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立法上的“法人犯罪”——与杨兴培同志商榷●周长军杨兴培同志的《对立法上“法人犯罪”的反思》一文(载《法学》1996年第7期,以下简称杨文),在对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合理性、必要性与适时性提出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主张立法应及时取消法人犯罪。通读之后,...  相似文献   

2.
<正> 《世界法学》1989年第4期刊登一篇日本早稻田大学总长、著名刑法学家西原春夫教授对上海刑法学界所作的“关于法人犯罪及其对策”的专题讲演的报导,摘要如下: 一、日本和西欧国家有关法人犯罪的立法措施及发展在日本,法人犯罪问题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步出现并引起人们重视的,但当时并没有惩罚法人犯罪的立法措施。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实行代罚制度,即以惩罚法人机关代表人(自然人)来代替对法人的处罚。由于代罚制度使法人本身未受  相似文献   

3.
张莉琼 《北方法学》2017,11(3):75-83
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首次规定了国际航空犯罪法人责任,法人责任以法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法人实施劫持航空器等国际航空犯罪为要件,法人为此承担刑事、民事或行政责任。公约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立法需要转化为国内法才能适用。世界各国国内法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态度差别较大,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刑事责任,德国国内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行政责任,意大利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民事责任,我国仅在个别航空犯罪中规定有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我国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在我国刑法中取消法人犯罪法定化限制,全面规定包括航空犯罪在内的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理论界对法人能否犯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1987年以来法人犯罪立法的大量出现,不能不将我们研究的重点引向应如何在法律中科学地规定法人犯罪方面。在目前酝酿修改刑法典的时候,笔者对我国的法人犯罪立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立法机关参考采纳。  相似文献   

5.
自1987年通过《海关法》规定法人刑事责任以来,立法机关从未停顿过扩大法人犯罪范围的步伐。在1997年之后通过的一部特别刑法与八个刑法修正案之中,有近半的条文规定了新的法人犯罪。但事实表明,日趋严格的刑事立法在预防法人犯罪方面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与死刑立法相似,徒具象征意义与符号意义。对当前法人犯罪立法的政治解读表明,对处于强势地位的法人,尤其是国有企业而言,受到刑罚制裁的概率很小,而且犯罪成本很低。但是,法人犯罪立法的扩大,能够将公众注意力从制度本身转移至孤立的事件乃至个人,能够为选择性执法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减少法人乃至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试论法人偷税犯罪的手段及其防范对策山东蓬莱市检察院税检室,山东蓬莱市检察院调研室自1987年我国对法人犯罪正式立法以来,已有不少犯罪法人受到惩处。但随着打击的深入,法人犯罪的手段却较前变得隐蔽、狡猾。尤其是法人偷税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对法人...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府间组织正通过制定刑法或缔结国际或区域性公约规定法人犯罪。概括起来,法人犯罪立法的国际经验有:明确法人犯罪的成立条件,排除或严格限制国家机关的刑事责任,确立法人刑事责任和自然人刑事责任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较完整的法人刑罚体系。十多年的司法实践已证明,我国现行的单位犯罪立法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和适用上的种种迷失,有必要借鉴法人犯罪的国际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法人犯罪研究综述罗庆东我国对法人犯罪的研究开始于1981年,最初的焦点集中在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和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上。自从1987年颁布的《海关法》首次在我国立法中确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以来,法学界和司法界围绕法人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与研究概况在现代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中,对法人可否成为犯罪主体及其刑事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规定和主张。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否定法人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则倾向于肯定法人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近年来,也有大陆法系的国家如日本等,在一些单行的经济、行政法律里设立了把法人作为犯罪主体并追究其刑事大任的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典第5条至第8条关于刑法对人的效力,以及第14条至第16条关于犯罪人条件的规定中,都没有承认法人可以…  相似文献   

