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案例   一 4个月的婴儿死于床上,因死因不明,遂报案。   尸检:死后 9h尸检,全身皮肤浅褐色;尸斑暗紫红色。两侧瞳孔等大圆、直径 0.5cm,全身无损伤。双肺高度淤血水肿,有微弱的电石气味,腹腔各脏器明显淤血 ,胃内有少量奶液 ,胃粘膜未见异常。组织学检验见双肺高度淤血水肿,肺泡腔内有渗出物,部分肺泡壁增厚,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毒物分析:送检肺组织有电石气味,磷化氢、磷离子检验均呈阳性,未检出铝离子、锌离子。 GC检验未发现其他毒物。 2讨论   死者卧室隔壁房间堆放有大量中药材,房内有磷化氢臭味,两室间有一…  相似文献   

2.
刘书阔  王晓阳 《证据科学》2005,12(3):222-224
本文收集的30例吸毒者猝死资料均证实有吸毒史,排除损伤、机械性窒息、常见毒物中毒,全部作了尸体解剖检验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发现脑、心、肺、肝、肾等多脏器损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近年来,非正规医美机构使用“PROAEGIS”“TKTX”“超强眼部舒缓乳”等假劣麻醉药膏用于文眉、文身,其中利多卡因、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单一或混合为主要成分,本文总结了此类假劣麻醉药膏特征和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及死后毒物学特点,为法医毒物分析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 介绍本实验室一例涂抹“PROAEGIS”假劣麻醉药膏致死案例,同时检索了已报道利多卡因、丁卡因相关死亡案例、中毒研究文献24篇,回顾性分析了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特征、体内代谢、分布、死后毒物学数据等。结果 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丁卡因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血药峰值浓度分别在5μg/mL、2μg/mL以下安全,但丁卡因安全范围窄,剂量和配比使用不当易发生中毒或过敏性猝死,喉头水肿是其典型特征;利多卡因、丁卡因在体内均易代谢,利多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丁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对丁氨基苯甲酸(BABA);本案死者心血中检出利多卡因、对丁氨基苯甲酸,含量分别为1.8μg/mL、 9.32μg/mL,未检出丁卡因,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未检验。结论 利多卡因常与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物联合使用,且...  相似文献   

4.
6月21日11时,唐山市某区居民王某(女,40岁)因与丈夫发生口角服用了大量药片,据现场调查得知,大约在服药后1小时送医院抢救,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对死因有疑问,要求验尸。尸检发现死者双手指端紫绀,喉头有用手掐紫的瘢痕,解剖提取死者心血,进行毒物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准确、灵敏的生物检材中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及钩吻素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以士的宁为内标,血液、尿液及肝组织样品经1%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采用ZORBAX SB-C_(18)柱(150 mm×2.1 mm,5μm)分离,以甲醇-20 mmol/L乙酸铵缓冲溶液(含0.1%甲酸和5%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定性定量分析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化(ESI+)、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血液、尿液及肝组织中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己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5 0,检出限分别为0.1 ng/m L(或0.1 ng/g)、0.1 ng/m L(或0.1 ng/g)及0.01 ng/m L(或0.01 ng/g),各生物碱提取回收率为61.9%~114.6%,准确度为92.4%~114.3%,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超过11.0%。结论本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同时检测生物体液和组织中的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己,可为钩吻中毒的临床诊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在无法实施尸体解剖时,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丙酮的含量为某些非正常死亡案件提供死因判定的依据。方法 利用丙酮易挥发性,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S-GC/FID)进行分离检测;通过与平行操作的对照品比较,以保留时间为依据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为依据,采用内标法(叔丁醇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通过对死者血液和尿液测定,分析丙酮含量异常数据,同时结合前期调查所获取的案件相关信息,为死因判定提供了依据。结论 该分析方法基质干扰小,重现性良好,操作简单,普通刑事化验室均可进行,对缺乏病理学数据的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死因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法医实践中,判断是否中毒往往不是依靠服用药、毒物的量,而是考察实际吸收的量。出现中毒时血中药、毒物的浓度或引起死亡的血中药、毒物的浓度对判断是否中毒或中毒引起的死亡具有实际意义.文献报道的许多动物实验结果;对于了解药、毒物的作用和毒性大小很有意义,但动物和人的反应毕竟不一定相同。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1-4],中毒或死亡案例的个案报道和自己的工作,将常见的毒品、农药、化学试剂和治疗药物临床治疗血液浓度、中毒血液浓度、中毒死亡例血液浓度以及人体内半衰期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汇总。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很多,且…  相似文献   

