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权是人的各种权利(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人身的)有机统一,其中生存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以人权为目的的.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人权活动家,他以坚决的叛逆性、彻底的革命性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以及为民而生而鸣而行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誓死不妥协的英勇战士.包括他的人权思想在内的诸多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尤其是他的人权思想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作用.本文着重对其人权观略作分析,并试图从此角度入手,提供一种思考人权与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之间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权的历史性与法律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的历史性既体现为人权本原的历史性 ,也表现为人权思想和人权制度的历史性 ;人权的法律性是由其历史性决定的。人权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人权理论与观点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论述上,而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与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权观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对人权的独特见解。这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而且对于指导、推动本国与世界人权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将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主要之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基本人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的罗尔斯将目光转向国际社会,提出以"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形式平等权"为核心的基本人权思想.这一思想深受国际人权斗争的现实及国际人权理论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舒尔和文森特的低度人权理论的影响.尽管罗尔斯的基本人权思想有助于减少国际人权领域的分歧,但是我们应该从实然和应然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看待基本人权问题,防止把基本人权演变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人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权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宪法是人权思想的产物,是人权保障书。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无论是资产阶级宪法还是社会主义宪法,都是以保障基本人权为中心而展开的。本文指出现代宪法主要通过确认人权原则和人权范围、规定国家权力规则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雅克·马里旦的自然法思想是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观点,而其以人格主义为核心的人权思想又是自然法的核心思想,有必要对其人权理论加以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里旦便积极参与人权活动,并一直持续参与其它有关人权的活动,他的人权思想比较成熟,本文试梳理马里旦的人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探讨的必要性人权,是指人的个体或群体,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为了自身的自由生存、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自由是人权的内容要素,平等是人权的形式要素。①目前人权保障的重要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人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文本体现,也是其人权思想的主要载体。本文以《邓小平文选》为分析范本,对邓小平人权思想进行比较系统地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其人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构建中国人权话语而言,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阐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启蒙范式"的理解路向,这使得以批判和超越启蒙人权话语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最终落入启蒙人权话语范式的桎梏之中。马克思的人权思想,实际上从根本上证伪了启蒙人权话语范式。对于马克思而言,生发自启蒙思想的人权话语,只是一个表达人权之低位标准的"老问题",局限于对异化之现实的承认和维护。而马克思显然不满足于这种低阶标准,并以"普罗米修斯精神"提出"人的解放"这一"新问题",在主体范式、价值范式和权利话语范式三个层面上超越了启蒙人权话语范式,从而对人权之理念内核做出了更加彻底的推进,亦为未来的人权实践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与先导性理论。这正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它向我们表明,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不应停留在启蒙人权话语中自我设限,而更应从"人类共同命运"这一更加宏大的立足点出发,去发现和解决真正事关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农民的人权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使农民人权观由群体权利观发展为个体权利观;农民人权的两大实质性内容--平等与自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只关注平等、漠视自由转变为既关注平等、又珍视自由,农民的财产权也有实质性的发展;农民人权保障体制也逐步健全.  相似文献   

