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主题是中国20世纪女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主题。从20世纪新诗草创时期到世纪后期,女性爱情诗创作从对爱的理性呼唤到情爱的温和抒唱,进而深入到对性爱的神秘探索,直至超越本能的疯狂,实现创造生命本质意义哲学深思,20世纪女性诗歌中最终产生的创作生命的“伟大的疲倦”的雕像,隐示着她们实现本真又超越性爱后的庄严与美丽。这种“人类的思想”正是20世纪女性爱情诗歌的最高境界,它为女性诗歌中这个永恒的话题完成了最美、最神秘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刑法之美是指刑法的外在呈现与内在蕴含所给予人们的一种感受。除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区分,刑法之美还有优美与崇高美的区分。刑法的优美指向的是刑法的外在与形式,而刑法的崇高美则是刑法内在美的最高表达。刑法之美不仅有着使人们知法、爱法、尚法的法治意义和"丰满人格"的主体意义,而且有着对刑法本身形象的正面直接的塑造作用。刑法之美是一种制度之美,构成了刑法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爱情中充满美感,爱与美和谐统一。本文认为,爱情中包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伦理之美、道德之美。爱情内涵中具有多重审美标准,爱情追求中具有深刻的审美意向;爱情表达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国导演李沧东在他拍摄的《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诗》五部影片中,分别为我们呈现了身份各异,但却有着同样多舛命运的女性.她们的生命充满了悲苦的色彩,却又不甘于向命运低头,她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捍卫着自己的灵魂与自尊.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可以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来分析李沧东镜头下女性形象的作者化特点及其人文情怀.在李沧东看来女人更加敏感,和苦难更接近.女性不再作为男性的“他者”,而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或者客观因素,使主体不再屈服于一个父权的观念,她们有追求爱的权利,也有追求“美”的坚持.女人在苦难中挣扎、呐喊,寻找生命的意义,不屈服于命运.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 (号后山 )是北宋颇具影响的诗人。陈师道的诗歌体现了宋诗以意胜、以气骨为美等特点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后山诗首先追求的是格高意深 ,主张诗歌言约理析 ,包含广大而含蓄不尽。其次 ,陈师道作诗注重真情真境 ,强调要抒发真情实感 ,反对地病呻吟作文字游戏。其诗多发乎真情 ,有时甚至道出人所不肯道、不敢道之情事。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飞蛾之死》中,把一只飞蛾的生死瞬间和以一种极度浓缩的意象视觉效果、娴熟的意识流手法、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中动物、植物及人的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体会这些自然生命类型不同却极其相似的生命过程及意义,体会生与死给我们带来对生命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各写得别具一格,异彩纷呈。朱文以写景抒情见长,抒写的是一种超常的静谧之美。季文抒发的是一种爱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的意趣神思和生机盎然的动态之美。这一对咏荷姊妹篇均为散文园地的奇葩名篇,显示了这两位最高学府的贤达学人以荷自况和托物咏志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从冰心开始,"五四"女性作家笔下的爱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冰心所表现的是广义的带有抽象色彩的爱,包括母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她希望通过爱来改变世界;冯沅君笔下的爱则是一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的两难选择;而到了丁玲,爱则还原为两性之间的爱,而这种爱又失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作为信仰的这种神圣意义,而变得真实,而且也表现了对爱的质疑.从爱的话语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冰心、林徽因诗歌精神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诗歌中潜在的浓烈、激越情感和睿智的理性精神,充分表现了女性的人格建构、自我认知和寻找真谛的精神活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女性沉心静气、内敛情感、提炼经验、构造心智的努力。林徽因诗歌表现的美与智慧,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感知自我,认证自我的存在,发现美的价值,做人生价值定位,以感情的真实和理性的智慧的交融,将人生价值追求和艺术审美追求完美契合,以女性生命觉醒和社会价值定位呈现了现代女性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为三部分1.通过比较哲学家和文学家与文学哲学家在生命意义上的认识,指出只有一身二任的文学哲学家才把生命意义这一形而上的命题引向了深入;2.阐述老庄哲学对生、生命过程、死和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并把它上升到艺术境地;3.通过中外对比说明老庄哲学对生命意义认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经》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端之大成。这些诗歌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爱情自然是其中不可缺的主题之一。这些诗歌完整的展示了爱情的全部过程,初恋时甜蜜而焦急的等待,爱情和婚姻中的痛苦与抗争,爱到尽头时的哀怨和忧伤都在这些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爱之说     
△对别人的关心远超过关心自己就是爱。 △爱能驱逐恐惧。 △爱是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恨则不需人教,只要懂得挑拨就够了。 △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缺乏爱,生命会被扭曲。 △爱好比树苗,若缺少滋润,就会死在心田中。 △爱是人类苦难的药。 △爱得恰好是甘,爱得太过是苦。 △人应该为爱而活,不要为活而爱。 △人若有同情心,必能产生爱。  相似文献   

13.
