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经皮穿刺CT气-碘造影在肩关节损伤鉴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CT气-碘双对比造影在肩关节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被鉴定人均在CT介入引导下行经皮伤侧肩关节囊穿刺,分别注入稀释的Omnipaque和过滤空气适量,在全身CT机上行肩关节连续扫描,所获数据行轴位和准冠状位重建。结果被鉴定人均无明显不适主诉;CT气-碘双对比造影可显示肩关节囊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经皮穿刺CT气-碘双对比造影有助于肩关节损伤的诊断,并为法医学鉴定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Zhang W  Wang JW  Hu YL  Zhu JH 《法医学杂志》2011,27(1):39-42
目的 评价X线、CT、MRI及CT气-碘双对比造影4种方法在肩关节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肩关节损伤患者行X线摄片、CT扫描、MRI成像与CT气-碘双对比造影检查,观察、分析4种方法所得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摄片对骨折的诊断率为52.8%,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率为0%;CT对骨折的诊断率为72.0%.对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法,实现精确体表损伤瘢痕的表面积与长度,探讨其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定制的结构光三维扫描仪采集体表损伤三维数据,通过多视角正交法点选损伤区域,跨网格抗锯齿优化,自动计算表面积。结果测量结果对比工业级Geomagic Studio在同一标准件扫描和计算误差在毫米小数点后两位。结论采用三维测量对体表损伤表面积测量结果精确可靠,并可适用于不规则的器官和表面损伤测量,提高法医学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方法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CT和MRI影像资料齐全的DAI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和MRI两种方法对DAI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分析DAI病灶检出数量与法医学鉴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6例经MRI检出DAI病灶787个,经CT检出DAI病灶32个,MRI对DAI病灶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T(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6例DAI鉴定的伤残等级数值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r=-0.908,P0.01)。结论 MRI检查对DAI病灶的检出率较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可为DAI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研究鼻部骨折的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指导法医临床检案之需要,本文拟从研究鼻部的骨性解剖结构及特征入手,分别就鼻部损伤致骨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CT断层扫描的临床诊断意义以及鼻部骨折的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原则等进行深度的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鼻部骨折如何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提出笔者的研究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6.
眼损伤在活体法医学鉴定中比较常见,居第4位鉴于国内眼损伤法医学鉴定文献较少,现将我室几年来所鉴定的134例眼损伤的统计资料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本文所报告的134例眼损伤,为1984年11月至1988年10月我室受理的眼损伤鉴定案例.全部材料均根据伤后病志和鉴定时的检查所见及鉴定结论列表,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于CT检查结果在某些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案例中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某些当事人常利用他人损伤的CT图像改换成自己的CT图像进行法医伤情程度的评定,这在日常法医活体损伤鉴定工作中时有发生的,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种CT造假图像,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法医活体损伤鉴定工作中能否正确识别当事人提供的CT图像是否属实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作者对23例不同类型损伤CT造假罔像的正确识别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法医活体损伤鉴定工作中对CT造假图像的识别能力,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晖  葛刚  周伟 《法医学杂志》2003,19(3):177-177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为十二指肠的一种损伤病变。单纯十二指肠血肿较为少见,国内的法医学杂志也未见报道,而CT表现颇具特征,对十二指肠血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人在法医学鉴定时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案例1:男,30岁。被他人殴打时踢伤上腹部,腹痛伴胆汁性呕吐4天。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X线胸腹联透未见异常,CT平扫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延至屈氏韧带处一巨大长圆形高密度肿块,约5.0cm×5.0cm×13.0cm,其内密度均匀,CT值65HU。肿块前沿部包膜下显示有“新月形”空气裂隙征,内侧肠腔接连处可见“鸟喙状”气柱。近侧十二指肠及胃腔胀气,…  相似文献   

9.
肩袖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病,成因复杂且症状有时不甚明显,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被漏诊及误诊。在法医学鉴定中,时常遇到肩袖损伤的案例,判定该类案例是创伤所致、自身疾病抑或属于伤病共同作用导致是目前摆在法医鉴定人面前的难点问题。但因找不到客观的鉴别指标,容易使鉴定工作进入盲区,也时常引起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质疑,甚至长期的上访缠诉,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基于此,从肩袖解剖结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法医学鉴定等方面展开论述,有助于为此类案件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间的118例眶壁骨折的法医学损伤鉴定资料进行分析,旨在阐述外伤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损伤鉴定的观点。1案例资料118例眶壁骨折伤者,男性86例、女性32例;年龄12~68岁。所有伤者均为钝性外力致伤,其中拳脚致伤64例(54.2%),棍棒类致伤46例(39.0%),摔倒致伤3例(2.6%),车辆撞击1例(0.9%),致伤过程不明4例(3.4%)。全部行眶壁CT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1.
