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依法确立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劳动法,是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劳动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与限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编审张新宝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对劳动者进行了两类列举:(1)与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与中国境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这...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上承认和规范劳动者的罢工权,防止非法罢工,不仅有利于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维护,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罢工权不是孤立的,劳动法领域中的罢工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劳动权利,是劳动者集体劳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劳动者组织工会的权利(团结权)、集体谈判的权利密不可分。劳动者享有法律所保护的合法罢工权。罢工基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局限于劳动关系领域,并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在法律上确立劳动者享有合法的罢工权后,如何保护依法罢工的劳动者的利益是法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劳动者罢工权是否能真正享有的保障。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法律应当赋予劳动者罢工权,但当罢工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的时候,罢工权就应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本规定所称正常劳动,是指劳动…  相似文献   

9.
梁枫 《中国律师》2016,(4):53-55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对应的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重点关注在一个劳动关系下,着重对于建立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权利义务问题予以调整、规范和约束。但是,在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仅关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所衍生出的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以及对社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更要注意到因某一劳动者与某一用人单位建立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从立法的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明确农民工特殊性的同时,将其纳入劳动者的范畴并加以法律保护。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法律保护的双层次性:宏观上,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为农民工获得主流劳动者地位铺平道路、扫除障碍;劳动基本法明确将农民工作为保护主体,赋予农民工作为一般城镇劳动者应享有的各种基本劳动权利。微观上,制定劳动保障法规和规章,确保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所缺失的具体权利的逐步回归。最终达到对农民工和其他劳动者一体保护,逐步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社会要求的劳动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提升所有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前期预防 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尽快制定劳动法,使它作为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法,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任务是:调整我国社会劳动关系,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保障四个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为什么劳动法应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适用范围上的新问题对比《劳动法》第2条和《劳动合同法》第2条对用人单位的范围增加了"等组织"的规定。对于"等"字,一般有两种解释,一为语气词,二为列举的事项未穷尽。根据信春鹰主编的《劳动合同法释义》的解释,这里的"等"属于"等处"规定,也就是,除了列举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外,其他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也适用本法。如律  相似文献   

14.
高付华 《法制与社会》2010,(34):390-39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其权利保障却面临很多法律困境,究其根源就是该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本文将以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辨析为视角,反思传统理论中的区分标准,试图构建一套新的界分标准,为实践中解决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寻找一条新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工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为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产物。它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内。劳动合同制是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方向,但目前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劳动法对这一问题作了弹性的规定。其它如裁减职工、延长工时等问题都作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规定。劳动法既考虑尽量与国际通行的作法接轨,又照顾到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17.
从权利意识看《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在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一些困境,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淡漠。权利意识是人们对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及要求,它会支撑和指引人们去实现对权利的不懈追求。由于特殊的历史传统,当下中国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自1986年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以来,中国劳动法制建设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其中,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法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国家的直接关系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独立利益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各种劳动纠纷近年来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作为参与我国《劳动法》、《工会法》起草并长期致力于劳动权利保障的学者,本书作者基于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对《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判》2012,(8):24
编者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劳动者权利意识的增强,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日益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劳动权及劳动标准方面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的生存权利及经济与社会权利,国家也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我国法院目前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约20%的速度递增,2005年已达18万件。今年我们中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仅是国营东红农场与职工劳动争议案就有三十余宗上诉到我院。由于劳动争议同时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既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要保护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不妥善处理好这些案件,势必会引起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尖锐化,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