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果有人公开发表言论质疑一个作品的作者的真实身份,甚至公然宣称该作者并非真正的作者,这种言论导致了公众对该作者的身份的怀疑,是否侵犯了该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署名权呢?这是韩寒与方舟子纠纷案中涉及的一个法律问题.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署名权的含义讲起.  相似文献   

2.
《法学》1991,(8)
研究著作权的主体必须研究作者和著作权人,只要搞清作者和著作权人的含义及其范围,才能指导著作权纠纷正确处理。一、作者及其构成的条件和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确立了著作权归属的基本原则,即“著作权属于作者”,那么,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笔者认为所谓作者指的是作品的直接创作者,也就是为创作作品付出了智力劳动的人。在我国能够成为作者的主体非常广泛,其原因在于:(1)无论是什么民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年龄,或是完全行为能力的人、限制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位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普通工人,几十年来,坚持自学,笔耕不辍,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而且有一篇文章还被编入了小学教科书。然而,有关部门既没通知作者,也没支付作者应得的稿酬,更让人纳闷的是,作者的名字被无端地抹去。以致数年以后,当蒙在鼓里的作者把此文投寄给《新民晚报》发表后,招来了众多非议和指责。一向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写作的作者,为此背上了“抄袭”的恶名……  相似文献   

4.
传统著作权理论认为作品系作者人格之外化或延伸,故著作人身权与作者无法分离.两大法系在著作权法上所秉持的不同价值理念导致其立法在处理著作人身权与作者的可分离问题上存有不同的偏向性.事实上,作品并非体现作者全部人格且著作人身权满足物的外在性,这决定了著作人身权与作者是可以分离的,中外著作权立法在此问题上亦有所反映.但是,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因其与作者并没有天然的必然联系导致其与作者的可分离程度较强,而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与作者人格联系紧密,故无法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5.
论反向剽窃     
反向剽窃是一种作者主动地、自愿地让他人剽窃自己作品的情形,作者本身就是剽窃者.基于劳动说、人格说、激励说等理论,反向剽窃行为并没有侵犯作者的权益.但反向剽窃行为破坏了作品的署名规则,混淆了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损害了文化发展利益,也可能侵害被署名者的私益.与其他剽窃行为一样,应受到法律的规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大陆系主要国家民法典的理论渊源。作者认为 ,德国民法典创立的潘得克吞体的总则部分掩盖了“人法”的价值。作者提出的我国民法典基本结构包括人身关系法和财产关系法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 ,作者还对我国民法典的若干基本制度提出了框架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独创性理论系版权法的重要基石,独创性的好处是假定作者"独立创作"了作品,从而使其得以安全地任由其潜意识驰骋,并利用各种素材展开自由的文化创造.但另一方面,作品的生产是需要作者从"公共领域"汲取资源的,因此,作者"独立创作"了作品的假设将使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要素可能重新被私人圈占起来.所以,为了协调当前作者和未来作者的利益,版权法的出路就是应引入"公共领域"的概念工具,使其和"独创性"理论协同运作,如此才能很好地实现作者之间作品创造的代际平等,并解决"独创性"规则长期以来的理论重负.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中作者地位的冲击和影响,着重分析了在新技术务件下自然人作者的地位问题及网络环境下作者身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署名权的本质在于彰示作者与创作行为及作品之间的准确关联。署名权是一种彰示性权利,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尊严,其主体和对象的指向性都相对薄弱。署名权的主体不仅包括著作权人,还包括演绎作品的原作品的作者、复合作品的被复合内容的作者,甚至在理论上可以类推到著作邻接权人(主要为表演者)、非著作权人的作者,以及其他智力劳动者;署名权的对象不仅包括作者因创作行为直接产生的作品,还包括与该作品具有一定联系的相关作品,甚至包括与创作行为毫无关联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0.
德国法中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者1999年9月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作者分析了德国侵权法保护一般人格权之前的法律状况及其欠缺,然后结合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些典型案例,详细研究了一般人格权的具体保护领域。作者认为,一般人格权是德国乃至人类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署名权的本质在于彰示作者与创作行为及作品之间的准确关联.署名权是一种彰示性权利,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尊严,其主体和对象的指向性都相对薄弱.署名权的主体不仅包括著作权人,还包括演绎作品的原作品的作者、复合作品的被复合内容的作者,甚至在理论上可以类推到著作邻接权人(主要为表演者)、非著作权人的作者,以及其他智力劳动者;署名权的对象不仅包括作者因创作行为直接产生的作品,还包括与该作品具有一定联系的相关作品,甚至包括与创作行为毫无关联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2.
论作者精神权利的双重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莉 《中国法学》2006,2(3):83-92
作者精神权利的传统理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国立法的不统一、众多的精神权利的“交易”现象以及网络数字经济的挑战,显得苍白与无奈,致使一些学者对作者精神权利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怀疑。本文从精神权利的权能分析入手,认为作者精神权利具有双重性,从而建立了一个积极权能与消极权能理论,试图解决作者精神权利在立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疑难和困惑,并使其在这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和协调。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广大作者:长期以来,广大作者针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学术理论问题,积极探索、辛勤笔耕,为《知识产权》杂志提供了丰富稿源,有力支持了杂志发展。对此谨表衷心感谢!但以往由于杂志编辑部与广大作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大家对稿件撰写要求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取决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作者的权威性和体制性安排确保了文本的经典化和读者的信仰面向。文本权威的建立伴随着读者对作者权威的认同。读者在信仰作者和认同文本权威的方式之下去理解、解释和应用,反过来又强化了文本权威以及对作者的信仰。法律解释者主体性的妥当安置,应吸收后现代解释学的合理成分,反对其过度的诠释;应借鉴圣经解释学"解经"和"释经"的二过程法,适当回归古典解释学。  相似文献   

