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萍 《海南人大》2006,(3):29-30
任免权和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加强对依法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通过对人的监督来促进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促进人事任免权和人事监督权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地方人大工作的主要内容可用"四三三"来概括:用好四项权力(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重要人事任免权),做好三项工作(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代表工作),开好三个会议(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这些工作内容涉及很多概念,其中不少是容易  相似文献   

3.
宪法中的任免权包括"任"和"免"两个方面,"任"是"免"的前提,但"免"不是"任"的必然,而只是其可能的结果。"免"的主体有时是由谁"任"即由谁"免",有时"任"和"免"不完全统一(有四种情况);"免"的对象一般是最高国家机关的主要成员;"免"的形式有罢免、弹劾、免去等;在"免"的程序中,罢免程序主要体现的是民主性,弹劾程序则更强调司法性,后者通常比前者严格。  相似文献   

4.
在检察机关的众多权力中,公诉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力。检察机关的性质应当由检察机关的公诉权这种核心权力,而不是由检察机关中的侦查权、抗诉权、判决执行的监督权、建议权等来决定。公诉权的本质是请求权而不是监督权,其权力本性是“诉”,即使它可能起到的某种“监督作用”,也不宜将其定性为监督权。  相似文献   

5.
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主要体现,加强诉讼监督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保障诉讼人权以及回应司法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未来应当考虑从国家立法的层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适时将现行诉讼监督创新机制转化为有关法律规定。理顺控诉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完善诉讼监督的手段体系和健全诉讼监督的决定程序是加强诉讼监督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6.
《青海人大》2006,(6):45-46
国家行政学院邓名奋撰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四项基本权力: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汉和任免权,这四项权力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议决权和监督权两大权力,因此监督权在人大权力结构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特别是考虑到目前人大议决权的行使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完全到位,监督权的加强就可以起到充分行使人大权力、展现人大意志的现实作用。因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的监督法。通过加强人大监督权力和监督职能进而提升人大的现实地位和作用就极具标本意义,它体现了我国人大制度改革完善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某种路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兴盛于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改以后,当下最高检正试点巡回检察,并且完成新的机构改革,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又兼具了新的职责,其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早在2015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决定》开篇指导思想中就提出了要在"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学术界将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关于刑事执行检察体系、模式、职权、内涵等的宏观思考;一类为针对具体监督行为的司法规制。两者虽对实效性问题略有提及,但均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专题研究领域更是一项空白。究其实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落脚点终在于监督权的实效化,以此作为范式展开研究,对于充分行使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实现监督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担负着公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监督权与公诉权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从公诉机关的发展趋势看都是两种并列的权力.两种职能所承担的使命是不同的,一个偏重保护,另一个旨在监督.有关民事公诉的检察权基础,应突破监督权说的禁锢,实现民事公诉与检察监督的分离.检察机关在民事公诉中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检察机关的权利义务,正确认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公诉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监察体制改革对职务犯罪侦查权作出重大调整,作为源于检察机关尤其是针对"自侦案件"监督权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重新厘清基本定位及其监督范围。本文立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的现实和监察委员会接受人民监督的迫切需要,主张坚持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定位的同时,突出这项制度所展示出来的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与监察工作的"参与"管理事项的价值。在"监督"和"参与"的双重项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特邀监察员制度,创新完善对人民检察院和监察委员会的外部监督,更好的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审核政府预算是现代议会的核心权力,然而,中国省级人大作为监督政府“钱袋子”的核心政治机构,其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法律赋予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存在突出的虚置现象.深入研究省级政府运行过程可以发现,包括省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权空泛化在内的很多政治现象都和“行政主导下的简约治理”这一政府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当前,应针对存在问题,从扩大公民参与;提升人大预算监督能力;修订公共预算的法律框架等三个层面入手,落实省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刑法的修正,刑法分则中部分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高刑为拘役,现行刑法中的追诉时效制度难以适用于这些犯罪行为,应当修订时效计算的基准。违法作出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决定或无罪判决的案件事实上等同于"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适用时效延长的规定。"逃避侦查"的认定以侦查机关立案为前提,且是对人立案而不是纯粹的对事立案。  相似文献   

12.
罢免权和撤职权,是目前我国人大法定监督职权中手段最为严厉的,是人大监督权具有强制力的表现,也是人大监督权得以落实的保障。在人大的法定监督手段中,罢免和撤职被形象地比喻为人大监督"武器库"中的"重武器",威力大、影响广,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程序合法:  相似文献   

13.
议员的物质保障权、参会权、身体免捕权、言论免责权是议员的"权利"而不是"权力",其内容直接指向议员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但它们只是一种"准权利".议员的质询权、调查权、提案权、提名权、表决权、罢免权、批评建议权是"权力"而不是"权利".议会的权力不是每个成员权利的集合体而是每个成员权力的集合体,议会作为一个整体行使的是权力,但其中每个成员所行使的是权力的一部分,因此议员的权力也是一种"准权力".  相似文献   

14.
监所检察权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能,目前主要通过在监管场所设置派驻检察室的模式来行使检察监督权。长期以来。这种设置派驻检察室的监督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派驻检察人员与监管场所“同化”的问题最为突出,导致监督效果不佳。需要借鉴国家审计监督模式的经验,改目前派驻检察为主的监督模式向派驻检察与巡回检察并重的过渡模式,并最终实现巡回检察为主的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一种"过程产出",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在追求个体理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产品"。基于理性人假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致力于实现多元化的个体理性目标。而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分权"和对干部任免权的控制,使地方政府行为一方面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完成以"政绩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目标成为实现个体理性目标的必经过程,而作为政绩的重要体现的经济增长则成为该过程的产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协调,是建立健全政府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必要条件。而具体的路径选择则需要考量诸多因素。通过对各级、各地区公务员进行调研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影响协调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为:协调制度设计因素,涉及协调制度化、信息沟通及共享方面;监督协调因素,涉及对协调制度和协调结果的执行监督方面;协调主体因素,涉及由谁来进行协调。基于此,有效协调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应通过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协调制度,监督协调制度与协调结果的执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协调主体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调查权是议会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议会监督职能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议会调查权的扩张,监督“监督权”应成为宪政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宪政原理及各国议会立法文本分析,议会调查权力配置及规范应遵循民主制衡、法治原则、分权原则、人权原则以及比例原则。具体包括:调查权应受到议会民主控制;调查成员组成应体现议会民意基础,多数党成员应占优势;调查权限应由宪法或立法明文设定;调查权应保持充分克制,体现谦抑性原则。调查权配置及限制也与各国(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必须结合这些因素理性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18.
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行使法律赋予的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其自身又很可能是这一职能的调整对象.认为检察机关拥有强大的诉讼监督权而以"谁来监督监督者"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正当性的质疑,是不能成立的.对检察机关权力的行使,并不存在监督制约缺位的问题.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履行监督职责的方式不同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主要是启动相关程序,一般不是最终处分,因此没有必要由专门的机关对其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决定的.但是,为了保证司法公正,我国法律同时也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审判独立与检察监督之间难免存在冲突之处.为了确保法律规定兑现,我们应从监督权的性质、监督的对象、监督的范围等方面对检察监督进行调整与完善,在保证审判独立的前提下,保证检察机关更好地行使审判监督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立法: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纠纷此起彼伏,我国在制定新闻法时应充分考虑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冲突的现实.名誉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完备而具体;舆论监督权方面的立法则是含糊其辞,这一状况必须在新闻立法中得到解决.名誉权主要归属于民法中的"私权",舆论监督权主要归属于行政法上的"公权",新闻立法如何平衡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正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