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中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外合作企业合同(以下简称合作合同则是中外合作者为明确相互权利义务,依照中国法律达成一致协议的书面法律文件.  相似文献   

2.
代倩  张宗洁 《法制与社会》2012,(15):270-271
合同的效力是法律对当事人为了期待利益而为之行为的评价.时至今日,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离的不断深化,致使公法在私法领域的效力问题需要明确的答复,也需要对违法合同效力问题给予适应时代发展的法律上的回应.本文通过对我国处理违法合同效力问题的法律规范现状的综述,给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用决国际技术转让合同法律适用问团的一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5条规定:“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基本上是把技术引进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与其他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同等对待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5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  相似文献   

4.
识别又叫定性或归类,它是确定何种事实或问题用于何种冲突规范选择准据法的先决条件。对涉外经济合同的识别,各国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统一合同法的修订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科学的标准,以完善我国涉外经济合同的识别制度。一、国外涉外经济合同的识别对于含有何种涉外因素的经济合同才是涉外经济合同,各国法律的规定是有很大差别的,由此导致的法律冲突也是很大的。如一家中国公司与一家在中国设有住所的英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签订一份仓储保管合同,按中国法律该台同是涉外经济合同,应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而按英国法律,该合同则不…  相似文献   

5.
王志华 《政法论丛》2012,(4):95-100
《京都议定书》所列出的三种灵活机制,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国际法上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各国利益诉求的差异,统一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中国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卷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中。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出发,为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竞争能力,笔者建议要适应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与承诺构建以自愿性减排为主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合同法吸纳大陆法系不安抗辨权规定的精华和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合理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本文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拟就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性质与预期违约制度的差异及其适用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有效地防止合同欺诈、保障交易安全.实现有序竞争的立法意图,也体现了我国合同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合同制度及国际商务合同贸易规则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我国现在正在推广实施的节能管理方式之一。但我国EPC机制发展迟缓,究其根源,是EMCo经营风险太大,市场诚信度不高所致。应当改进相应的法律政策,制定强制性的环保标准,建立公正权威的节能量认证机构,推进EPC项目融资,并与碳交易相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于1995年6月3O日已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199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比较全面地规定合同制度,标志着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并对实践将起重要的法律指导作用,使得对担保方面更加有法可依,便于操作.但是这部法律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从对目前合同担保制度现状的分析,《完善我国合同担保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作者提出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担保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要约和承诺是订立合同的必经的法律程序.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因而给合同的洽谈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虽已公布,但对要约和承诺问题没  相似文献   

10.
韩秀丽 《海峡法学》2012,14(1):99-105
涉外不动产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同,许多国家都对其予以特别考虑,规定不动产合同必须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这种冲突规范有利于保护不动产所在地利益,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反映最密切联系原则.更多的国家出于尊重合同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考虑,允许当事人约定不动产合同的法律适用,只有在当事人没有选择不动产合同适用的法律时才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建议不动产合同原则上可采用意思自治优先,最密切联系原则补缺,但对位于我国的不动产则必须适用我国法律.  相似文献   

11.
刘宝峥 《法制与社会》2013,(31):273-273,281
近年来,“租男友”、“租女友”的话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租友合同”作为一种新型合同,也慢慢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租友合同”双方当事人来说,“租友合同”涉及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于“租友合同”本身,则涉及法律关系性质和合同效力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合同相关法律关系性质和合同效力,浅析“租友合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旅游合同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实践中伴随着旅游合同违约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困难,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旅游纠纷频繁.新《旅游法》的颁布使得我国旅游法律制度可谓前进了一大步,对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旅游纠纷提供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可是,对于旅游合同违约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主张以及怎么主张的问题,《旅游法》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如果不能根本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我国旅游实践中相关的纠纷仍然会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3.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即涉外合同究竟应受何国法律支配的问题,是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双方具体权利义务的依据。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民事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外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因而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一直颇受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合同法制定以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未明确区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如《保险法》只规定合同的成立,《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只规定合同的生效。这种相当混乱的认识同样也反映在理论界及司法实践,故而有必要对两者作出区分。  1.内容判断上不一致  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也即主体对合同的基本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合同的生效则指依法成立的合同为使其具有法律所赋予的约束力而产生的效力。  合同的成立与否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合同是否存在,而合同的有效与否则是法律价值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熊彬 《法制与社会》2011,(21):92-93
碳交易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缓解环境危机、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减排义务的压力,我国通过立法激活、规范碳交易市场已刻不容缓。结合自身国情,借鉴他国经验,围绕碳交易的主体、客体、定价机制、监管等角度构建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是指承运人与托运人所签订的,以收取运费为对价,将托运人所提交的货物经海路从一港运到另一港口的合同;在中国运输实践与运输法律理论中,其专指涉外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与被称为水路运输合同的国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相对应。作为运输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海商法》也对它进行了专章法律调整。如何正确地认识不同法律规范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适用,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商振涛  刘丽君 《法学杂志》2007,28(5):142-14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保险业推出一种名为"保证保险"的新险种.但各地法院在审理涉及保证保险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对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导致运用不同的裁判依据,作出了不同的审判结果.本文对保证保险的定义,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性质和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的适用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保证保险立法的完善和裁判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晓明 《法学杂志》2012,33(4):62-67
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推广节省能源新技术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协调与整合技术、资金、设施建设与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关系,因而,我国对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合同属性的认识比较模糊,并存在多种看法。为此,必须厘清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充分解析能源管理合同的法律属性,分析把握合同能源管理运营中资产等所有权归属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框架范围内,正确、有效地调整合同能源管理关系,积极促进节能新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9.
涉外经济合同的特征是具有涉外因素,它与国内经济合同不同,不能硬性地一律适用本国的法律。因此,各国法律都有涉外合同怎样适用外国法律的规定。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已经公布施行,关于法律适用问题也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各国立法通例,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很好地领会法律规定的精神,以便在执行中做到恰当地解决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更好地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代工工厂与日俱增,在促进就业和增加税收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工人自杀、工厂爆炸、工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备受公众和学界的关注,建议出台相关法律对代工工厂模式进行规制.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原始设计制造商与代工工厂及其劳动者的法律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因此,应当以雇佣合同对代工工厂模式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制,从而明确代工雇佣合同的内涵、特征、法律效力.当损害发生时,通过损害赔偿请求权来保障代工工厂、劳动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代工工厂在中国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