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的奖励是国家对提起公益诉讼并促使诉讼主要目的达成的私人原告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赞许和鼓励。该制度在经济学、管理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法学理论层面存在正当性,从我国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来看也存在必要性。私人原告只有在判决胜诉、善意调解和起到催化剂作用三种情况下才有资格申请奖励。该激励制度一方面是通过经济上的刺激,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的认可和赞扬来解决目前"无案可审"的局面,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行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原告胜诉奖励机制是一种以原告为奖励对象的激励手段。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引入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可以解决我国环保组织资金难的问题,从而改变多地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尴尬处境。我国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尚处实践探索阶段,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应当基于已有立法和司法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以受奖励主体、"胜诉"标准和奖励资金来源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胜诉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明华  刘玲玉 《工会论坛》2006,12(1):101-102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劳动者权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劳动者公共利益遭受损害致使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劳动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的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利他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事诉讼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较为模糊,尚未明确界定具体的原告主体、程序、经费以及责任等核心问题。这就决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尚未演化为职责(权)主义,依旧是利他主义的倡导。利他主义成了法律的替代机制,利他行为也必然要支付额外成本。通过规训与惩罚渎职者,奖励与保护利他者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或者增加环境公益诉讼的收益,实现利他主义的激励。目前的环境公益诉讼以公共惩罚为主导,缺少与私人惩罚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了界权成本的居高不下。环境公益诉讼亟待通过市场机制,促成公共惩罚和私人惩罚的有效组合,共同致力于社会控制总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5.
一般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涵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两大领域。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制度特色就是公益诉讼的原告制度。与传统私益诉讼的原告制度相比,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原告资格的多元化、原被告双方力量的差异性、原告处分权的限制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和设定应当走出"美国中心主义"的窠臼,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源地的美国,其原告资格采用"事实上的损害"标准,印度则采用"充分利益"标准,欧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虽晚,但其发展迅速,建立了纯粹的公益诉讼制度,即将原告资格赋予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符合一定标准的环境保护团体.我国立法应当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为核心,将原告资格范围局限于环境非政府组织为宜.  相似文献   

7.
随着行政法治思维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凸显的实践需要,从政治、法治背景出发,指出当前我国建设行政公益诉讼对保护公共利益、宪法权利和节约司法成本的必要性。从而结合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消费者公众利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消费者公众利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很多障碍,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引入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未明确赋予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供求理论、公共福利等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个案研究为进路,就"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可以论证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该赋予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数量虽有明显增加,但法院平均收案量很低,在环境案件总量中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法院对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仍需实质审查,并非起诉即能受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受法律严格限定。现状反映出的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案仍然不易。在立案制度层面,造成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原因包括立案条件高阶化设定、实体审查前置、原告资格限制等,可以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标准的改造,将部分诉讼要件从立案条件中剥离,立案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宽松实体审查为辅,对原告主体资格范围扩张,寻求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公益争议司法化已成必然,但它遇到了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各种制约,其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应该改革,重新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确定各种行政公益诉讼原告。检察机关不应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社会团体应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主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继续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基本的原告。  相似文献   

12.
关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一直是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对于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和原告资格的理论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原告资格问题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最重要的条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建立以公职机关为主、公益团体和组织为辅、公民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原告资格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环境公共利益主体和内容的不明确,加剧了实践中对环境公共利益受损不能实施有效救济的困境,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对环境公共利益受损实施救济的必要条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核心问题是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应确立限定性二元原告主体资格机制。环保NGO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最适格原告。应从法律制度设置和运作模式上保障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最优资格。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这样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遭受行政行为非法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 ,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 ,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 ,也是对传统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损害公共利益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最为有效的诉讼救济手段在我国还未完全建立。2012年民诉法增加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上升到了新的起点,然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和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亟需排除。  相似文献   

16.
环境公益诉讼在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发现其实践运行中的诉讼主体资格、司法能动性、纠纷解决方式、责任承担方式等问题,以此提出完善原告制度、举证制度、审判模式、制定禁止令、丰富责任形式、奖励机制、第三方监督执行等法律规范层面的制度建议和环境司法专门化、司法能动作用、专家司法咨询、司法信息共享等司法实践的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公益诉讼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大量存在,而现有的行政解决机制对此又无能为力,为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文章认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必须解决原告起诉资格于法无据、法制责任制度不完备、法院裁决权限受限制三大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公益诉讼是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它不要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内涵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的分配、诉讼费用的分担、建立原告奖励制度、发展环保团体和防止诉讼滥用。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益的确定性程度设置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不确定型之公益,法律可以参与性和专业性为据,分类配置原告资格;对确定型之公益,开放原告资格更具合理性。同时,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配置制度,都必须以相应的辅助机制和监控机制作为配套,使得公益诉讼能够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在四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判例,对该制度在原告诉讼资格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比于美国,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尽管我国贵阳等地区开创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贵阳模式”,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出现了主要以公民个人、相关组织、团体、检察机关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但因相关立法尚不完善,导致各地法院在对该类案件的受理、审理方面没有统一做法,大多数案件陷入了“社团难受理,个人多败诉”的困境.因此,应适当借鉴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适格原告选择方面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