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是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监狱在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工作中,要重点考察罪犯的重新犯罪问题,较为科学地预测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同时,社会相关部门应根据监狱提供的预测结果,做好相应的衔接管控、帮教救助等工作,有利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罪犯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罪犯危险性评估已经成为监狱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监狱领导集体、直接从事管教工作和狱内侦查工作的监狱人民警察、专门从事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人士等,多渠道收集罪犯的信息,通过科学的评估模式,对罪犯的暴力危险性、自杀危险性、脱逃危险性以及非暴力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不仅为监管秩序的稳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预防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预防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3.
言论广场     
苏荣: 妥善安置刑释人员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要进一步维护监狱安全稳定,切实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和刑释人员安置就业工作,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要在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同时,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重病犯或久治不愈、经济犯罪、徒刑较轻的罪犯,通过监狱教育改造,能悔过自新,出狱后不再危害社会的,可依法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4.
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有较大的相关度,主要表现在监狱机关在改造重点上的错位,使罪犯改造质量上存在着表层性和外在性成分,缺乏对罪犯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社会智力、良好品德和自觉的守法心理、对挫折的正向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使罪犯对重新犯罪缺乏辨别性机制、自律性机制、自强性战胜机制,从整体上形成了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难题,亦是监狱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国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持续攀高,折射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新加坡独特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启迪,在大力消除重新犯罪的社会原液的同时,我们应以“首要标准”为指针,充分发挥监狱在重塑罪犯心灵中的职责和作用,努力消除罪犯个体的犯因性缺陷。  相似文献   

6.
“首要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十七大关于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落实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按照“首要标准”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要求,需要监狱机关正确认识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与罪犯改造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清醒地看到重新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失调现象,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形成原因。为此,监狱机关必须把“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与总体目标,努力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刑理念来指导罪犯改造工作,按照罪犯改造工作的客观规律科学改造罪犯。此外,在监狱机关完成自身职责使命的基础上,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积极构建狱内外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法制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包容性,提高刑释人员的融入社会能力。只有从立法、司法和行刑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现象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出狱人重新犯罪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降低出狱人重新犯罪率是出狱人自身、监狱、社会共同构成的一个有益性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以出狱人的保护为出发点,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出狱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身份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的遗传和生物特征如DNA、指纹、面容、声音和签名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具有准确性高、快速、适用面广、方便、互补、数据存储联网和长效主动控制等优势。将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到监狱无疑在提高监狱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防范主动性,促进监狱案件侦破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有效遏止罪犯出狱后的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建立基于罪犯生物性身份识别技术的监狱罪犯身份自动识别管理系统需要监狱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应在立法、资金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9.
做好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危险性评估,是新形势下监狱工作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命题,对其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法和防范对策,对于维护监狱安全稳定,预防和减少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罪犯改造质量标准?这是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律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以是否重新犯罪作为衡量罪犯改造质量的标准 ,在监狱的实践工作中长期无人反思。按照这一标准 ,重新犯罪率越低 ,监狱的改造质量就越高 ;反之 ,则为改造质量低。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重新犯罪率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控制能力与水平 ,却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监狱改造罪犯的质量。本文试图在反思的基础上 ,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罪犯改造质量标准。一、以重新犯罪与否作为罪犯改造质量标准的不科学性1.以重新犯罪与否作为…  相似文献   

11.
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对罪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刑罚的深层理性价值,有利于罪犯刑释后谋生的基本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促使其完成从“监狱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成为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而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罪犯刑满释放后是否可能重新犯罪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建议,应当作为监狱、劳改队的一项任务。而要作出比较科学的预测,就必须在罪犯释放时,对他们逐个进行心理诊断。本文对如何进行心理诊断以及如何预测预防重新犯罪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监狱行刑视角下的重新犯罪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重新犯罪的原因结构中,监狱行刑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监狱行刑角度分析了重新犯罪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由于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而成为我国犯罪预防的重点、难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造对策,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监狱改造的重要内容方面。本文指出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与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出狱后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不失为一种预防重新犯罪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是目前监狱理论和实务界颇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监狱和矫正领域,建立一个体系严密、要素完备、结构科学、便于操作的改造质量评估标准,必须在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构建的理论基础阐述的前提下,要着力把握好评估的定位,以及科学分析在改造质量评估的入监、中期和出监的不同要求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监狱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主要实现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功能;第二层面主要解决罪犯这一特殊群体与社会割舍不断的婚姻家庭及罪犯社会化、再社会化管理等问题。目前,全国监狱年均押犯160万名。这些押犯的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仅靠监狱无法解决,刑释人员出狱后与社会对接及预防再犯罪、社会化等问题,亦不是监狱所能独立承担的,都涉及罪犯第二层面的管理问题。借鉴社区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监狱社区",社区成员是监狱里的服刑人员,监狱主要负责对服刑人  相似文献   

17.
鲁嘉微 《中国司法》2010,(4):111-111
根据司法部《监狱、劳教所教育工作目标考评办法》要求,沈阳市司法局于2009年7月,在监狱劳教所建立了释解人员出监所评估制度,并制作了评估意见书,为进一步提高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矫治)质量,完善教育改造(矫治)工作体系,增强后续帮教的针对性,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18.
法律赋予罪犯劳动的含义是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力图通过强迫罪犯劳动,使其培养劳动观念,矫正自身恶习,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出狱后能够自食其力,不再重新犯罪。但实践工作中劳动却不再单纯地以惩罚罪犯为目的,多样性的职能使得劳动偏离了原有的轨迹。本文指出科学界定监狱在现代社会中的职能和劳动功能,建立以为罪犯回归社会服务的劳动理论,放大劳动的作用,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中央领导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实践命题。坚持“首要标准”,有助于提升监狱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职能作用。理解“首要标准”,应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改造质量是一个首要环节;把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法律赋予监狱的职责;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是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落实“首要标准”,要切实把改造人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不断提高改造质量,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其中要尤为重视“改造人”和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设立罪犯出监监狱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立罪犯出监监狱是巩固罪犯改造成果,减少重新犯罪的需要。罪犯出监监狱的设立可根据各省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教育改造以守法教育、前途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培训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