8.
法医毒理学的任务之一是根据体毒(药)量推断摄入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已不是一个机械性的公式推导或一两本参考手册就能解决的问题。传统法医学多是参考摄毒量己知的死者的体毒检出量,或根据临床提供的参考数据判断中毒与否;晚近,普遍运用药物动力学方法推断摄毒(药)量,或依据活体毒物的体内变化规律推断死体毒变规律。近几年来,死后再分布现象[1]日益引起法医界同仁关注。传统观念认为,一旦死亡发生,体内毒物的分布就不再发生改变,且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是均匀或近均匀的。因此通常取心血作为代表检…  相似文献   

9.
尸体化学检验作为辅助诊断死因及反映死前病理生理状态的重要辅助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但由于死后变化、尸体冷冻保存等因素影响,死后检材受溶血干扰情况严重,对检验分析产生严重干扰.本文结合临床医学及法医学研究文献,对溶血干扰检验的机制、溶血对尸体化学检验的影响及死后溶血血液检材检验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准确、灵敏的生物检材中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及钩吻素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以士的宁为内标,血液、尿液及肝组织样品经1%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采用ZORBAX SB-C_(18)柱(150 mm×2.1 mm,5μm)分离,以甲醇-20 mmol/L乙酸铵缓冲溶液(含0.1%甲酸和5%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定性定量分析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化(ESI+)、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血液、尿液及肝组织中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己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5 0,检出限分别为0.1 ng/m L(或0.1 ng/g)、0.1 ng/m L(或0.1 ng/g)及0.01 ng/m L(或0.01 ng/g),各生物碱提取回收率为61.9%~114.6%,准确度为92.4%~114.3%,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超过11.0%。结论本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同时检测生物体液和组织中的钩吻素子、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己,可为钩吻中毒的临床诊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张某,成年女性,于1962年12月某日晚在家中突然死亡.死后四天作尸体剖验,检见支气管内有少量食物残渣,结论为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致窒息死亡;内脏全部剔除留作标本后尸体用东北松木棺材存放埋葬.1966年死者丈夫供认,因生活中有外遇,故意将50片(每片含0.1g)苯巴比妥研成粉末,混入中药汤汁内诱骗其妻服下,当日深夜死亡.为此于1966年5月开棺检验.尸体呈木乃伊,无内脏,开颅取出已腐败的脑组织全重297克,作毒物化学分析,上海、北京检验结果相反.因此死者丈夫不服原判,提出申诉,推翻原供.为查明死因,笔者于1987年5月赴死者墓地第二次开棺复验,现将检验所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3.
隐匿式中毒自杀是指死者生前出于特殊目的,如嫁祸别人,而隐蔽地应用毒物自杀的一种死亡方式[1,2]。隐匿式中毒自杀多发生在纠纷发生过程中或不久,易引起对死因的争议。本文收集13例毒鼠强隐匿式中毒自杀资料,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毒鼠强隐匿式中毒自杀的特点及相关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1案例资料13例毒鼠强中毒均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1997-2003年的尸检资料,每份资料包括法医病理学尸检鉴定书、尸体解剖记录、毒物化验资料等,部分案例还包括案情调查和抢救病历,见表1。案例性别年龄案情争议原因病理检查及化验结果1男42伍某因家…  相似文献   