Li SY  Huang SX  Zhao XB  Zheng XH  Zhu Y 《法医学杂志》2006,22(5):355-358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floatingshoulderinjury,FSI)的法医学鉴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月受理的FSI法医鉴定案件15例,其中肩胛颈骨折15例(首次X线漏诊7例),合并同侧锁骨干骨折13例,锁骨远端骨折2例。均于受伤后至少6个月进行法医学检查,全部进行X线拍片,必要时行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结合伤者的症状、体征及关节功能的检查情况,从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局部肌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其功能。结果参照Herscovici的疗效标准:良2例(13%)、可4例(27%)、差9例(60%)。依据GA35-92,GB18667-2002标准,评定为6级2例,7级9例,8级2例,9级1例,10级1例。结论FSI是一种高能量的特殊损伤,合并伤及多发伤发生率高,早期易被掩盖,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法医鉴定时应充分认识FSI的特殊性,全面客观分析,综合评价肩部功能,防止误鉴及漏鉴。  相似文献   

12.
肩袖位于肩峰、肩锁关节和肱骨头骨性结构之间,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包绕在肱骨头周围并与肩关节囊相混合围绕肩关节形成袖套状结构的一组肌腱复合体,在肩关节活动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常见的损伤原因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血管异常相关因素、关节功能退行变和外伤暴力因素等,是一类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肩袖的解剖因素、病理因素及有关的炎性介质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综合分析肩袖损伤的原因及机制,从而为法医临床学鉴定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汉族人肩、髋两大关节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与现行《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JD0103003-2011》的差异性,并初步阐明性别、年龄因素对其ROM产生的影响。方法法医临床案件中选取仅单侧肩或髋关节受伤的汉族样本案例,将其健侧关节的ROM与现行标准《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JD0103003-2011》中的参考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该侧的不同年龄段(0~25岁、26~40岁、41~50岁、51~60岁及60岁以上)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体肩、髋关节的ROM的实际值与标准中参考值的平均值有较大的差异;5个不同年龄段肩、髋关节的部分方向ROM正常值存在差异且均随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下降的趋势。50岁以上人群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和髋关节内收、外旋等部分方向ROM正常值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正常汉族人肩、髋关节ROM存在年龄差异性,性别差异在50岁以上人群中较为明显。《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 JD0103003-2011》标准所提供的参考值范围与实测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Li ZD  Zou DH  Liu NG  Huang P  Chen YJ 《法医学杂志》2010,26(6):406-412
目的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有限元法对骨盆进行损伤生物力学分析,探讨有限元法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骨盆CT扫描图像,利用Mimics 13.1软件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包括髂骨、骶骨、双侧股骨头、关节软骨及韧带,模型以CT值设定材料属性。于骶骨上终板表面沿垂直轴向下施加600N静压力,以验证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模拟侧面撞击作用,于右侧股骨大转子表面分别加载1、2、3、4、5 kN的侧向作用力,计算骨盆模型的von Mises应力云图、位移云图及应力分布曲线。结果建立了完整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包括关节软骨及韧带,模型几何外形与CT数据高度吻合。站立位骨盆应力主要分布于骶髂关节及坐骨大切迹处。侧面撞击下骨盆应力集中于双侧耻骨上下支、髋关节及骶髂关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骨盆模型具有真实、有效的骨盆力学特性,可用于进行损伤模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普通CT和X线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普通CT与X线3种检查法,评价它们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6例受检者(已接受其他影像学检查)行MSCT薄层扫描并行SSD,透明化X线模拟投影和MPR处理。统计分析MSCT、CT常规与X线检查在各部位骨折中的诊断正确率和漏、误诊率并行χ2检验。结果鼻骨、肋骨、四肢及关节、眶骨、颅骨骨折MSCT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普通CT或X线(P〈0.01)。MSCT与普通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普通CT与X线的总体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9.45%、70.27%和59.17%。常规CT、X线与MSCT诊断结果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MSCT对骨折的显示更准确,可作为法医鉴定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MRI在膝关节细微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细微骨折的MRI表现及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例经MRI诊断并经CT及临床证实的膝关节细微骨折的MRI表现,并与CT和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24例患者中X线仅检出2处骨折,CT检出27处,MRI检出31处骨折;其中MRI诊断同一患者2处以上骨折共有5例。所有骨折均无明显分离或错位,T1WI STIR和FE-T2WI序列是显示细微骨折的最佳序列。结论MRI能明确诊断膝关节细微骨折,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Traumatic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is not often seen by forensic pathologists, and cases investigated are scarce in the forensic literature.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40-year-old woman cyclist who was struck by a car while wearing a helmet, and was neurologically near normal immediately thereafter at Emergency. She presented 48 h later with acute right hemiparesis, decreasing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unsteadiness. CT revealed massive cerebellar infarction. CT angiography was normal. The patient died in coma 7 days after injury and autopsy revealed bilateral edematous cerebellar infarction and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Rotational neck injury and mural tear in the wall of the Atlantic parts of both vertebral arteries is suggested a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arterial injury. Head and neck injuries are reported as a precipitating cause of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rauma may be further underestimated if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vessel dissection and ischemia occur. The current case illustrates that "talk-and-die" syndrome may be due to occult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possibly bilateral. In forensic cases of delayed death after mild trauma to the head and neck, the vertebral arteries should be examined for the cause of de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