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特殊方式窒息死亡更是法医学鉴定和研究的难点。早在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就有专门记载,其中涉及特殊方式窒息死亡的内容共有9处,分布在一至五卷之中。本文拟从现代法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洗冤集录》中有关特殊方式窒息死亡的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性窒息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性窒息是变态性行为之一。指患者在诱发低氧状态下进行手淫,以获取性高潮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生意外致死,谓性窒息死。在人类学研究中,很早就有关于性窒息现象描述。目前,在西方各国,性窒息案例已成为新闻界和医学界广为报导和研究的课  相似文献   

3.
性窒息(sex-associatedasphyxia)是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者独自在隐蔽的场所,用非常特殊的窒息方式引起身体一定程度的缺氧以刺激性欲增强快感而进行的一种变态的性作为,是由于所用的措施不当意外的导致窒息死亡。性窒息多为成年男性、儿童较少见,现报告一例。1案例简介2000年6月9日下午6时,梁某下班回家发现其子梁某某(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屋门紧闭,门后用床单遮挡,梁某某颈部系一皮带悬挂在阳台角落里,皮带环绕在窗角钩子上,解开后遂以他杀报案。尸检发现:尸长145cm,身体发育正常,眼结膜出血。甲状软骨上向两…  相似文献   

4.
本文整理1981-1995年间的案件1689例,其中由于吸入性窒息死亡的42例,经统计分析观察表明,吸入性窒息与年龄,原因,堵塞部位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亦易被其它现象所忽略。提示某些急死存在吸入窒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韩振唐 《法医学杂志》1992,8(4):183-183
性窒息是指那些在只有一人参与的性行为过程中采取某种窒息方式以求在低氧状态下进行手淫以获性高潮,由于失误而造成的一种死亡.笔者近年来曾遇二例,报告如下: 案一,翟××,男,29岁,高中文化,车间主任(电工).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日与营业员许××(28岁)  相似文献   

6.
意外勒死1例     
勒死是将缠绕在颈项部的绳索等物收紧造成的窒息死亡,是常见的机械性窒息死亡类型之一.笔者查阅了1982—1996年上海市公安局尸检档案及本人所参加检验的566例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因意外勒死的仅此1例.现报告如下.l案例案情:死者邓某,女二5岁,夫妻关系反映不和,同在一乡办企业中打工.死者系钻床操作工.某日在工作间内被人发现倒在操作台上,呼之不应,急叫其丈夫用车送往医院已死亡.当时法医检验后认为“机械性窒息死亡’.尸检尸体经第一次检验后冷藏.头部,面部未见暴力性损伤,颜面紫钳,两眼睑周围及两耳后皮肤有散在性出血…  相似文献   

7.
机械性窒息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如何快速准确的判断死者是否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以及作案手段是判断案件性质、指引案件侦破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法医鉴定过程中,诊断机械性窒息需要结合尸体体表征象、尸体内部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等多方面综合判断。PMCT在骨折的检测、异物的检测和气体的检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作为常规检验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研究机械性窒息案例中舌骨骨折、甲状软骨骨折、椎间盘真空现象等多个征象的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机械性窒息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体位窒息是指被限制于某种异常体位,造成了自主呼吸功能的障碍引起的窒息,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属机械性窒息中的特殊类型。从国内外有关案例报道来看,限制性体位窒息死亡可以发生在多种环境、体位下。由于早年限制性体位窒息死亡的案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作为一个法医学课题起步较晚。近年来由于发生率猛增,已引起国内外法医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并对其发生机理、鉴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尚不能形成一些客观的鉴定指标,由此,国外关于限制性体位窒息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及如何预防。本文就其死亡机理、危险因素及预防、鉴定标准和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清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变化可直接反映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对缺氧性疾病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至今仍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相关疾病中的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的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分子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机械性窒息精准死因鉴定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窒息死亡鉴定中的意义。方法制作大鼠缢死后0、2、6、24h的窒息死模型,以相应时间段断颈处死大鼠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观测肝和肾组织中的HIF-1α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0h段外,HIF-1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可见于窒息组和对照组的各时段大鼠,主要位于肝细胞、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死后6h内的肝组织HIF-1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窒息组与对照组差别明显(P<0.05),24h后则无明显差别(P>0.05)。肾脏窒息组与对照组差别明显(P<0.05)。结论观测HIF-1α在死后6h内肝脏或24h内肾脏中的表达状态,对机械性窒息的鉴定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更谦  周斌  杜冰  杨志惠  张蓓蕾  朱银华  张林 《法医学杂志》2006,22(6):407-410,F0003
目的研究大鼠机械性窒息死亡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心、肺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为窒息死亡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大鼠缢死模型,分别于窒息死后及正常断颈处死后0、2、6、24h时间段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测定缢死后HIF1-α在心肌和肺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HIF1-α在窒息组的心肌和肺组织中表达,窒息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段表现出明显差异,对照组仅在死后2、6、24h阳性表达。窒息死亡组可见核阳性表达,而对照组未见核阳性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HIF1-α在0h时各组未见升高,但在2、6、24h窒息组则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心和肺组织HIF1-α表达核阳性细胞的出现,可以作为窒息死亡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体表损伤轻微或无损伤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病理形态学特异性变化特征,较难与部分存在缺氧过程的其他致死原因相鉴别。近年来,将具有相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专题中法医学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法医尸体检验经常检见机械性窒息死亡,归纳起来有四类:外力压挤劲部窒息死亡;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重物压迫胸腹窒息死亡;外伤致胸腔环境改变而窒息死亡。其中颈部受伤致血管离断,血液瘀积于颈部压迫气管窒息死亡则很少见,报道一例如下。1案例资料2000年4月9日下午2时15分左右,死者郑某(女,71岁)与本组村民蔡某(男,48岁)为放秧田水发生纠纷,郑某举手打蔡某时,蔡某还手推退郑某,郑某后退倒坐地,郑某随即爬起再打蔡某时,蔡某用力一脚踢伤郑某左侧颈部,于当天18时30分左右郑某在被护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  相似文献   

