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人人关系一直处于建设活动当中。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甘肃地域内实施。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就构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做一些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廖斌 《科技与法律》2004,(4):118-123
四川省在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以往经济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突出,并由此引发若干环境问题。本文针对环境恶化和灾害问题以及水电开发破坏环境问题,分析了一些基础性的成因,提出了开展四川省生态屏障建设需解决的环保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1.2011年7月2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8号公布2.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大熊猫保护,规范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健康发展,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借展是指以文化交流、科普宣传或者公众教育等为目的,借出或者借入大熊猫进行展览的行为。第三条借展大熊猫应当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不得危及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不得以单纯营利为目的。第四条借展大熊猫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其中,四川省以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作为"大熊猫故乡"的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迁,部分大熊猫栖息地正面临着破碎化与退化的问题,大熊猫的  相似文献   

5.
雅安古镇 四川我去了多次,风景也游的七七八八。但对雅安的了解却十分有限。飞机到达成都机场,再乘汽车。从高速公路两边看去,天府之国青山绿水。人勤地肥,一个小时的车程不知觉的到了。来了才知道,雅安是怎样一个集生态、品牌、旅游为一体的大市。她集川蜀精华于一体,容南北风味于自身,是一块既风雅又安祥的宝地  相似文献   

6.
郑太福 《法学杂志》2008,(1):149-151
耕地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法律也肯定耕地是生态条件较好的土地。但现有耕地征收制度与法律规定相违背,土地征收补偿费也未考虑耕地的生态价值。同时,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本位,也未对耕地征收制度形成制约。耕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必须确认耕地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法律地位,明确征收耕地的目的是高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公共利益,同时建立耕地转用生态补偿机制,抑制随意征收耕地的行为,防止征收导致耕地生态功能丧失,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开发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开发的同时必须防止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激化,预防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8.
《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一文,提出了生态法、生态法学的概念,但该文在正确地将生态伦理的生态利益观和生态权利义务观作为“生态法学”的立论基础的同时,又错误地把生态法学立论的基本概念简单地推广到了“生态法学”的实证领域,并错误地将“生态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从人类扩大至一切生命体。因此,本文主张“生态法学”应当回归于传统法和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与法律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必须肩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 ,生态安全的维护要尊重自然秩序 ,因为它是一切秩序的基础。同时 ,为了保护生态安全 ,还必须建立全面控制机制 ,依靠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 ,即建立生态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0.
卿红 《行政与法》2010,(12):22-25
在环境资源问题较严峻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护,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权改革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权改革虽是焕发林业生产力的利益大调整,但同时却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林业分商品林与公益林,进行分类经营所致。两种林权的物权权能不同,带来收益与流转的权能亦不平等。由林权改革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生态补偿不合理可能导致公益林丧失风险、乱砍滥伐风险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风险。由于林业资源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属性,故在推进林改的同时应加强国家权力对林改的介入力度,以及参与式决策的形成。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同时,调整限额采伐制度并且加强森林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应对林业改革中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论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构是三峡工程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保护长江流域和整个国家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可以为国家生态补偿立法积累经验。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原则包括保护生态安全原则、公平原则、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层面上,应当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以及市场补偿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生态安全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全新的安全观同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一样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作为较早进行生态安全立法实践的国家之一,无论在生态安全理论研究、生态安全立法体系化,抑或生态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等方面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俄罗斯的生态安全立法理论及实践对国际生态安全立法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上的参考,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证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生态文明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同时全球生态环境又面临严峻形势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宫金萍  饶刚  赵男 《法制与社会》2013,(35):190-191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剐注意保护自然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现实演绎,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典赢,有必要继续探寻马克思自然观更深邃的生态文明意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解读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追求生态平等和谐的伦理价值目标;第二,坚持生态理性发展的伦理实践手段;第三,要求以生态良知为核心的生态责任的伦理道德选择;第四,需要以生态自由为核心的生态公正作为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规划及其立法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春玉 《现代法学》2006,28(2):86-91
传统的以环境媒介为保护对象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不能解决现有的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研究范式与制度内容的彻底变革。生态城市规划是这种改变的一个新思路,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来进行规划,同时将城市生态视为一个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立法理念有:城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建设可持续性的、健康的生态城市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人类作为一个关键物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生态系统必须有利于促进所有人的健康和精神愉悦;将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环境魅力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立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民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生态公民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公民的养成并非是自发的,只有通过教育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完善法律政策明确权利义务,提供态法制保障;降低参与成本等多方面途径持,才能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董燕云 《法制与社会》2013,(10):213-214
西部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发源地和主要流经之地,西部生态环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退耕还林作为较早实施的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宁夏地区退耕还林制度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