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敏 《犯罪研究》2013,(3):48-54
流动人口构成犯罪被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被害预防将对整个社会的犯罪预防和治安状况的好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被害人角度看待流动人口在刑事案件中所处的角色从发,结合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和流动人口被害的实证统计,分析流动人口被害原因包括社会原因、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的基础上,这样的被害预防对策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胡亮 《法制与社会》2011,(28):64-65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超2亿多,其中农民工成为流动的主体。随着花都区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犯罪也在增加,流动人员犯罪的特点、原因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犯群体大,社会危害性严重,犯罪构成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突出。刑罚执行机关可充分利用各种改造手段。对流动人口犯集中管理,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改造、心理矫治、行为矫正和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改造质量,有效预防流动人口再犯罪。  相似文献   

4.
相对丧失论——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的一种可能解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特征,已有相当的研究。尽管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流动人口犯罪的调查资料,但从全国各地的一些调查统计,便可窥探到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的概貌。流动人口犯罪总的特征是财产性犯罪突出,流动人口犯罪多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虽然,财产性犯罪突出是各类犯罪人员的共同特点,但流动人口犯罪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试从这个总特征出发,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一、相对剥夺与相对剥夺论在对相对丧失论进行阐述时,首先要对相对丧失感,即相对被剥夺感进行说明,而这又得从相对剥夺开始。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犯罪被害人学出现之前,学者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人"身上.在加害与被害互动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在犯罪现象中与犯罪人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被害人身上,犯罪被害人学应运而生.没有被害就没有犯罪,在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被害性(尤其是特殊被害性)会加功于某种被害情境的营造,最终促进了被害的发生.被害预防是与犯罪预防优势互补的预防体系,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被害性因素,使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和重复被害可能性的被害人免于被害或重复被害.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犯罪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更是当前社会比较突出和复杂的治安问题之一。本文指出流动人口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因,我们不能单一地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去把握,而应有机地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法律制度等多个视角更为透彻地分析,从而有效地采取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这造成城市人口管理工作的负担,同时也对城市社会治安带来威胁。流动人口由于其自身特点,其犯罪现象也不同于城市常住人口。本文通过把握流动人口的犯罪现状、犯罪特点,从而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女性被害主要以女性为侵害对象,与女性生理或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不法侵害现象。对于女性被害的现代特点,从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出发,包括三陪女伤害案件的与日俱增和家庭暴力的城市化与高知识层次化。  相似文献   

10.
雍自元 《法学杂志》2008,29(2):134-136
青少年被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社会对于青少年被害预防宣传不到位、保护力量有限、立法存在缺陷、救助机制不健全、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被害预防教育不重视、个人缺乏被害预防意识等。预防青少年被害,需要国家加强宣传和保护,完善立法,建立救助机制;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对青少年被害预防的教育;更需要个人提高被害预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应秉承渐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既要因城施策,也要因层施策。流动人口多层次的住房状况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住房分层以及流动人口住房分层背景下住房保障的讨论不够充分。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形成了“四层八类”的住房分层结构。流动人口住房上层为已获住房产权的有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上层为住在居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下层为住在村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下层为住在宿舍等其他住房的住房阶层。住房阶层内又可以根据住房权属关系和辖区分为多种类型。研究认为,提高流动人口的住房水平需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调控稳定住房市场结构与价格,针对流动人口特点提供适配的住房;既要提高商品房市场和租赁房市场住房品种的多层次性,也要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多样性及保障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性犯罪中女性被害的实际状况和性犯罪的有效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具有关联性。访谈通过分析个案的被害热点、被害人日常行为选择、被害人日常生活联系等因素,发现被害女性日常生活行为选择的疏忽与日常生活状态的缺陷使其较为容易进入一种性犯罪的被害情景,因此性侵害被害预防,需要充分重视女性生活方式瑕疵导致的被害性。  相似文献   

13.
环境犯罪被害是一类新型特殊的被害。与传统被害人比较它有自身特有特征:被害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被害原因行为价值判断的似是而非性,被害的间接性、累积性、不可逆性以及空间广延性,被害的国际间弱势转移性,等等。鉴于此,国家应承担首要的环境犯罪被害预防责任。就现代中国而言,国家预防责任的实现以宪法确立公民环境权为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12,(4):78-79
周英峰在《南方日报》撰文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2亿多流动人口特别是1.5亿多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城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流动人口往往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归属感、幸福感缺失往往带来责任感相对下降。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迫切需要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袁剑湘  廖梅 《河北法学》2011,29(11):82-88
医疗事故罪在刑法上属于业务过失犯罪,具有定罪严、处罚轻的特点。对医疗事故罪适用刑事和解,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和解过程所成就的教育感化和被害恢复,集中体现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精神和法律价值,对我国法治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司法实践中却鲜见这方面的判例,而与医疗事故罪极具相似性的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判例却多如繁星。医疗事故罪之刑事和解,既是刑法谦抑性原则的体现,也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分析医疗事故罪的特点、对比交通肇事罪,探讨医疗事故罪之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就医疗事故罪刑事和解过程中的被害述说环节、和解处置措施等特殊问题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犯罪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一种新思路。本文指出在传统犯罪预防于当今社会受挫的背景下,犯罪被害预防不仅必要且十分可行。犯罪被害预防是一个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被害预防、社区被害预防以及个体被害预防三个体系层次。  相似文献   

17.
赵国玲  王海涛 《河北法学》2007,25(11):22-30
在对1387例自然人和591例法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著作权犯罪被害人的相关被害特征、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对被害发生的促成性因素、被害人对其自身责任的认知状况、被害人被害之后的权利维护等问题,并从对被害进行控制的角度检讨现行的知识产权政策,力图以被害人为中心构筑控制著作权被害和保护著作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犯罪案件数量多,所占比重大,逐渐成为城市犯罪的主体。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杂糅,在各自范围内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防治流动人口犯罪,重在预防,需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由此,转变刑事制裁观念,提倡积极预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人民警察因公被害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1985年以来共有2275名人民警察因公殉职,55486名警察光荣负伤。可以说人民警察已成为一个特殊的易于被害的职业群体。但是,如此严峻的警察被害现象却并未引起被害人学及公安学的关注,因此,建立警察被害学,以及从理论上对警察被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证,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警察被害学的学科属性、警察被害者的基本界定、警察被害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被害警察与加害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总体呈现"双增"特点,即适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逐渐增加,初中后教育的需求意愿日益增强。流动人口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在城市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