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關於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一節中特別提出了「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的要求。在行政執法中強調規範自由裁量權非常重要,它是確保依法、公正執法,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在行政執法領域,法律通常賦予行政機關非常廣泛的自由裁量權,這種「廣泛」可以說達到了「沒有行政裁量就沒有行政管理」的程度。「行政裁量是行政權的核心」。行政執法與行政裁量爲什麼如此密不可分,法律爲什麼必須賦予行政執法者一定的行政裁量權?既  相似文献   

2.
卷首語     
《中国法律》2013,(6):5-5
【正】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然落幕,其影響卻仍在持續。尚未從媒體對於全會《決定》熱切而持久的討論中回過神來的人們,可能還沒有發覺,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開始積極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司法部正在部署從獄務公開制度、社區矯正立法、律師制度等方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環保部已與公...  相似文献   

3.
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戰略,並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無疑,「法治中國建設」新戰略的提出,標誌著中國法治建設進入到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意味著中國法治建設又一次極爲重要的全面提速與極爲深刻的轉型升級,同時也爲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務。本文擬結合《決定》所提出的「法治中國建設」新戰略及其新要求,對深化改革背景下法治政府建設的新任務重點作出三個方面的簡要分析和解讀。  相似文献   

4.
正政府權力結構是指政府內部的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及各機構間的相互關係。在行政管理體制中,政府權力結構具有重要地位。無論是政府的職能履行、管理方式,還是權力運行機制,都受制於政府權力結構。尤其是中國歷史上盛行行政至上的傳統,政府權力的範圍寬泛,政府權力結構的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了政府的功能和國家的發展。從實踐層面看,現行的政府權力結構呈現出「分散式、要素化」的特點,尤其是「要素管理」影響了政府的整體功能,各要素管理部門掌握著所有的資源和手段,各自決策和執行,不僅影響政府的整體改革進程,而且導致管理上的無序和撕裂,  相似文献   

5.
资讯&数据     
《中国法律》2014,(2):57-60,117-123
正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3月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閉幕。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決議指出,會議充分肯定國務院過去一年的工作,同意報告提出的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決定批准這個報告。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決定批准關於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批准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表決通過了關於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決定批准關於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現行行政訴訟法於1989年由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這部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實施以來,在解決行政爭議、推進依法行政、保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深入推進,行政訴訟制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也日漸突出。為解決這些問題,適應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新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從2009年開始著手行政訴訟法  相似文献   

7.
姜明安 《中国法律》2012,(4):2-5,60,63
國務院2010年發佈《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要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所謂「法治思維」,是指執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範、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  相似文献   

8.
莫紀宏  Li Yan 《中国法律》2013,(3):7-11,66,71
本文通過全面和系統地考察「司法公信力」一詞的理論來源和在實踐中的影響力,进而明確指出,「司法公信力」一詞作爲描述我國當下司法現象的一個概念,需要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司法公信力的描述對象具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特性,主要指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信任狀況和程度,屬於社會意識形態意義上的一種社會心理傾向。要在科學意義上構建關於司法公信力的法理,運用「司法公信力」一詞來對司法實踐活動起到必要的影響作用,作者認爲應當處理好十個方面的關係,包括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司法公信力與司法職權、司法公信力與司法透明度、司法公信力與法制統一,等等。  相似文献   

9.
資訊&數據     
《中国法律》2013,(1):51-55,112,116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出2012年民主法治大事記: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3月5日,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4月23日,中央部門2012年預算公開大幕開啟,共有92個部門公開了預算;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7月19日零時,中國地震局在其官方網站公佈了2011年決算書,當天有90多個中央部門在各自網  相似文献   

10.
楊立新  尹田  龍衛球 《中国法律》2011,(6):2-8,56,61
人格權法草案的基本內容楊立新2010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完成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工作後,王勝明主任提到2011年完成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工作後,將著手人格權法的立法工作。他希望學者能夠提前考慮解決人格權法立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完善人格權法的內容。2002年民法草案中與人格權相關的法律條文僅有28條,其中除了隱私權、  相似文献   

