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权责任法是规定侵权行为,明确侵权责任,制裁侵权人与预防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不区分故意侵权行为与过失侵权行为,即在侵权行为的构成上,只以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来笼统的概括,不区分侵权人主观上到底是故意与过失,这种做法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原则,不能体现侵权责任法的公平性,更不能实现我国侵权责任法预防与制裁侵权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许明月 《法商研究》2005,22(4):47-51
传统侵权法从补偿受害人损失的基本功能定位出发,确立了赔偿受害人实际损失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普遍性侵权的大量存在,按照这一原则确立的侵权制度可能被侵权人用来谋求巨大的利益。由此形成的侵权制度在某些场合不仅不能有效地抑制侵权,而且还可能产生激励侵权的效果。这是因为侵权救济中存在着各种机会因素及其被侵权人利用的可能性。为防止普遍性侵权现象的泛滥,应当从宏观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作为社会控制对策的综合侵权控制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涉外人格权侵权纠纷中,双方当事人援引相同的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适用异议的,可以认定已经就该民事关系的准据法做出了选择。人格权兼具精神利益和财产属性,当姓名权和肖像权具有商业化使用权能时,当事人仅以侵权责任法为依据进行主张,该人格权的精神利益和财产价值可一并予以保护。在酌定赔偿数额时,人民法院应结合权利类型、侵权方式、被侵权人和侵权人的侵权程度、身份地位、经济情况、获利情况、过错类型等予以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归责原则是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法律体系的基石。我国法律中的无过错一元归责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二元归责体系的优越性恰好克服了该局限性。因此,我国宜以二元归责原则来重构环境侵权归责体系,通过合理界定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以及完善免责事由来平衡侵权人与被侵权人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胡鹏 《政法学刊》2013,(6):25-30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极大程度的完善了涉外侵权领域的法律适用规则,它首次规定了意思自治在一般侵权中的适用,但是在网络隐私权侵权上却坚守了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原则。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考察,认为意思自治也应当适用与网络隐私权侵权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侵权人如何承担民事责任,传统的做法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销毁侵权产品和模具,赔礼道歉,并赔偿专利权人的经济损失等。而本文中介绍的案例以民事调解书确认了侵权人将侵权产品和模具交由专利权人处置这样一种承担侵权责任的新方式,这在专利侵权案件的审判实践中尚属首例。此后,海关部门在协助执行判决法院民事调解书时,就此问题专函咨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复函明确肯定判决法院民事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和相关做法。因此,在专利侵权纠纷中,对于当事人就如何承担侵权责任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7.
王福友 《北方法学》2015,9(1):69-75
我国立法将见义勇为行为放在民事责任的框架下加以规范,总体上形成了以"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为主、受益人承担补偿责任为辅"的调整模式,其实质是在见义勇为者、侵权人、受益人三者的微观关系中赋予见义勇为以法律意义。《侵权责任法》第23条创设的侵权人法定侵权责任与受益人的适当补偿制度,均难以实现保障见义勇为者权利之目的。见义勇为行为的价值在于其属社会公共善,应在社会法的层面对其予以规范,应废除《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见义勇为基金会应调整其现有功能,成为对见义勇为者及时赔偿的平台;见义勇为者亦可选择依过错归责原则向侵权人主张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侵权法中,法律关注受害人过错的目的就在于公平地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的分配,敌受害人过错与免责事由及过失相抵联系密切。受害人过错,免责事由,过失想抵,三者的制度价值都在于限制侵权人责任的承担。然而,三者不能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从理论比较与法律规定的角度,阐明三者间的区别,进而将三者联系起来,放在整个法律制度的框架中分析三者的运作。  相似文献   

