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上,中国法制史是其中悠久而丰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对法制及法制史的研究。中国法制史是高等法律院系为培养高  相似文献   

2.
蒲坚 《中外法学》1991,(6):44-45
<正> 近两年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深广方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一)资料整理工作较以往更为细致、全面;(二)专题论著较以往更有深度;(三)新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不断出版. 在资料整理方面,以唐代法制资料最为突出.刘俊文著《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对现在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法律文书几收揽无遗.其中包括律、律疏、令、格、式、令式表、制敕文书、判、牒、案卷等五十件.每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制史在美国大学法学院是一门选修课。由于中国法制的历史悠久,特点突出,沿革清晰,因此研究生中专攻中国法制史者颇不乏人。有些教授,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爱德华(R.Randle Edwards),讲授中国法制史多年,以擅长运用史料而享有声誉。在研究方面,美国侧重于清代法制史,已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法制历经千年,渐序完善。从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再到近现代时期,法律一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有效保证之一。历史上的中国法制是现实中国法制的背景;现实中国的法制是对历史上中国法制的改造和发展。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法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制,而且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将中国法制史中具体的法律事例,应用到对当代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印证其中的学理;将中国历代刑事、民事等法律同当代相应的法律详加比较,可以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简言之,即以史为鉴,可为现实的中国法制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近代法制史及现当代法制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法制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历史上垦荒、限田、水利等方面的立法简况,并和中国近代法制史和世界法制史上的相关制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传统农业立法不但在古代的不同朝代之间继承性明显,与近代农业法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世界法制史上也不难找到知音。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立法蕴含和体现着法制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这些特点常常是一般以民刑为标准的断代部门法研究很难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6,(3)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法制史上许多具体制度、原则对今天八十年代的青年来说就尤其陌生了。因此,不少自学者常感学习中国法制史比学习其他课程所遇到的拦路虎更多。这也许是一个客观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了通过认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外,还应针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特点,摸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法律和各类法律制度,涉及法律思想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史学相贯通。要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实事求是原则运用于法制史研究,就是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客观地再现中国法制史的本来面目,探讨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苛求古人,忽视古代法制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法制漆黑一团,都是落后的、反科学和反民主的东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种是抬高古人,无视古…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各主体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中行政机关法律意识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在行政理念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行政法制”转变为“行政法治”;在官民地位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民告官”到“官告民”:在执法方式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重实体、轻程序转变为实体与程序并重。  相似文献   

9.
<正> 与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演进型法制不同,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的法制建设是一种政府推进型的法制,其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法制目标和实现步骤的战略设计与思考,取决于政府对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目标行动的统筹谋划和适时合理推进的结合。如果说,中国法制发展战略问题涉及法制目标、步骤、道路等“走向什么样的法制”和“如何走向法制”的问题,那么,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民主法制问题的论述就需要特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旨在结合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中国法制(法治)发展战略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做一种初步探索。这些问题是:第一,中国民主法制问题的基本框架是如何构成的;第二,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为什么要实施分步推进战略,其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第三,中国民主法制在把既定目标模式转化为一个成功的体制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体制框架可能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封建法制历史渊源的深入认识。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①在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研究中,比之经济、政治、思想、哲学等领域,唯对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显得不足;②在已有的战国时期法制史的研究成果中,史料的运用过于狭窄,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掘战国时期的法律史料;③在战国法制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应注意准确使用秦简中的法律史料,避免混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使人产生模糊认识或错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为瞿同祖先生第二部著作,瞿老平生著述寥寥①,而部部经典。《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得上是奠定瞿老在中国乃至海外汉学界地位的一部著作。②该书自1947年初版之后③,历经一甲子之时光,现在仍为研究中国法制史不可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中难度比较大的一个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各个部门法的史的部分,而且还要求对历史学、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为了帮助学员们学好中国法制史,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一、充分认识中国法制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理论的、实践的意义。中国法制史是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法院系法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可以从中国悠久的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总结法制与经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当下的中国法制史研究,隶属于东洋法制史〔1〕这一科目之下,而更上一级的学科则是法制史。这种类似于科层制的学科门类体系,自然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一如中国自"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2〕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经过各方面考核,我校研究生院今年招收了三名中国法制史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是张晋藩教授。张晋藩教授著有《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制史论》、《中国宪法史略》等专著,还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近年来几次赴美、日等国讲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法制史”无论是作为一种学科分类 ,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长久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早期的法制史学者不仅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与科研中运用比较法制史的方法 ,还在《比较法制史》的教材编写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新中国的法制史学科发展历程中 ,学者们也很重视比较法制史。 2 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化 ,及时转换研究视角 ,尽快构建比较法制史的理论体系 ,发挥其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与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以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制史领域中,对于中国古代民法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既没有从事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专门性的论著也极为少见,可以说处于亟待耕耘的状态。为了全面地总结中国法制历史的经验,提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借鉴,开展对于中国古代民事法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中国古代民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阐述涓滴之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最后20年 ,中国法律史学者胼手胝足、殚精竭虑 ,在近乎废墟的基地上 ,建起了中国法制史的庞然大厦 :撰写了以多卷本《中国法制通史》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为代表的著作300多部 ,论文2000多篇。正是在这一大厦里 ,法制史工作得以遮风避雨、休养生息 ,得以创建发明、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一支300多人的老中青结合的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值此新世纪初倡言重写中国法制史之际 ,我们对这20年中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表示由衷的敬意 !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亘久不变的发展规律。推陈出新是每一个法律史工作者在学术上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法律史学者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在近乎废墟的基地上,建起了中国法制史的庞然大厦:撰写了以多卷本<中国法制通史>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为代表的著作300多部,论文2000多篇.正是在这一大厦里,法制史工作得以遮风避雨、休养生息,得以创建发明、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一支300多人的老中青结合的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值此新世纪初倡言重写中国法制史之际,我们对这20年中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表示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从立法实践的角度梳理新中国的法制进程,或者对新中国法制思想进行凌空蹈虚式的抽象描画,在时下的著述中已属常见。而基于反思性立场,对于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各种“问题”进行检索与解答,总结其利弊得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范式与方案的论著,则较为少见。恰恰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与变革》是一部值得阅读并引人深思的著作。严格而言,《历史与变革》并非一部典型的法制史著作。很大程度上,它类似于一部关于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资料翔实、论据丰富的调研报告。这种熟悉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这种热衷于从实证资源和历史当事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对历史上的法制的得失进行价值评价是中国法制史研究中所必须认真对待并精准回答的问题。为了建立正确的法制史评价系统,既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评价标准,又要切忌脱离历史在真空中进行评价。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价值标准的迷惘,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人类学的困境。如何处理研究主体与对象的价值意义错位,是突破西方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