14.
机械性窒息死亡者常可出现排便(精)现象。对这一征象的传统解释是:窒息过程中发生惊厥,致平滑肌收缩、痉挛,故常有大小便失禁,精液排出[1]。笔者认为平滑肌挛缩不是机械性窒息时排便(精)现象的唯一和主要的机制,而脊髓反射的自主释放是其主要机制。1排便(精版射的生理学正常情况下,排便(精)动作涉及到复杂的生理过程。以排便反射为例,粪便刺激肠壁压力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后产生便意,在条件许可时,大脑皮层对脊髓排便中枢的抑制解除,脊髓腰骶段的排便中枢通过反射引起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  相似文献   

15.
机械性窒息死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技术检测R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并据之推测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mRNA和microRNA(miRNA或miR)在机械性窒息死推断的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并重点探讨miRNA在该类死因推断中的应用,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法医检案中,常把结膜出血作为判断机械性窒息死亡重要体表征象之一,但在非窒息死亡的案例中,亦可见结膜出血现象。如何区别二种结膜出血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尸检发现,对结膜出血的病理特点及在法医学鉴定中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讨论。1材料来源1.1材料本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17.
腐败的机械性窒息死或疑似机械性窒息死的尸体,以气管、喉头部位检出出血点为死因鉴定依据的案例尚未见报道,现报道2例,希望引起法医同行们的高度关注。1案例资料例12012年某日,某电厂大渠水中发现1具用编织袋包装的高度腐败男尸,尸检未见明显致命性损伤,两眼睑结合膜、心肺被膜下均未检见点状出血,气管黏膜下检见大量点状出血,肝脏和胃中未检出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阿普唑仑、利眠宁等镇静安眠药成分,不排除机械性窒息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体位性窒息(positional asphyxia)是因长时间被限制于某种异常体位,使呼吸功能受阻及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窒息死亡。本文报道1例相关案例。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窒息致脑损害2例李群,张迪创伤性窒息致脑损害在法医学鉴定中并不多见。由于其原发伤在胸腹部,早期表现和神经系统继发性损害的症状相互交错,容易误诊和漏诊。例1,黄某,男,20岁,1991年4月6日上午10时许,在建筑施工工地,因上墙倒塌,胸腹部被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固定双上肢并悬挂家兔的血气变化及膈肌的肌电变化,探讨体位性窒息死亡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家兔体位性窒息死模型,在实验前、后分别抽取家兔耳缘动脉和左心室血2m l进行血气分析,并监测实验过程中家兔膈肌肌电图(EMGd i)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缺氧、二氧化碳储留以及氧饱和度下降,但是实验组的二氧化碳储留比对照组低,氧饱和度比对照组高,缺氧情况比对照组低。在连续记录的EMGd i中,早期EMGd i较晚期EMGd i的高频与低频(H/L)比值显著降低,超过20%。结论固定双上肢并悬挂家兔死亡与膈肌疲劳导致缺氧窒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