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民投票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立法运作程序,是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宪政民主是一种修正了的民主,强调体现多数意志的民主也应受到宪政基本原则之约束.公民投票制度之设计也应与宪政民主的理念相契合人民主权并不是指人民直接行使主权,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都是人民主权的表现,但适用的层次有所不同,国家层次的公民投票与地方层次的公民投票应有所不同;公民投票也应遵循权力分立原则,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应受到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2.
于博 《行政法学研究》2007,(3):90-96,104
德国地方公民投票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比较成熟。公民创制提案申请拒绝之诉是该制度的重心,以其为主轴探讨公民投票诉讼制度的运作,可展示后者之机关诉讼、代表人制度等特色。同时,为使德国地方公民投票诉讼制度更加完善并切实保障直接民主效能的发挥,未来在公民投票过程中引入暂时性权利保护机制实属必要。这种德国经验的总结可以启迪我国的民主进程和诉讼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公民投票:理论、制度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贻恒 《法学家》2006,5(4):45-51
中国是较早引进公民投票理论和制度的国家之一.五四时期,包括公民投票在内的各种民主思潮风行一时,孙中山的直接民权学说是其中的杰实代表.民初联省自治运动是我国公民投票的首次实践,全民参与制宪是其主要标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民投票制度在形式上纳入国家宪政体制,并在县级以下的地方自治中得到有限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学术概念意义上的政治权利的内涵可被描述为公民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参与或接近国家权力成立和运作的、反映公民对国家的能动地位的权利。它是由产生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了解国家事务及对其发表意见的政治权利、组织性的政治权利、抵抗性的政治权利等六项子权利构成的复合性权利。同时,欲全面廓清政治权利的概念,还需比较其与参政权、民主权利、公权利、政治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娄必县 《法律适用》2011,(7):100-104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司法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人民性是司法权力的重要属性。机构与权力的人民性体现在其产生于人民,由人民控制并运作。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实现司法权力民主运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谁是制宪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岭 《法学》2004,(11):44-56
制宪权是人民的应然性权力 ,也是人民的实然性权力。人民并不能直接参与制宪的全过程 ,而是要依赖其代表间接实现制宪目的。制宪有一系列程序 ,人民直接参与的主要是“决定制宪”和“选举产生制宪会议” ,有的国家还可以参与对宪法草案的讨论甚至表决。制宪中的主要工作———提出宪法动议、起草及详尽地讨论宪法草案 ,是由少数精英们完成的 ,许多国家宪法的通过也是由精英们表决的。但精英们并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 ,他们在制宪中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非职业法官是当前法律移植和比较法研究的一个热点。以美国和德国为样本的比较法社会学研究表明,非职业法官的类型选择与司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运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司法权力结构则深刻地影响了非职业法官在审判中的表现。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完善也应当具有一种全面的视角,既要认真对待当前的现实需求,也应充分考虑改革的空间、司法权力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光 《法学杂志》2006,27(4):18-27
宪法从其在法的位阶和效力上说,是高级法、最高法;从近代以来国家所实行的制度的渊源上说,其是根本法。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实践反复证明,法治优于人治;因宪法从总体上、法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法的最高层次上控制、分配和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界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界限,以达到保障人权的效果,因此,法治的核心是宪治。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都需要建立一种制度以保障宪法的地位和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和国家的实现,保障宪法对国家权力控制的实效性,以达到保障人权、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学研究》2008,(3):15-15
<正>国家行政学院杨伟东教授撰写的《权力结构中的行政诉讼》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行政诉讼本质体现的是国家权力结构的设计,其存在和运作无不关涉权力的配置、冲突和协调。行政诉讼制度的变革,既需要从宏观上观察、反思甚至调整国家权力结构的整体配置,又要细致入微地分析行政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了第三波民主潮流之后,许多转型国家都选择了独立的司法审查作为宪法的保障。由于受到不同国家的影响,加之本国的特征,他们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司法审查机制。这些宪法审查机构在组织结构与权力运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宪法审查效果也不尽相同:一些卓有成效,而另一些甚至连生存都岌岌可危。虽然我国并非采取司法性宪法审查模式,然而学习与研究这些国家的宪法审查机制对于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乃不无裨益。基于我国目前的宪法审查制度建构,可以从组织机构、权力运行以及文化建设三方面借鉴转型国家宪法审查的经验,推进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按照西方学者的经典表述和分类,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项,主张三项权力相互约束、彼此制衡,保证政治权力在法律规章的限制下运行。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自然也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以避免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侵犯和威胁。如何加强审判权运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审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法学家偏重于研究传  相似文献   