15.
各国著作权法在注重维护作者权益的同时,无不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理由创设了著作权限制制度。但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昔日作为作者权利和社会利益的最佳协调器的著作权限制制度,此刻却成为使得公众权利和作者利益冲突并激化的原因所在。本文指出研究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问题,对于调解作者与公共利益享有者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一位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普通工人,几十年坚持自学,笔耕不辍,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而且《苦柚》还被编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然而,有关部门既没有通知作者,也没支付作者应得的稿酬。数年以后,当蒙在鼓里的作者将该文投寄给《新民晚报》发表后,招来了众多非议和指责,作者还背上了“抄袭”的恶名。出于无奈,作者尹风庭状告人民教育出版社,由此引起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令人瞩目。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现披露其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与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中曾拟定的"署名权,即决定是否表明作者身份以及如何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的表述,都以偏概全,名不副实。其实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权的下位概念,表明作者身份权又是保护作者身份权的下位概念。建议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将"署名权"改为"主张作者身份和反对损害作者身份的权利"的保护作者身份权。我国著作权法中的著作人身权应当由保护作者身份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与发表权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8.
周海荣博士的力作《国际侵权行为法》填补了我国国际侵权行为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该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共36万字。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性的新见解。第一,作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国际侵权行为法”的新概念。作者在掌握大量资料和文献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法律语言学为视角,通过测试语用、语篇语义以及语篇信息文本特征值对文本作者的判别能力,探究短文本作者鉴别或同一认定的方法。方法采用实验、语篇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对4位作者的28篇微博(每人7篇)共11种组合形式(二人组、三人组和四人组)逐一进行了文本特征值的测试和文本作者的判别分析。结果从语用、语篇语义学以及语篇信息领域抽取的5个特征值的不同组合对4名作者的所有11种判别组合都能进行显著区分,判别正确率达到85.7%~100%。结论基于4位作者微博文本的判别分类器已经建立并可以继续推演用于其他短文本作者的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于2002年11月参加了日本警察厅在日本全国唯一的警察大学校举办的第二期“中国公安部侦查干部研修班”的20天学习。作者在对日本强有力的警务建设和工作感触深刻。应本刊邀请,作者将赴日学习考察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