14.
1案例资料2001年9月11日,某县村民报案称该村郭某之女(9岁)死亡可疑。因死亡发生已一月余,在其家中勘查未发现可疑物证。同年11月8日,依法对死者尸体进行了法医学解剖并提取相关物证检材。尸表检验:尸长139cm,尸体已霉变,高度腐败,头面部呈巨人观,角膜高度浑浊,瞳孔不可视。尸体表皮大部已腐败脱落。解剖检验:头皮未见明显损伤,颅骨无骨折,胃内有少量暗红色液体,腹腔脏器原位,心包腔内有少量腐败液体,心脏下沿处有散在出血点。膀胱空虚,余未见异常。毒物分析:⑴从死者肝及胃组织中均未检出常见毒物;⑵从死者脑、心、肝、胃、肾、肌肉及头发…  相似文献   

15.
脑清片是由咖啡因和氨基比林合成的复方片剂。临床上用于解热镇痛,月经痛等。脑清片引起人类中毒死亡的尸检材料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告。我们鉴定一例因服用脑清片致急性中毒死亡的案例。死者有明确的服药史,死后经系统的尸体剖验、病理组织学检查、毒物分析检出咖啡因和氨基比林以及动物实验认定为脑清片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6.
法医毒物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本文作者针对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将法医毒物动力学列为法医毒理学新的分支学科,并阐述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涉及毒物动力学、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毒物分解动力学、毒物死后产生情况等。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将解决中毒法医学鉴定中的许多问题,如尸体或活体中毒当时机体内毒物浓度的推断、死后腐败产生毒物与生前服毒的区别、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的鉴别、毒物进入机体时间、途径和方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17.
<正>1案例检验1.1简要案情2015年9月5日上午,何某(男,3岁)搭乘摩托车前往市区途中,被发现脸色苍白、身体柔软无力,立即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死者瞳孔缩小,左臀有一个注射针孔,解剖切开死者左臀针孔处肌肉,闻到"农药"气味。提取死者心血、胃组织、胃内容、肝组织、肺组织、肾组织、脑组织、右手臂肌肉、左臀针孔处肌肉,要求进行毒物分析检验。1.2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氯化琥珀胆碱中毒案件的法医学表现,以期提高氯化琥珀胆碱中毒的检验鉴定。方法收集54例氯化琥珀胆碱中毒案例,通过病理学、毒理学变化及案件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氯化琥珀胆碱中毒的检验鉴定规律。结果氯化琥珀胆碱中毒的病理学表现以急性肺淤血、肺水肿等一般猝死改变为主,部分死者心肌排列紊乱及断裂。死者心血中均检见琥珀胆碱成分,皮肤组织部分检见琥珀胆碱成分。结论氯化琥珀胆碱中毒具有死亡快、手段隐蔽、难以抢救、易漏检等特点。对于猝死案件、死因可疑案件应将氯化琥珀胆碱作为常规检验指标,防止此类案件的未检或漏检。  相似文献   

19.
医疗纠纷尸检的法医学司法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纠纷是近些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的处理应首先明确其死因、有无医疗过错以及过错与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尸体解剖鉴定是明确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鉴于目前这类检验基本由法医承担,而一些法医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作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对有关问题简略论述,供同仁工作中参考。1医疗纠纷尸检的特点死者都是患有疾病的患者,并且经过医疗机构诊治。尤其是不少死前曾经过手术,体内的脏器组织或多或少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药物注射、输液等治疗手段,也会使死者体内的组织细胞和血液、尿液…  相似文献   

20.
地芬尼多中毒鉴定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芬尼多中毒致死案例报道较少见,本文从所送检材中检出该药物,并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方法可供基层人员办案参考。 1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 李某,女,25岁。2010年某日晨,被人发现死在旅馆床上。死者衣服整齐,体表无外伤。解剖时提取心血和胃内容进行毒物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