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呈现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在全球传播而带来的受众和媒体的不同反映及其引发的一连串链条效应,从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内部原因——中西文化与伦理的巨大落差,作者试图通过文化距离理论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内部矛盾作深层透视,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持健全的受众心态,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媒体都应培植兼容并包的受众心态和文化心理,这是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呈现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在全球传播而带来的受众和媒体的不同反映及其引发的一连串链条效应,从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内部原因——中西文化与伦理的巨大落差,作者试图通过文化距离理论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内部矛盾作深层透视,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持健全的受众心态,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媒体都应培植兼容并包的受众心态和文化心理,这是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与一般传播相对应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与一般传播中的受众相比,有其明显的独特性,通过对这两类传播中受众的异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受众的命中率,而且对如何利用受众的心理自由,发挥受众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掌握影响受众选择和接受的主要因素和关联性特点,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传播是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关键变量,受众传播期待的满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重要影响。同情、责任、逆反、归咎、好奇和从众等心理需要引发了受众的传播期待。把握和改变受众的态度,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和提高传播的信度与效度是满足受众传播期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案件新闻的受众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公众(generalpublic),一类是某些特别的公众群体(specialgroups)。在案件新闻的受众中,某些特别的公众群体确指那些有犯罪倾向(或潜意识)的受众和正在犯罪或已经犯罪的受众。这两类受众对案件新闻传播的心理期待是不同的,由这种不同决定了案件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案件新闻事实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案件新闻传播才可能在上述两类受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存在“主导-霸权”“对抗-批判”“博弈-协商”三种青年受众立场以及与之适应的欣赏与接受、质疑与反对、理性与选择等三种解码心理.受众解码心理在电视节目传播中的能动性作用不容忽视,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方必须寻求跟受众之间的“编码”“解码”平衡,在节目编导与观众的相互博弈中实现娱乐功能,从而提升节目的受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坚持受众本位,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受众特点的充分考量,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规律的客观遵循,同时也是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效果的必然之举。目前,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缺乏对国际受众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入调查,缺乏对国际受众思维方式的充分理解,缺乏对国际受众表达习惯和叙述方式的充分了解。在受众本位视角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要选择与我具有相似价值观念的受众作为突破口;强化互联网思维,密切关注、牢牢抓住"下一代受众"和施行精准化个性传播、建立受众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波 《工会论坛》2005,11(5):163-163
新闻传播的理论问题历来倍受关注。新闻传播要受到环境因素、具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对新闻选择的制约;传播效果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应当充分发挥传者在形成新闻阶段、媒介在传播新闻阶段、受众在接受新闻的的各自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闻理念,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挑战,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11.
广告通过影响广告受众的心理诉求来达到广告目的。在广告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的广告语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作用。广告心理诉求有知觉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三种。色彩意义在满足广告受众心理诉求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形象色彩主要可以满足人们的知觉诉求;感情色彩主要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风格色彩的作用则相对复杂一些。积极的形象色彩、正面的感情色彩和恰当的风格色彩可以提升广告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近年公安部门处理警察形象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看,公安部门基于某种明确的传播目标而发出的信息往往不能达到主观预期的效果,各种噪音阻碍了传播的有效性,使得信息失真严重,不仅不利于警察形象的改善,反而给警察形象带来更大的损害。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信道、受众三要素都会产生噪音,应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来加强信息收集,增加信息冗余并及时反馈信息,降低噪音危害,确保信息的有效到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统筹推进"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和加强海外统战工作意义深远.新时代高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此,高校应从理念、载体、方法、受众等维度树立差异化传播理念、建立多元化传播载体、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做好海外受众群体分类,并以塑造传播品牌融合多元传播媒介、提升传播技巧、打造高素质传播队伍等为着力点,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由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2009年为数不少的网络热点事件体现了一系列传播学特征:传播迅速,相应的网络语汇得以广泛流播;参与群体明显扩展;大致都有自己的传播规律;折射出受众心理的新的内涵;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可靠性不易辨别和确认。这些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模式、传播控制、传播效果等层面对既有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对既有的传播模式理论有所超越;对“把关人”理论有所突破;对“议程设置”理论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受众选择性心理的作用下,网络谣言大肆兴起,对维护社会秩序产生极坏的影响。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对谣言的传播过程和传播动力的影响,结合网络谣言的实质和成因,对网络谣言事件进行实例分析,对于探究网络谣言的控制对策有着重要帮助,以期对政府谣言控制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论奥运会的文化传播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炎黄儿女的一大体育盛事,在全球传播时代这一大体育盛事也是我国对外宣传进行文化信息产品对外流动传输的一个契机。奥运体育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更具有全球传播特点,它提供了信息对流的机遇,聚拢全球媒体,突破渠道限制,通过热点传播效应的比赛,引进多国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以达到对外输出信息产品又获得国外受众认同感的双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在微时代警察形象树立方面存在不足:传播推广的内容与受众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传播的方式方法单一,对传统媒体存在过度依赖;对于涉警舆情回应滞后,第一时间反应缺位。"微时代"警察形象培塑对策为:用"碎片化"信息契合受众心理需求;适应"微时代"传播形式,培塑良好警察形象;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8.
浅析受众心理与电视新闻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应及时、准确、客观、源源不断地将信息传播给公众,以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怎样才能满足和适应观众的需求,是摆在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研究受众的心理,是提高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切实提高收视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传播活动的目的是成功、有效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使之最多、最快、最充分地被受众接收.传播的艺术,就是与受众有效沟通的艺术.提高传播有效性的策略有许多,定位传播策略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20.
公安新闻写作必须重视和研究受众心理。受众的求新求异心理、求知得益心理、逆反心理、休闲娱乐心理等对公安新闻作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重视受众心理 ,才能产生好的公安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