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税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为国家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宪政国家,征税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政逻辑。《邦联条例》是美国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文件,其产生、存在都与征税权有着密切的关系。《邦联条例》体现了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争取自由、反对强大中央政府、保护人民权利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法治形式不尽如人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实现宪法主治这种社会有序化的权威模式。宪法主治一种以宪法权威为基础,以与宪法权威相适应的宪政制度为基本依据,以一定组织结构为物质力量,以人民主权为价值目标的社会秩序主导模式。它具有结构性、复杂性的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国家构建,起因是邦联政府的治理危机,内容是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成果是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政体制。本文从国家构建理论出发,围绕政府权力的来源与归宿、分割与制衡,对1787年宪法制定和批准阶段各方的分歧及其背后的共识予以分析。在宪法制定阶段,制宪代表面对共同的治理危机,通过闭门会议,就宪法的设计展开谈判,达成妥协,凸现了各派力量的利益冲突;在宪法批准阶段,联邦主义者和反联邦主义者基于共享的政治理念,通过公开辩论,就宪法的总体精神和具体条款陈述双方见解,突显的是各派意见的理念分歧。这些分歧不是美国国家构建的基石,那些共同面对的挑战,相互依赖的利益,共享的记忆与理念才是十三州合众为一的根源。因此,在总结美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时,应该认识到国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共识与分歧的必然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4.
瑞士高等教育平等机制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合理的法律结构。瑞士的联邦化过程和教会办学的传统保障了近代大学发育阶段的自治传统和平等机理。1848年联邦制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结构确认了教育权力上的州自治原则、高校自治原则和联邦合作原则。瑞士高等教育平等机制的最核心内容为职业导向的教育分流机制、以资格考试为基础的自由申请和公正录取机制以及公立大学与高校自治机制。这些基本制度经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宪法平等原则的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联邦制是美国的基本国家制度,核心是联邦和州之间的平行关系,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法律上的相互基本独立,互不隶属,但联邦的法律高于州及地方法律,尽管联邦政府地位不高于州和地方.两百多年来,这一基本国家制度没有改变,但联邦制度内联邦与地方的关系则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观念一直在调整和演变.联邦制度的核心是联邦与州的法律关系,同时也包含组成联邦之间的州与州的关系,州与地方的关系,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美国联邦制度的建立和维护基于美国宪法的规定,同时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美国联邦制的建立和保持,既是宪法“写”出来的,也是最高法院“判”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地方政府实行高度自治的政治制度,这是美国联邦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国地方政府自治要受到联邦宪法和法律、州宪法和法律的控制.州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受到狄伦原则的影响,该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州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共同构成美国特色的地方自治政治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一、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地位 人民主权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民主权学说是导致宪法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首先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平等、自由竞争为条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作为世界普遍确认的宪政制度,具有丰富的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宪法宣誓制度的中国构建的理论基础在于宪法授权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实践基础在于尊重宪法的需要和坚持依宪治国。宪法宣誓制度兼具仪式化和法律化双重功能。当务之急是要精心设计、规范构建出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9.
人民主权论与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民主权论出发 ,以违宪审查制度为焦点 ,揭示了在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下民主集中制与违宪审查制度的内在矛盾 ,并以此为基础 ,对我国违宪审查模式的选择和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政治。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而绝不能照搬照抄其政治制度模式。但不照搬照抄不等于不借鉴其制度中折射的宪政思想,其宪法至上的原则、限权制衡的思想、人民主权与基本人权的原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开放的心态共享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不仅是财政民主的重要内容与运行规则,而且是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基于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促进公民参与预算,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公民参与预算尚存在从规范到制度的缺位,要构建公民参与预算的法治体系,应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预算法制,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程序机制,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健全违宪审查制度以保障公民参与权。  相似文献   

12.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制定的,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等其他法律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特性。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形式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法律依据,"合宪性"是宪法对其他一切法律形式的正当性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形式体系中,宪法是居于最顶端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由于宪法在法律效力上和法律形式上与其他法律形式的法律特征相区分,所以,在法理上不宜将宪法视为一个与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相提并论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宪法应当在法理上作为各个部门法的法律原则而存在,宪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根本法的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13.
德国联邦制的发展巩固,其各州宪法调和表征了联邦国家性的主权侧重,规范了州的受宪制性。联邦州宪法保持在根本规范上与德国《基本法》的同一性,实现了联邦整体宪制的地方贯彻。州宪发挥着捍卫联邦制及统一、帮助阐释《基本法》、补充和丰富《基本法》及特别情势下替代等功能;德国州宪的法治经验可为我国纵向政权法治的多样化以及以法治方式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该书《编后记》中介绍说:“在本书中,杰克·N·雷克夫以探讨革命时期美国国家政体建立的过程为目的,从分析制宪者的最初目的和宪法文本的原始含义入手,分析了制宪的动机以及联邦政府取代邦联政府过程中的有关制度设计问题。全书共分11章,作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较详细地展现了1787年费城会议美国13个州的代表讨论联邦宪法制宪事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民参与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与权是公民通过国家不断创造的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保障公民参与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是落实人权公约义务的迫切要求,是风险社会治理的客观需要和走向善治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权保障还存在宪法保障不足、缺乏刚性机制、制度体系不完备、救济途径不畅等问题。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公民参与权的宪法保障,完善立法,增强制度刚性,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公民充分行使参与权。  相似文献   

16.
李爱丽  滕元良 《工会论坛》2007,13(4):128-129
我国现行宪法具有明显的宪政价值取向。现行宪法重新确认了民主原则;现行宪法首次确立了"法治"原则;现行宪法完善了人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与人权密不可分,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根本价值追求。当代宪法在关注自由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平等,关注平等就是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按照我国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构建和发展我国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应当认为,目前的政体安排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结果,也适应了中国开启现代化过程的历史要求,但它还难以坐实人民主权原则。在国家基本制度的安排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制度,其功能还没能得到真正发挥,无法有效落实人民主权,而执政党对于国家权力的掌控,自身高度的行政化定位,决定性地影响了国家权力的具体运行。因此,必须区隔党权与国权,进而从目前政府改革意义上所讲的还政于民逐步走向国家建构和政体选择双重意义上的还权于民,真正坐实人民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9.
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关键,是增强宪法意识,这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切实贯彻宪法原则。宪法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人权原则等。宪法原则的这些方面,构成了民主政治的法治基础。所以,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宪法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主权是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它代表着一国独立自主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与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其内涵和实践也始终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程度大大提高,传统的主权原则受到冲击,有人提出"主权过时论"、"主权分割论"、"主权消亡论"等。要想正确建构未来主权制度,就必须结合主权原则的历史演进,立足于当代背景,对主权理论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