知识,诉讼当事人和司法人员不能对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进行科学评判。专家辅助人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鉴定意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粗糙,缺乏具体程序规范,这必然会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本文以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功能为逻辑出发点。探析了该制度的基础理论、运行规则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了在涉及专门知识的案件中,当事人可以申请专家出庭参与庭审。这一规定在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提出了专家辅助人的概念,但由于法律对专家辅助人的概念、诉讼地位、权利义务、资格条件及适用程序都没有规定,司法实践难以操作,有必要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4.
2001年我国建立了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这对维护民事诉讼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的实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疏于对专家辅助人资质及其质证意见的审查判断,专家意见采纳率不高,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边缘化。对此,应从严格规定并综合审查专家辅助人资质条件、改进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程序、建构对应的权责分配体系、确立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及意见证据效力等方面加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参与监督民事诉讼受“公共利益”保护、检察职权配置、民事诉讼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应在诉讼制度和国家制度两个层面上完善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身份介入民事诉讼的方式,同时探索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以外的身份介入民事诉讼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建立已久,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也很多。我国应完善现有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因刑事案件犯罪严重程度不同适用不同的审判程序;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修改其与民事法律相冲突以及法律原则相悖的部分;规定允许被害人在特殊情形下可以不必须进行刑事诉讼,或不待刑事案件审结先行提起民事诉讼,改变“刑事优先”的传统模式以平行诉讼来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事诉讼更为复杂,一些案件常常涉及某些专业问题,这些问题由于超出审判人员的知识范围而成为困扰审判的一大难题,为了使审判机关正确认定事实,公正处理案件,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与诉讼。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专家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有一定启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裸官"外逃资产,我国存在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两种主要规范方式,但是这两种程序之间的关系为何却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先行提起刑事诉讼还是先行提起民事诉讼都存在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冲突以及侵犯被告人权益的问题。因此,应确立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平行关系,借助无罪推定制度缓和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的冲突,特别是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可以适用于民事案件,同时还需完善无罪推定制度以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我国法律规定的外逃资产范围狭窄,仅指腐败资产本身,可将外逃资产范围延伸以扩大法律规范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与法律一样,民间规范司法运用也需要一套有效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可能的价值功能。制度问题贯穿于几乎所有社会科学中,民间规范司法运用制度实践应当具备的若干制度意识与问题,需要在与其他社会科学既有制度问题研究比较基础上,才能发掘、改进、丰富和完善。在与政治学中规范制度主义比较基础上,本文初步探讨了民间规范司法运用制度实践的五个基本问题域。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维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随着民事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的不断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同时,由于我国在立法的规范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附带民事诉讼缺乏独立性,救济范围过于狭窄,造成对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不足。因此,强化刑事案件的民事赔偿救济程序的独立性,逐步实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分立,将成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现行法律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尚存在需要统一和规范的条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限制了该制度的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是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一部分。在适用该制度时,应具备损害后果、侵权事实、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应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诉讼中技术问题的查证关系到实体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庭审效率。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技术问题的查证主要有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和专家陪审员三种制度,这三种制度从法律规定到司法实践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与之相关的质证、认证程序也不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实体规范层面上分别分析这三种制度的立法缺陷、制度运行障碍,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实践做法,从案件繁简分流、构建专家论证程序、规范庭审质证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的技术查明程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性规范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基本原则的统帅及指导,导致司法实践程序问题多多。因此,应当确立相应的法律基本原则,参照民事诉讼程序建立审查法律制度,以完善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性规范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基本原则的统帅及指导,导致司法实践程序问题多多。因此,应当确立相应的法律基本原则,参照民事诉讼程序建立审查法律制度,以完善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所谓“专家法律论证”之奇特现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专家法律论证所追求的司法权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威。在专家法律论证中,人们过多地关注法官裁判时的实体独立性,而忽略了法官裁判时所应有的程序独立性。专家法律论证规避了现行法。尽快提高司法队伍自身素质方能抑制乃至从根本上消除专家法律论证。  相似文献   

16.
法律之准用,是基于类似问题类似处理的法律规则要求,它以被准用之法律制度为依据,因而准用是由被准用的法律规范或制度决定的。其类型包括立法规范层面的准用与处理层面的准用,制度层面的准用与技术层面的准用,基于客观事项的准用和基于主观认识需要的准用。它与同为实体法制度的推定适用、法律拟制和类推适用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其间具有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2012年8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这一制度对于弥补鉴定制度的不足、提高鉴定人专业素质、保证庭审质证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法律并未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司法实践会面临诸多问题。应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以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可操作性,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8.
技术事实审查与认定是知识产权诉讼案件裁判之关键。域外知识产权诉讼技术事实认定采用技术法官模式、技术调查官与专家委员会并存模式、普通法官与技术审查官协同模式、专业法官与技术助理协同模式和技术陪审员模式等。我国知识产权诉讼技术事实认定综合采用技术陪审员参审制度、鉴定制度、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技术专家咨询制度,近期初创之技术调查官制度填补了现有技术事实认定制度之不足。但现有各类技术事实认定制度仍存在一定不足,应统合各类制度之关系,进一步完善技术陪审员参审制度,在立法上确立技术专家咨询制度,通过明确技术调查官选任资格、允许技术调查官参与调解程序、保障技术事实认定中当事人程序保障权等途径完善技术调查官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开审判制度已演变为各大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在民事诉讼法律中,该制度更是体现出更深层次的私权保护、平等等特殊性。近年来,公开审判制度也体现在电视直播庭审、网络直播庭审方面。司法界与新闻界普遍认为这代表中国司法与新闻传播的进步。文章认为,直播庭审具有其本身的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以直播庭审的利弊为切入点,反思公开审判制度在司法实务中运用的界限,进而探讨公开审判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该制度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存在法律条文漏洞、违反回避的责任制度不完善、违反回避的程序性后果的制度缺失等问题,从而在客观上阻碍了回避制度的功能发挥。我国应当从完善人民陪审员法律责任、发挥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性功能、健全相应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完善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