10.
论法人犯罪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法人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热题之一。法人犯罪肯定说与否定说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立法上究竟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作出最佳的选择。虽然理论界对此问题还有争论,但从立法的趋势来看,作出惩罚法人犯罪的规定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以肯定法人犯罪为前提,探讨一下法人犯罪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刑法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以及处罚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在刑事立法上肯定了单位犯罪,在处罚上由单罚向双罚制转变。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称法人犯罪。那么,对于职务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否包括机关法人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将机关法人列为职务犯罪主体的必要性 作为法人的一种,机关法人有其特殊性,它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的具有强制力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特殊的强制力,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2.
国际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表明,法人国际犯罪主体的资格已为国际刑事立法所确认;纽伦堡国际审判蕴含了对法人国际犯罪的处罚原则。国际刑事法院无权管辖法人国际犯罪并不意味着法人不受国际刑法的约束。法人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资格亦具有广泛的国际空间。作为对国际刑法进行理性思考的国际刑法学,应当对法人国际犯罪的主体资格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来源于英美法系中的法人犯罪,大陆法系在传统上则采取个人责任原则,坚持罗马法奉行的“法人不能违反可罚行为”原则而否认法人的犯罪主体资格。在我国,关于法人或单位犯罪10几年前特别是从1987年1月《海关法》颁行以后曾经是刑法理论界、立法界和司法实务界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单位或法人能否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问题,肯定派和否定派针锋相对、各抒己见、相持不下,并且普遍采用法人犯罪的提法。随着1997《刑法》的颁布和实施,单位得作为犯罪主体并可被判处刑罚在立法上得到了最终肯定,而且…  相似文献   

14.
法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与重构李希慧上篇法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1987年,我国立法机关冲破犯罪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传统观点的束缚,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该年1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  相似文献   

15.
法人犯罪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上用刑法典明确规定法人犯罪的两个主要国家,本文通过对中、法两国刑法中法人犯罪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法人犯罪立法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比较研究的结论又可以为完善我国有关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钱琦 《法学杂志》2001,22(2):64
当前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 ,对于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问题 ,认识与处理上尚有分歧 ,笔者就此略谈己见如下。新《刑法》第 3 0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法人之下的分支机构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单位之列 ?在刑法理论上 ,一般称为法人犯罪 ,人们也常常将法人犯罪等同于单位犯罪。根据《刑法》第 3 0条的规定 ,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该条并没有将单位限定为法人 ,也没有规定为法人犯罪。可见 ,从立法精神上讲 ,这里的单位 ,…  相似文献   

17.
郑勇 《中外法学》1989,(5):31-35
<正> 几年前,法学界对于法人犯罪的讨论,那种繁荣的景象随着我国立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使这场讨论告一段落。尽管如此,"两派"在理论上分庭抗礼的局面,并没有因为立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而打破。从1987年《海关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历史,而在人们对"官倒"(请允许在此借用官倒一词)的一片声讨之中,竟无一起对法人犯罪施以刑罚的司法实践,这就使得本来就存有危机的法  相似文献   

18.
谈法人犯罪的立法构想刘仁文法人犯罪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呈急剧上升的势头。虽然我国已有些单行法规对法人犯罪作出了规定,但总的来看,立法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当前同法人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本文就拟议修改的《刑法》、《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法人犯罪主体发微白海峰法人作为犯罪主体,现已通过我国的刑事立法成为定论。但是,法人犯罪的主体范围尚在热烈的争论中,也就出现了是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这一法律用语之争。那末,是称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笔者同意何秉松教授的观点,即:“法人犯罪是国际上通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法人能否作为部分刑事犯罪的主体,要不要负刑事责任,一直争论不休。自1985年7月,“两高”《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两高解答),规定了要对法人进行投机倒把犯罪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后,到1988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补充规定),对法人组织犯走私贩私、行贿受贿罪的,可以判处罚金,才正式有了把法人作为刑事犯罪主体,并要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但是,笔者从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贵阳铁路分局生活管理段下属的两个单位贩运倒卖香烟一案(简称“6.27”烟案)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来看,我国立法机关对法人犯罪的刑事立法还是很不完善的,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通过立法程序正式加以明确。本文通过对“6.27”烟案的审判实践,探讨一下对法人犯罪的刑事立法究竟应当明确哪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