11.
论德国宪法人格权——以一般行为自由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格权与民法人格权构成德国人格权法的两大组成部分。德国宪法人格权以基本法2条1款为基础规范。基于对2条1款的不同解读,宪法人格权经历了人格核心或一般行为自由,一般人格权和一般行为自由,以及自由的平等权维度三个阶段的发展,并形成了无名基本权和有名基本权两大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律传统虽以"公法"为主要特征,强调以身份关系为纽带的"公权力",但在"私法"领域,却并非不重视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私权利"。在中国传统契约与清水江文书中,均普遍存有关于"契约自由"与"主体平等"这样一种"契约型社会"的私法观念。在契约自由方面,主要通过"二主和同"、"两和立契"等契约语言来体现契约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的结果;在主体平等方面,则通过"两共平章"、"平中立约"等用语来表明立约双方具有平等的人格与主体地位。而这样一种注重合意、平等立约的私法观念,以及尊重契约、敬畏契约,通过契约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精神,是当今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本土资源与宝贵财富。在提倡尊重契约精神、保护私权利等法治观念的今天,亦能够为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的和本土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人权维度反思人们关于克隆人技术问题伦理论争中的一些基本论理.本文认为: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复制出具有大致相同遗传基因的人的自然生命体,却无法复制出人自身.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与尊严.人类关注克隆人权利问题,是在主体及其自由存在的权利、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平等关爱及代际正义感的表达意义上而言,而不是在克隆人对于自身自然基质、生命出身及其选择要求的权利意义上而言.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国民法典以独立成编的方式规定了人格权,但是,由于对人格权的概念存在巨大争议,所以,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具体内容和规范来反观人格权的实证概念对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更具有意义。从我国民法典的内容看,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对人格权的保护,二是对人格尊严的保护。隐私权与信息的二元保护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不能认为人格权编中保护的都是人格权。必须把人格权的概念与人格利益区分开来,从而决定其保护程度与救济措施的差别。另外,从表面上看,虽然看起来都是相同的权利(人格权),但是,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权与自然人的人格权建立在完全不同或者说完全不相关的基础之上--自然人的人格权是以人的自由和尊严为核心的,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所谓人格权完全是技术处理的结果。当然,这种处理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处理。荣誉权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具有人格权的特征;虽然民法典对其予以了明确规定,但是,荣誉权确实不应该是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表现,我们在实践中应当将其作为一种特殊权利对待。总之,人格权可以定义为:自然人享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是个人自由、尊严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法人仅仅享有与自由和尊严无关的名称权、荣誉权和名誉权,但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和名誉权在实质上不是人格权。  相似文献   

15.
论《世界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和权利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人权宣言》以自由和平等为其思想基础,构建了世界各国和人民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它所设定的权利体系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人权保护清单,成为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challenges the claim that human rights, which have constituted one of the central tools by which to establish the truth claims of modernity, can produce freedom and meaningful happiness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more rights and more equality. Third World, postcolonial and feminist legal scholars have challenged the accuracy of this claim, amongst others. The critiques expose the discursive operations of human rights as a governance project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ordering the lives of non-European peoples, rather than a liberating force; and that the pre-given rational subject of human rights is contingent and one of the prime effects of power. I examine the problems with the liberal humanism of human rights by examining not only how it is linked to a spec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good life’, freedom and happiness, but also how it closes off other emancipatory possibilities. The acquisition of human rights as objects that an individual has by virtue of being human, represent the terminal limits of human rights, rather than the moment when the human subject becomes empowered and liberated. I draw on queer affect theory to make a critique of happiness, to which I argue human rights are linked, and how the failed or unhappy subaltern subject exposes its normative composition. I discuss the resulting depth of the despair produced from the realisation that this political project cannot realise its promise of freedom and meaningful happiness, compelling a `turn away’ from human rights as an emancipatory project and a `turn towards’ other non-liber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and space for freedom and happiness. I explore these possibilities specifically within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non-dualism (Advaita).  相似文献   

17.
曹险峰  邹潇 《行政与法》2005,(11):121-123
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概括人格独立、人格平等、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个人基本权利。它是为弥补具体人格权封闭性缺陷而产生的概念,以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和人格尊严为其内容,具有解释功能、补充功能与创造功能。在我国民法典中应明确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平等"是现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对它的理解却颇有争议,包括法律上的平等。人与人的差异显示了平等观念的核心——人权,人权的基本要求是人格的独立和与此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不能把平等理解为无差异或把所有的差异理解为不平等。因为人与人的差异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人与人的差异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只有后者才可能是不合理的,才是平等观念所反对的,其中的要义就是使所有人享有"人权",即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人"的尊严和与之适应的物质待遇。平等的要求仅限于此,超出此义,必陷入荒谬。现代法律应以平等为原则,从制度上限制因社会原因所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并平等地适用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法律可以从立法和司法多种途径追求平等和保护人权,但其只能从制度层面为平等的实现创造条件,法律不可能消除一切不平等,法律更不会消灭一切差别。相反,法律在对平等的追求中还要保护合理的差别,故此,法律的公平原则中包含着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