11.
周道鸾 《中国法律》2010,(1):30-34,89-97
为了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方面的作用,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以下简称《“二五”改革纲要》)中规定:“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选编标准、选编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对鉴定制度有诸多改进,如: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初步建立起中国式"专家证人"制度、打通了法庭寻求专门知识的人帮助的通道等,但如鉴定启动权的配置、鉴定机构设置等问题却仍未解决。刑诉法调整的乏力,再次证明只有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才能实质性解决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必要性上看,统一立法既是完善鉴定制度的需要,又是保障法制统一和理顺鉴定管理机制的需要;从可行性上看,当前具备时代背景、民意基础和客观条件。在统一立法时,要处理好适度超前与立足实际、精密立法与开门纳谏、统一立法与既有立法的关系,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为基础,找准着力点推进立法。  相似文献   

13.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6):30-31,94-97
2008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和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闪现的一年。2008年的立法景观依然多姿多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继续推进,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进一步扩大,已出台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值得人们期待。此外,实施不久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开展的监狱体制改革,以及此起彼伏的问责风暴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法治亮点。  相似文献   

14.
宋小庄 《中国法律》2008,(2):13-14,68-71
2004年4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第7条和附件二第3条作出解释;当月26日又作出关於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有关问题的决定;2007年12月29日再作出关於2012年两个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用最近吴邦国委员长的工作报告上的话,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香港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对基本法及其附件有关条款作出解释并通过相关决定,对保障基本法正确实施、推进香港民主健康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制度有利于认定案件事实,保障法律正确适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实施以来,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在司法鉴定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的衔接、相关制度的健全、传统观念的转变等方面仍需完善。本文就完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司法鉴定权威性、鉴定人执业制度、执业监管制度的完善作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6.
沈寿文 《北方法学》2013,(3):133-145
从法律文本和立宪意图分析,全国人大只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弥补全国人大立法不足是现行《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立法权的首要目标,而防范全国人大常委会侵夺全国人大立法权则是其附带的要求,这二者之间并非平行的目标关系;"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划分,正是这种附带要求的产物。实践中,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限的错位以及两种不同的"法律"在效力上的混同,根源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大与其常委会之间权力关系在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方式授予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法规制定权,形成了以人大立法权为核心且以行政立法权、监察立法权和军事立法权为补充的更优的“一元三系”立法分工体系,监察权也得到了极大丰富,进而有利于织密权力监督之网。当前的紧要任务在于明确界定监察法规制定权限,以在推进监察法律规范体系立体建设的同时保障监察法规制定权规范演进。利用“三维考察+三层掘进”的阐释模型耙梳可以发现,目前国家监察委员会既可以为执行监察法律、监察直接相关法和间接相关法的规定,单独或者联合其他国家机关进行执行性立法,也可以在遵守法律保留原则的前提下,就领导性管理事项进行创制性立法,还可以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授权,就法律的相对保留事项和监督性管理事项进行授权性立法。接下来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的基础上对制定监察法规的立法权限、形式和备审等内容作进一步规范,以备我国《立法法》修改之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2010,(5):1-1,55
温家宝总理近期在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指出,“规范权力运行,要靠法制和监督”。法制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温总理说:“政府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要由法律来确定”;本届政府自上任伊始,即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的前身是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基础是1989年颁行的《环境保护法》。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虽然不是此次修法的直接文本,但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在奠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础的同时,也为后来留下了一些隐患,成为此次修法的争论的起因。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是此次修改的直接文本,这部法律的存废之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在2011年年初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修法程序后,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修改草案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修正案"到"修订案",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几个"第一"。最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立最严格制度的要求,确立了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地位,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财产申报法号称“阳光法案”,是反腐败的终极利器,因此,制定专门的《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内容应当包括总则性规范、申报主体或申报义务人、申报财产的范围、申报种类、申报受理机关和申报审查机关、申报受理程序和审查程序、申报书的公开和法律责任等.《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立法应当强调个人财产登记实名制及其技术手段的运用,要处理好公开与隐私的关系,使立法与相关法律制度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