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石泰峰 《法学杂志》2007,28(3):45-47
法治是创新的重要环境之一.法治提供社会环境,法治提供秩序环境,法治提供司法环境,法治调整创新组织,法治确立创新机制,法治确认创新成果,法治奖励创新成就,法治保护创新权益,法治扩展创新效用.  相似文献   

2.
《政法学刊》2019,(5):107-113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与法治实践问题。以广东环境法治四十年作为分析样本,回顾了环境法治建设所取得的立法与司法成就,外生困境存在"环境法律完备论"与内生困境存在"社会系统建构要素"的认知。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赢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环境法治应该按照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进行理念更新。同时,环境法治还需要完成从"污染防治型"向"生态预防型"法律制度谱系的实践转向,最终实现广东环境法治的"再升级"。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简要回顾环境法治与环境道德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环境法治所存在的困惑及环境道德回归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就环境法治与环境道德二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保护法》修订的法治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环境法治时空的二维视角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既要把握环境时刻,又要借助于法律修订的契机,合理地创制、拓展与展开我国环境法治空间。在环境法治时空的时间维度,政府和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空前的关注催生了环境时刻,并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前提。在环境法治时空的空间维度,《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必须秉持开放性的立法理念与整合性的立法思路,合理地创制、拓展和展开我国环境法治空间,推动我国环境法扩展到多元的、包容的环境公共治理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5.
付本超 《政法论丛》2022,(2):142-151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质营商环境是法治化的,法治也是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法治对优质营商环境具有指引、规制、保障和促进作用.多元争议解决机制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准确把握多元争议解决...  相似文献   

6.
宋强 《法治研究》2013,(6):79-83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旅游法治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已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旅游法治环境的构建已进行了多年,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良好旅游法治环境的构建涉及立法、执法、司法等系统的协调,涉及司法、旅游行政、工商、城管等多部门合作,我国在构建良好旅游法治环境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在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强化司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构建法治社会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把握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融为一体的路径是构建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路径之一,法治必须服务于和谐社会,要力行依法执政、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公正、改革司法制度、转变法律观念、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弱势群体;路径之二,建设法治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条件;路径之三,发挥创新法治环境的重要作用, "实行公正司法、共性个性融合、畅通法律渠道";路径之四,营造西部农村法治环境,做到"三个创造"、 "三个到住"、 "三个加快".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与法治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社会自治与法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私法自治对环境社会自治亦能接纳和渗透;环境的"软法"之治更体现了环境社会自治与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从法治中国视阈下审视区域法治研究,区域法治在内涵上包括国际性区域法治、大中华范围内区域法治、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又可分为准区域法治、关联性区域法治和综合性区域法治。区域法治研究应该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当然随行,并且区域法治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法治建设丰富法治中国建设内涵,只有在区域法治实践中才能逐渐总结和提炼出法治中国制度形态。区域法治建设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载体,是法治中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与此同时,法治中国建设又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性指引,并将区域法治经验和成果整合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框架中来。为此,需要法治中国视阈下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区域开发和发展法律体系;应加强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协调与合作;必须多方面地营造区域开发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与时俱进新理念的提出,使得环境法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环境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必然命题下的必由之路,而我国目前环境法治状况必须围绕生态文明的理念作相应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在中部地区招商引资被视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政策优惠激烈竞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所在,而良好的投资环境又依赖于行政法制建设的程度。本文立足中部地区,分析了行政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环境不相协调的诸多因素并针对中部地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令良 《中国法学》2006,(4):110-119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重要的外部社会基础,而国际法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在国家间相互依存和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里,一方面,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和平与安全的外部环境、建构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和提供国际合作的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和对外发展战略势必要受到国际法越来越多的约束。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必然对国际法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以及人权、法治和民主等普遍核心价值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下,我国逐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层次比较完整和发达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法治和繁荣法学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仍存在着法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或满足政法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特别是管理体制混乱等诸多矛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深化法律教育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借鉴发达国家法律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教育管理体制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即强化政法机关对法律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职能;建立以五所政法大学和若干著名大学法学院为主干的国家级政法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术型和职业型法律人才分类培养管理机制和基本统一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二段式司法考试模式并完善考试通过之后的职业培训制度;优化全国法科学科专业布局。  相似文献   

14.
范愉 《法律科学》2005,23(1):3-12
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将面临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革 ,这必然要求我们以多元的法律意识来取代单一形态的法律意识 ,以多元的理念与规则推进政治和司法体制改革 ,协调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作为规则的“法”和民间规范等的关系 ,从而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球化时代也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2,6(1):134-138
为了统治超大型国家的需要,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结构。地方法制的存在成为国家的必然选择。统一的法律与不同习俗之间的矛盾,是贯穿地方法制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粗疏而越来越严密,地区性特别法成为主要形式。地方法制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省例的形成便是这种规范化的结果。同时,官府与民间的互动在地方社会秩序形成与维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可持续开发战略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 ,我国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立强有力法治保障体系并举 ,为此 ,就应完善西部开发法律体系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及投资环境 ,为西部开发五大战略重点的实施提供有效可行的法律手段 ,并应在西部推行经济特区制度 ,健全行政合同法律制度以及充分利用BOT方式来促进西部建设。  相似文献   

17.
赵跃  唐艳秋 《政法论丛》2014,(3):136-144
孔子学院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存在着主体资格定性不明、基本法律依据缺失等法律障碍,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传统和制度理念.为保障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制定《孔子学院法》,明确孔子学院在汉语言推广中的战略地位,完善孔子学院主体制度,并建立孔子学院危机应对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紧急权力的自由模式之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戚建刚 《中国法学》2005,1(4):25-40
作为一种解决“法律与需要”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理论框架,紧急权力的自由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由模式通过区分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行为性质,假设紧急状态能够从正常状态中分离出来。该模式包括自由裁量性,不受法律约束性,事后公开说理性以及立法机关的审查和批准等要素。在危机的全球化、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盛行和紧急权力法制化的兴起等因素的影响下,自由模式在20世纪初期开始衰微。然而, 法律主义的悲惨前景,行政机关紧急权力不断扩张和公民权利连续减损等事实,促使人们反思自由模式的价值,并提出超越自由模式。超越自由模式与法律主义相补充,可以作为我国应对极端危机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克服政府官员和公民的冷漠、怠责与怯懦。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军安  贺长年 《河北法学》2006,24(12):88-92
我国传统的环保立法观念是"污染一治理",这种模式并不能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综合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新的环保方法,日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法学界的关注,其根源于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明确立法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彭涛 《政法学刊》2010,27(1):87-92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权力的侵犯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原告的合法权益应当包括原告的合法权利与合法利益。原告的合法权益之中的“法”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对于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精神也应当是属于法的范围之内;“合法”的范围应当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就应当视作是“合法”。原告的合法权利是在宪法规制之下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应当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权利。原告的合法利益是其受到行政权力直接侵害的私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行政诉讼中原告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法治环境尤其是法官对法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