12.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民主性体现在司法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司法的民主性和司法的权威性一样是司法的本质属性之一,不应该于司法权威性的巨大光环下黯然失色。检察权作为具有司法属性的权力,其运作过程也要受到司法民主性的约束,体现司法民主性的要求。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检察权运作过程中司法民主性的重要体现。用司法民主性可以为人民监督员制度构筑起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 ,政法委员会的制度运作有干预司法之嫌 ,本文在考察基层政法委员会制度的运作之后认为 ,政法委员会对整个政法制度 (公安司法制度 )产生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由于制度文本的规定 ,而要看各种权力在实际运作中实力的对比。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政法委员会制度本身至少在基层并不能真正做到干预司法。但是 ,由于政法委员会在人事上实际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 ,因此“第一把手”往往会越过政法委员会制度设计的界限 ,从而导致“干预”司法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胥吏操纵权力、恃权谋私是清王朝时期政治中的重要弊病。胥吏之害在清王朝愈演愈烈,其渊源于清代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下,国家管理的例规化、封闭性运作和一些具体制度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法律制度中,公证员都具有国家公职人员和自由职业的双重属性。关于公证权的性质界定,在法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都认为它是一种国家权力,是国家在对当事人所涉及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进行证明,以此来证明其真实性、合法性。由此得出了公证权是国家授权的理论。很多教材、专著和论文都认为公证权是一种国家权力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该项权力授予公证人来行使,从而使得公证证明具有不同于一般民间私证  相似文献   

16.
在技术侦查中,传统权利系谱并不具备足够张力为个人隐私权提供有效保护.国家在追诉犯罪中采取技术侦查必然会侵犯、限制个人隐私权,个人需予以一定程度的容忍,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权力在技术侦查中可以不受限制或者制约.技术侦查中的隐私权保护在本质上属于隐私权的公法保护,它强调个人隐私权免受国家权力的不正当侵害,其运作是要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正当程序控制.技术侦查需要受到法定主义、比例原则和司法审查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技术侦查中的隐私权保护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我国侦查措施中的搜查制度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搜查制度进行反思,从制度设计、实践运作、搜查种类、救济机制等方面指出其存在的缺陷。最后从分离搜查决定权与实施权、搜查证内容的规范化、完善无证搜查以及完善救济机制等这几个方面对搜查制度进行改革,以期达到制约国家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就引入了陪审制度。经过200余年的发展与变革,美国的陪审制度成功地嵌入到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之中,并与它们形成一种互依互存的关系,其运作也趋成熟定型。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被法律共同体强制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在与国家权力结构、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子系统的互动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制约了制度的有效运作。如何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制度价值和功能,制度变通和制度适应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授权立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不仅表现为一种新的法律规范形式,而且也构成了国家立法权运作的一种新的形式。而立法权的运作,离不开享有立法权的机关的授权。《立法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授权立法的授权主体范围,但是这种规定过于粗糙和宽泛,以致实践中法律法规和规章间的冲突不断。因此,有必要对授权主体的范围重新进行界定,将其界定在国家权力机关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分权学说长久以来被视为近现代宪法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原则,对于分权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一直是宪法学研究的难点。我国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了横向分配,但是这些横向权力之间并不存在强有力的互相监督与制约。鉴于权力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在国家治理中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权力的运作,应当在国家机构权力的运作中适度加入互相制约的成分,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