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法院依法判定被告人有罪之前,应当推定被告人无罪,也就是说在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宣判被告人有罪之前,都应该推定被告人是无罪的.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草案)》.此次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了证据制度、辩护制度、侦查措施等内容,其中很多内容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里亚(1738-1794)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明确表述了无罪推定的思想。对各国的立法影响极大。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无罪推定原则逐步被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所融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共识。我国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已经非常类同于无罪推定原则的原始表述,与法国人权宣言的表述或有关国际性文件也非常接近。而公民个人又对于如何运用无罪推定原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方面,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若要使无罪推定原则成为公民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是当前司法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又向民主、科学、合理、人道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规定》中这一精神的体现之一便是将具有无罪推定实质含义的内容“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即“罪从判定”明文确定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从而为“无罪推走\论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是指刑事被告人在…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背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背离●杨明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为无罪。这一立法思想最早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论述到:“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  相似文献   

5.
《天津检察》2008,(5):54-54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界都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对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之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推定其有罪。然而,在职务犯罪初查中却不能适用无罪推定,这是由初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不同于其它刑事案件。这类案件起初受理的往往只是一封举报信,其中有的内容还十分简单。这类案件的侦破,就是要在认真分析举报线索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朱建华 《河北法学》2008,26(5):49-51
刑事诉讼法一方面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任何人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被认定有罪,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条款的规定,授予人民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职权,而相对不起诉决定本身又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造成了刑事诉讼法的原则与具体条款之间的矛盾与悖论。同时,这种矛盾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混乱。应当通过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职权,将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职权完整地赋予人民法院,消除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具体条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被相对不起诉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诉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已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一段时间以来,仍有一些媒体称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的原则,这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立有罪”。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不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对他人确定有罪。其中“依法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和诉讼制度,依照刑法作  相似文献   

8.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诉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胡石友刑事诉讼法(修正)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对进一步完善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加强我国公民人权的司法保障,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引...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1月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十一条一款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确立了特定条件下的有罪推定原则;全国人大于1996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将于1997年1月1日施行,该法在若干诉讼程序中确定了无罪推定的原则。由此,引起法学界和司法界的争议。《补充规定》十一条一款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无罪推定的立法原则相悼,本文试对其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一、无罪推定原则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内容及相使之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若干诉…  相似文献   

10.
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极大程度地反映了无罪推定的精神实质,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将无罪推定的基本内容作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确立下来。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和司法制度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这项原则,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确定有罪以前,应当认为他是无罪的人。无罪推定最初是由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  相似文献   

11.
姜涛 《法学》2022,(1):80-97
重构主义立足于犯罪人与被害者、国家之间的关系网络,强调犯罪人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以此作为无罪认定或从宽处罚的依据。我国刑法有关行政或民事处理前置程序、犯罪后及时退还或上交等无罪处理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对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规定,都只能从重构主义才能得以合理解释。刑法是法益保护法,而法益保护不只是指向过去,以确保保护法益被损害后的惩罚,同时也面向未来,激励行为人在保护法益被损害后及时修复。重构主义的制度实践,需要正确对待刑法中的"迷途知返条款"建构,强化犯罪治理上的"协约自治",并在部分经济犯、秩序犯中予以推广,使犯罪治理符合经济发展理性与社会发展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万毅 《现代法学》2012,(6):180-193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后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即仅笼统规定侦查机关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有权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而并未明确列举可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种类和手段。与此相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这一章节下同时授权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此即"乔装侦查措施"。问题在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乔装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同样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除列举性地规定了作为乔装侦查方式之一的"控制下交付"之外,并未在立法上明文列举乔装侦查措施的具体类型和方式,其结果是造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措施"、"乔装侦查措施"等基础概念含义不清、相关法条内容模糊,减损了法条的可操作性,威胁到司法的确定性,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终极目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在即,上述基础概念的界定问题不解决,司法实务中将无法正确操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与"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相关的程序与制度。因此,应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对"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这两个基础性概念进行规范解释,勘定"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的合理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3.
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专章规定的特别程序,相对于现行刑事诉讼法更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规定还需要完善,以进一步有利于对刑事诉讼中的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应当从程序法的角度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作出特别规定;应明确肯定无罪推定原则;应增设特别帮助和保护原则;应增加规定讯问时辩护律师在场;应为刑事诉讼中的未成年人设置特别的程序法律后果。同时,关于合适成年人在场和针对未成年人的强制措施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nvestigation methods,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are specific investigation measures that are conducted without informing the parties being investigated. Although these measures are effective means for fighting crimes, they can also easily violate human rights. Before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in 2012, only the State Secu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Polic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partmental rules enact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contained provisions on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However, in practice,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hidden crimes or major complex crimes, such as crimes endangering state security, organized crimes, and drug-related crimes. To standardize the use of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has included a new paragraph about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including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measures, hidden identity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led delivery. And the Procedure Rules f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 Handling Criminal Cases (2012) and the Tentative Rules for Criminal Procedure of People’s Procuratorate (2012) provide some supplemental provisions.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stipulated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hould be affirmed and approve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relevant interpretations are too simple and too principled, which will likely lead to the improper application or abuse of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Rules regarding which types of cases and under which conditions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are appropriate, the necessary approval procedures, and the legal consequences and relief mechanisms for illegal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should be clarified or added to promote the legalization of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 by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power authorization and power control as well a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rime control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5.
"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已经成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宋福祥故意杀人案"之判决理由欠缺合理性与合法性,夫妻一方对他方自杀而"见死不救"的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作出正当的个案裁判为己任,在审判中真正做到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适应原则",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存在立法性冲突,导致新<律师法>施行后的执法性报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新<律师法>的法律效力见解不一.根据<宪法>、<立法法>等规定,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的关系不能成为确定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法律位阶关系之根据.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不属于<立法法>中的同一机关,但"视为"同一机关具有现实合理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新<律师法>法律效力的答复存在形式上的不妥当性与内容上的不合法性.应通过个案解决的立法技术以及法律适用规则的完善,为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性冲突提供解决对策,也为国内法律冲突提供制度化化解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2020,(1):6-21,73-92
2019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共同發佈《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作出具體規定,確保這一制度正確有效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確立的一項重要制度,通過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給予程序上從簡或者實體上從寬的處理,實現有效懲治犯罪、強化人權司法保障、提升訴訟效率等目的.  相似文献   

18.
Re-modify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within theoretical circles. Many scholars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modify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author considers re-modifying Criminal Procedure Law based on basic scientific ideas; if these ideas contain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fighting crime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itially setting up a procedural idea and a view of legal truthfulness, giving priority to justice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efficiency, and obeying and consulting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diciary justness guidelines that will be followed in re-modifying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n this re-modifying will be successfu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eople Justice, 2005, (5)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9.
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中,程序违法现象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一部缺乏制裁机制即违反之后没有法律后果的"软"法。刑事诉讼法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作为法律所应当具有的约束力,甚至沦落为规则的宣示或告诫。欲使刑事诉讼法成为"真正"的法律,就必须为其注入"制裁"这一法律规范的应有要素。而为刑事诉讼法注入"制裁"要素,应走"以程序制裁为中心"的道路,这是由程序制裁的独特优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用三个不同的概念对不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条所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可分为三种情形,但《刑法》第201条第4款中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未归属其中。现行刑事立法在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中概念不统一,《刑法》在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方面不当缺位,已有的规定也较为粗糙,《刑事诉讼法》缺乏特赦令执行的程序规定,我们有必要完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