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斯大林研究重新成为热点,国家利益观是一个新的视角。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在研究现状上是欠缺的,至今没有专著;在内涵上是宽泛的,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在研究方法上是多样的,有唯物史观、历史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系统论、影响论和心理分析法;在意义上是多重的,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历史的研究,对中国战略的定位和调整都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缺点是 ,绝没有可能性承认国家的自主性 ,只会在工具意义上使用国家概念。本文批判了这种观点 ,并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意义上概括了国家自主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概念界定、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等方面;二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基本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方面;三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现实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的“完整国家”理论实现了对克罗齐“伦理国家”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实践哲学强调政治实践,超越了处于思辨层面的伦理政治史观;“完整国家”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相结合,突出个人的作用,超越了“伦理国家”忽视人的活动和把国家完全机构化的缺陷;“阵地战”将组织系统、工业系统纳入整个战争,实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体化,超越了“消极革命”的不现实性。葛兰西和克罗齐关于建立文化国家的构想,实现了国家理论研究的意识形态转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主性理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社会中心"研究范式;回归国家学派提出"国家中心"研究范式;新国家主义学派批判"国家中心"研究范式,提出"国家与社会共生互动"研究范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重视国家自主性问题,通过建设现代国家制度,防止陷入国家自主性不足和国家自主性过度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紧紧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世界政治大动荡年代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现实 ,深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 ,创造性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了“现代国家是加上了专政的领导权”或“现代国家 =政治社会 +公民社会”的概念 ,强调“现代国家”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 ,重视知识分子在“现代国家”中的作用 ,等等。他的理论 ,对于我们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发展 ,同时研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自主性理论是西方国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经历了译介引入、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并行、综合研究三个阶段,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谱系、韦伯谱系和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研究三个主要领域。本文在综述各个阶段和领域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国内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国家自主性理论和当代中国国家自主性问题提供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安全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既有“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创新,也包括了学科体系完善过程中的“从有到精”的创新。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特别是提出了一种具有学科方法论高度的新安全观,即系统安全观。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古今中外归纳概括法”,同时还注意运用系统方法、实证方法等。任何创新都没有止境,在“国家安全学”及国家安全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在国家安全学教学和研究中,引进“民主观点”,重视“实证方法”,甚至运用“数学方法”,都可能成为将来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的创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时期里,我们总习惯于从“国家主导”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导”话语体系背后的思维逻辑是:国家高于并控制社会。计划经济的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逻辑。计划手段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系组织整个社会生活,使得行政权力直接覆盖整个社会领域,形成社会对政府、民众对权力的一元从属或依附关系。从“国家主导”话语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引出行政权力至上的思想观念。行政权力至上并控制社会,抑制了社会的自主性和个人的自主活动。权力运作着重于对人的控制,而不是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话语体系不可能给自由、平等、独立人格、创造个性等理念留下足够空间。  相似文献   

11.
建国6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生态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詹姆斯·奥康纳作为其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维度”以及“文化维度”引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主要从“自然维度”视角出发,阐释了它作为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重要地位,以及通过对西方马克恩主义者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立足点的概括,论述了此理论的内涵、内容以及当今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格尔最早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的家庭和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论点,揭示了国家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将马克思“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基本被排除,转而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所担心的是国家权力的膨胀和追求利益的冲动会摧毁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国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系统总结。在列宁国家观视域下考察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在"两制关系"的科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5.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李爱华教授在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的《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一文中认为,国家利益问题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多种利益的聚合体,是以地域民族性为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利益形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并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最基层政权机构的农村政治上层建筑——乡镇政府代表着国家在“三农”领域践行政府服务观。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以农促工”时期,“无产阶级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在“三农”领域的践行中带有“工业/城市/市民偏向”的特征。“以工促农、以城支乡”发展战略的出台、农业税的废止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三农”的切实践行提供了现实依据,使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和必然。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需要培育利于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宏观财政环境、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三农”的乡镇机构以及搞好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人力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二战后在西方世界风行的政治学流派 ,其核心方法论原则便是它的“价值中立”论。政治学研究既不应当绝对地“价值中立” ,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 ,它应当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而且建立在“价值中立”原则基础上的所谓政府中性化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观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政府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 ,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一种权威性公共管理机构 ,其履行社会职能、实施社会管理 ,从根本上讲还是为统治阶段服务的 ,政府不可能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一国两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地位以及国体、政体、职能的重要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一国两制”的国家制度是继“一国一制”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之后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文章认为“一国两制”下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香港特区民主政治体制既有天然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并阐述了国家对内职能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