9.
商标反向混淆是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在反向混淆案件中,法院通常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通过对现有知识产权侵权不停止裁判情况的分析,商标反向混淆案件的裁判规则突破传统侵权救济模式,以判令"侵权不停止+替代措施"的方式替代传统侵权救济模式中的"停止侵权",将更有利于实现商标权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郭辉 《法律科学》2014,(1):58-67
尽管受害人无法确定共同危险侵权的具体加害人,但从对危险行为人进行惩罚和重点保护受害人理念出发,法律应规定由所有危险行为人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责任。在确定共同危险侵权人承担责任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哪种责任承担方式更为合理。共同危险侵权承担连带责任客观说将危险侵权人承担责任的基础当做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共同危险侵权入主观上不存在共同故意,也不存在共同过失,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主观说理论依据不足。危险侵权入承担按份责任有利于受害人和行为人利益保护的平衡,应当成为法律之选择。共同危险侵权人责任份额确定的因素主要有行为人过错的强弱、致害几率的大小等,无法确定情况下应该承担均等份额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移交权利人处理”制度与我国“收缴”制度的比较研究“移交权利人处理”制度是指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 被法院判定知识产权侵权事实成立的侵权人应当将有关的侵权物品如侵权复制品、侵权工具等移交给被侵权人(权利人),由被侵权人(权利人)对侵权物品加  相似文献   

12.
按照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有本法第三十八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对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由此可见,商标侵权的损失赔偿是对被侵权人的补偿。衡量商标侵权赔偿额的标准,是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失。而罚款则是对商标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的处罚。因此  相似文献   

13.
徐贵瑶 《法制与社会》2010,(2):245-245,25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解决传统侵权理论无法解决的新型侵权问题,实现环境侵权中的新型公平关系,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对环境侵权特征的分析和探究,为环境侵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标侵权和假冒商标一直是商品生产经营者防不胜防的问题,成为创驰名商标和保驰名商标的大敌,据国际反伪造委员会估计,伪造品约占世界贸易额的3%至5%,价值700多亿美元.因此,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就成为企业的一件大事.所谓商标侵权,是指在商标专用权的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以盈利为目的实施其商标的行为.那么商标权人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我国司法制度上又有哪些规定?1.行政上的措施.我国商标法第39条规定:“有本法第38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  相似文献   

15.
探究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的产生理论依据存在两种基本思路,文章在对两者进行分析后,肯定了从环境侵权救济后果和责任承担的角度入手,笔者认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社会化是为了弥补环境侵权个人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法律价值相适应的。公平与效率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产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雇主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在因第三人侵权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情况下,雇主和侵权人对受侵害雇员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在该赔偿责任中,因雇主和侵权人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关系向雇员承担赔偿责任,造成雇主和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不尽相同,进而导致雇主向雇员承担赔偿责任后,取得的向侵权人追偿的范围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被侵权人注射狂犬疫苗后发现自身已怀孕,在不能确定疫苗是否影响胎儿健康发育的情况下自行终止妊娠。该行为是否属于被侵权人所处生活环境中普通人认知能力范围内的正常行为?注射狂犬疫苗和自行终止妊娠之间是否存在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本文将通过一起案例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侵权法中,法律关注受害人过错的目的就在于公平地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的分配,故受害人过错与免责事由及过失相抵联系密切。受害人过错,免责事由,过失想抵,三者的制度价值都在于限制侵权人责任的承担。然而,三者不能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从理论比较与法律规定的角度,阐明三者间的区别,进而将三者联系起来,放在整个法律制度的框架中分析三者的运作。  相似文献   

19.
杨志林 《知识产权》1996,6(1):44-45,18
一、对《商标法》及其细则有关规定的理解和分析 1.《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关于责令赔偿的规定 《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有本法第三十八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应被侵权人的请求责令侵权人赔偿损失。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20.
合法来源抗辩是专利侵权诉讼中被诉侵权人惯用的免赔抗辩理由.我国专利法对销售者、使用者等中间环节主体的免赔责任进行了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主体的主观过错、合法来源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针对合法来源,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维护权利人和被诉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既有效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够保障被诉侵权人的合法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