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城市的灵魂是市民的道德素质,市民道德素质为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保证。市民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市民的道德信仰作支撑。当今市民道德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或失落,可能是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断裂,也可能是当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宰制性影响。道德信仰对市民道德自我的建立及城市生活规范与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明与市民的法律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一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依赖于市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又能促进市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其中,市民的私法精神又是市民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市民私法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将正义、公平、民主、秩序等诸多价值要素输入全体市民的头脑,从而真正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市民高尚道德和操守培养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启动了"重品行、讲文明、促和谐"全民行动计划,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由孔子、孟子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哲学思想发展为治世之道,最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德教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面向全党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先秦儒家注重"以艺施教",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继承与创新,依托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形式;先秦儒家注重发挥"礼制"的教化作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创建一种制度文化;先秦儒家在推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对社会道德建设与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独到的价值意蕴。作为一种统摄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形式,现代性对学校组织形式的良性构建,以及现代社会境遇下个体民主、自由、理性等价值观的生成,发挥着制度变革与价值培塑的积极作用。其基本的价值意蕴在于:学校道德教育应在目的观上凸显个体道德生成的价值内涵;在实践运行中注重"脱域"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构、注重个体的道德内化、注重民主对话及学生的道德反思、注重学生积极乐观道德理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时候,不仅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且也划分出"公共的"和"私人的"两种领域。在他看来,国家活动属于公共领域,在该领域中,国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对私人领域人的自由活动的有效协调和正常秩序的维持。在国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中,政治法律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不过,说政治法律制度是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这仅仅是从最表面和最直接的意义上说的,事实却是,国家通常表现为建立在政治法律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公共制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制度具有公共性的本质,它不仅具有公共性的价值,而且也要求按照制度的这种公共性要求来进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的挑战,使人类道德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对待"新冠肺炎"患者,反映和折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隔离是一种疫情防控的道德手段,也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方法。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必须充分发挥道德防线的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努力使每个公民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汇聚起打赢这场全民战"疫"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企业道德建设的根本使命是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塑造企业职工的道德灵魂,它在企业的文明和谐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企业道德的作用,必须加强对企业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企业道德建设的积极性,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职工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并促进员工自我加强道德修养,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注意加强企业的道德典章建设,善于从人们的传统习惯入手搞企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民精神是南京市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观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系统工程。塑造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必须着力构建和创新市民精神的培育体系。因此,应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构筑开放型文化体系,以公民意识为核心构筑守法诚信体系,以制度创新为保证构筑创业创新体系,以市民个体道德为依托构筑城市道德养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录囚、直诉与会审均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明确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后,应当洞悉该制度的精神意蕴和此种精神意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仁”,换用现代法学的语汇是对“人”的关注。解析传统法律中对人的形塑与关怀,与现代法治文明中的人的地位进行合理性通约,乃是传统司法文化古为今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综合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与道德理想,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其中的人民主权、人格平等等理念同时构成了城市法治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方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更加彰显了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作用。而城市法治化正是依法治国在区域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12.
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城市都在加快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质,追寻和注意塑造自己的市民形象,以显示自身城市市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近年来,建邺不仅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打造文明新城,塑造文明新城人形象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本文在分析建邺人综合素质状况的基础上,对加快塑造文明新城人形象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人文特色的总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市委市政府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确定为新时期的淄博城市精神,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一个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并不十分困难,关键是实践和弘扬。那么,如何将这一城市精神落到实处,深入市民的心中,不至于像某些流行口号一样成为热闹一时的过眼烟云?这应是需要我们慎重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当淄博城市精神内化为市民的价值取向共识的旗帜时,才真正得以践行。  相似文献   

14.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福州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务实市民素质的物质基础、提升城市的宜居品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福州市民素质还存在着不足和提升的空间。市民素质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结合福州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福州市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河北红色文学是中国革命斗争在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与当前社会审美需求相契合的。探寻人文与人文精神的动态发展历程,分析河北红色经典燕赵精神内蕴,探讨新时期河北红色文学精神的传承,目的在于发挥红色文学对于人们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对高尚道德的教化作用、对健康情感的陶冶作用、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发掘红色文学"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当代价值及影响,服务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范的安排,一种人类的理性选择;任何制度都包含着伦理意蕴;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主体,由于其公共人的角色与地位,其价值诉求也包含着维护社会公正、公平与正义;政府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制度的伦理精神,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城市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在于人文关怀。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见物不见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消失、城市面貌的趋同化与形象的媚俗化、人的异化与困难群体的边缘化、公共空间的"被挤压"与公共需求的"被漠视"等恶果。必须以人为本,让城市回归本质功能;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与培育,增强文化自觉;注重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让城市富有人情味;扩大市民的公共参与,让城市人文精神获得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又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9.
公共信托理论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先驱。传统上,我国是以"建设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经济"是财产的生态观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观点,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公共信托理论之精神有着内在契合。我国有必要移植或借鉴美国公共信托理论的精神,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它是关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观念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具有其独特的本质和鲜明的特征。我们应该着力于从思想价值层面上树立生态道德文化观;从制度层面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建;从技术政策层面上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于各项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