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宪政要义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而民主则主要解决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问题。为了达成一种宪法秩序,应在宪政与民主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良宪之治”,而非“宪政程序化”。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按宪法运作的政治和政治体制,是颁布宪法的必然目标和实践归属。我国一些学者却明确提出了“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的主张,这种“宪政否定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新中国对宪政建设的贡献,也削弱我国公民本来就很淡薄的宪法意识,应予纠正。宪政是一个比民主、法治和人权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可以涵括我国现行政治理念,客观地对待现代政治文明,确立宪政的目标,加强宪法实施,把宪法规定的东西切实落实下去,是一种积极、稳妥、务实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宪政和民主是现代政治体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如果说民主是河,宪政则是堤。为了限制民主的冲动性与盲目性,美国人制定了成文宪法,在代表制基础上实现了宪政民主。与国会、总统一样,美国最高法院也是民意代表,只不过更为间接和持久。通过解释宪法,美国最高法院不断修补宪政之堤,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引导民意,将宪政民主转向民主宪政,维护了自身的地位与权威。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提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始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关于宪政建设的图景:民主是宪政的灵魂、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宪政的法律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政制度的基本政治组织形式、政府是宪政建设的关键所在等。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的宪政维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文明是个历史的范畴 ,不能无指向、无语境地空谈。如果以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诞生为界限 ,那么 ,在此之前的“政治文明”即古典政治文明 ,与宪政似无太大联系 ;但宪法诞生后 ,政治文明就与宪政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结构性关联。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 ,是近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与标志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看 ,宪政比民主更契合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更适合充当近现代政治文明之“核心”这一角色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 ,宪政的“真”、“善”、“美”内质使其鹤立于一般的政治要素群 ,宪政乃近现代政治文明之灵魂。  相似文献   

7.
民主制度是宪法的基本内容也是宪政的基本内容。将民主排除于宪政之外,既在逻辑上不成立也不合乎历史事实。从国外经验看,违宪审查制度是以多数人民主制度为前提,又用以对抗多数人民主对少数人权利的可能侵犯。解决我国公民宪法权利虚置问题,关键之点还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宪法规定的公民自由权是一种具体性权利,公民应享有完全意义的法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公开或不公开的反对宪政,并错误影响到决策部门.我们要实现法治,就要毫不含糊地坚持宪政理论和原则.宪政是个科学的概念,内涵包括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与宪法至上四个要素.民主、法治、人权是宪政这一现代进步政治形态的实体内容;宪法至上,是宪政的形式要件.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宪政建设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对以王一程与陈红太两位教授为代表的有关宪政概念科学内涵的八点质疑,一一作了回答,驳斥了反宪政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9.
党内民主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宪政视角来看,就是在宪法法律框架内,全体党员都有权按照民主的程序和形式,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一切重大事务。将党内民主纳入宪政视野,对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建设法治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宪政视域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就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宪法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政治文明史上 ,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宪法是治国之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宪法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1.
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毅 《法学杂志》2006,27(1):10-12
宪政就是被宪法和法律规范的公共权力。宪政民主的价值是使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宪政民主要受到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宪政民主的公共权力构建必须实行分权制衡,宪政民主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社会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宪政建设与法治建设浑然一体的国家建设,二者密不可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宪政建设的水平和法治建设的水平紧密联系。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宪政建设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依据宪法治国;宪法和宪政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入手,探讨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探讨宪政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吴传毅 《法学杂志》2004,25(5):9-10
宪法要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宪法自身的优良品质,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条件。宪法发挥作用的政治条件包括民主、宪政和违宪审查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宪政建设论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识宪政应当把握宪政初始的、本原的含义,即以宪法来合理分配和制约权力。而判断宪政的基本标准就是宪法是否得到认真实施。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必须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5.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民主政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对西方宪政民主的起源、生成与演变史做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为探究宪政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在从词源和辞义上辨析了西方文字中的"constitution"以及以及与之对应的中文"宪法"和"宪政"的基本含义之后,本文对英国、法国和德国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和演变史做了一些简略的历史考察,并在最后一部份对近现代欧洲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下的法律制度的生成原因做了理论的和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宪政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伯超 《法学评论》2005,23(1):9-16
宪政是一种先进的政治理念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集中体现。宪政与宪法、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关系极为密切。世界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 ,宪政乃良宪之治 ,法治之本 ,是个人自由的最大公约化 ,是民主进步的航标。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宪政进行多维的透析 ,以期揭示宪政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法治、宪政、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宪法写入政治文明建设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宪政、人权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本文论述了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解及其与民主、法治、宪政、人权的关系,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宪政词辨     
许崇德 《法学杂志》2008,29(2):25-27
宪政是依照宪法实行的民主政治,有资产阶级宪政和无产阶级宪政的根本区别,应作严肃的阶级分析,不宜笼统地看待而摈弃宪政一词。社会主义宪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语可以并存,在不同场合各尽其用。无需因为"宪政"一词曾被主张自由化者利用而刻意避讳,何况同自由化势力斗争亦不是用抛弃某个名词提法即可制胜的。希望"宪政"一词能像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诸词一样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9.
财政立宪主义:我国宪法时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第四次修正必将开启一个新的法治里程,一个稳定的宪政结构和常态性的宪政体系终将得以完成,我国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宪法时刻”。近年来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担当了“宪法时刻”的重任,人大制度完善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审查预算进行的。财政立宪理论研究的宗旨正在于探索财政因素在宪政建设中可能的作用机理,目的在于对我国的宪政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民主的限度及其与共和、宪政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民共和国,人们谈论和追求民主较多,而对共和与宪政的认知较少。事实上这三者是有矛盾甚至冲突的。狭义的民主强调的只是多数统治和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则要求保护少数,人人平等自由,主张合众(共)、和谐(和)与平衡(权力制衡),权力公有,全民共治,资源共享、共富。宪政的要义则是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民主的多数统治脱离共和精神与宪政准则的节制,就会走向“多数专制”的暴政。虽然共和与宪政要以民主为基础;但民主应当是共和的,并要受宪政的制约;民主主要解决人民权力的归属问题,共和是民主的目标,宪政则是民主的准则和共和的保障。三者既有矛盾,又是统一的。总体上,宪政高于民主,共和精神则应贯穿于民主和宪政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