诗人对美的理解,是把他们对美的认识带进生活,带进作品中,几乎走近俄罗斯叶赛宁和中国海子的人都会感到他们的青春、真实、质朴、平凡的美.美是自然,美是大地,诗人在崇尚自然美的同时,认为自然之美的根源来自于生长的大地.从他们的诗中可以感受到自然审美精神和思想,同时也能赏析到自然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当代诗歌主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代诗歌主潮可以从多个向度进行描绘,其中最不应忽视的是当代诗歌所显示的平民化倾向。这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诗人们以平民化的眼睛透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平常心去体悟琐屑遮蔽下的温馨、揭示平凡覆盖下的生命价值,从中发掘出易被人们忽视的人生况味与文化意义,于是,一种不同于 80年代的新的感觉、新的情绪、新的格调在诗中呈现出来。90年代诗歌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体现了诗人经历了80年代封闭的、高蹈云端式的实验后,对现实的一种回归,是诗人面对现实生存的一种新的探险,这必然带来诗美追求上的变化,并对诗歌的表现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美学理论中的"美与善",以及他的审美的三阶段来解读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的一首伟大的情诗《女性的尊严》。诗歌从对一位美丽的少女的爱慕开始,诗人不断的在三个审美阶段"完整、和谐和辐射"中,循序渐进的把该诗以一种美的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情诗乃是诗人对英国诗歌探索的成熟之作,集中体现了诗人不朽的诗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国内中学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贯穿生命教育,让老师成为"心灵捕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捕捉生命之美,进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开掘生命能量,化解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7.
温柔的力量     
人性有刚强之美,有勇敢之美,亦有温柔之美。温柔,如溪流舔化了顽石的棱角,如春风吹笑了桃树的花瓣。温柔,俯首甘为孺子牛。俯下身去,目光不再盛气凌人,心绪可以悠然如云,跋涉的身躯可以小憩一番。生活的芬芳,生命的沃土,都在俯身之际,倏然灵化于眼前,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18.
马小雪 《工会论坛》2009,15(6):152-153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反叛精神、爱、婚姻、友谊、善与恶、社区、道德、传统等多重主题,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事件却鲜有人分析,莫里森将死亡事件几乎描写于每一个章节里。本文通过对李子之死、"小鸡"之死、汉娜之死和夏德拉克的"全国自杀节"等主要死亡事件的分析,反映出黑人群体在白人物质精神高度控制下的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境地和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20.
范守义 《外交评论》2004,(4):98-107
本篇论文是《论诗的音乐美》(1990年)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试图从汉英诗歌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探索诗歌结构的美学特征。论文提出句法单位、组合和序列的概念,指出汉语词组在汉语诗行中的语法功能性分布。论文亦描述了英语诗歌的平行、对称和非对称结构,汉语诗歌的对仗和排比结构。论文对汉语诗歌进行平仄模式、节奏模式、词类、语法功能、语义的5个层次的分析。论文描述了英汉诗歌中的词语重复的模式。对诗歌做句法、修辞、主题层次的分析。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的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文字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