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英 《法制与社会》2011,(8):185-18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以及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法律进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的一项新举措。它是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关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建和谐社区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①"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领域中诸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法的本质、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依法治国"、法的功能与价值、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论述,是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的建设和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核心观点,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思想、理论、学说、观点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思想、理论、学说、观点的继承、发展和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民主与专政都要讲,两者不可偏废;民主要扩大,专政要强化;要强化专政,必须敢于斗争.这些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核心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核心观点对于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于实践中的民主与专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华  阿计 《政府法制》2010,(20):4-5
中国是个口号大国,放眼望去,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都有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口号。应当说,一些代表了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口号,比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等等,对于普及社会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国家民主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6.
丁海笑汪启蒙摘要"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从柏拉图的《法律篇》出现对"法治"的阐述后,西方法治思想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从指代正义的统治到一种复杂的法治解决方案。本文旨在论述柏拉图的法治思想,并阐述其法治思想对西方法治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婉 《法制与社会》2010,(32):286-287
民主与法治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公民财产权并不能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由多数人来决定,因为公民财产权本身就是多数人通过民主的形式而确定的一项法律权利。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如果被用于侵犯和剥夺他人的权利,这样的"民主"就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8.
"法不责众"是中国老百姓对法律效力范围的直白表达,而法治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确实推进法律的实现。因而法律与"民意"的悖论是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难题,本文旨在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学理分析并寻求应对机制。造成"法不责众"思想的原因包括物质性动因和价值性动因:物质性动因是根本,是利益诉求与现有法律产生冲突;价值性动因是补充,主要是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和法律信仰的缺失。最后通过对依法责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分析确定应当努力消除"法不责众"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实现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成部分的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崭新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研究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对于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实现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成部分的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崭新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研究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对于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市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制度欠完善、创建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深化创建工作,以进一步夯实"法治成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聂荆宁 《法制与社会》2010,(36):144-145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健全民主和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以"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力度,维护司法公平,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付蓓蕾 《法制与社会》2011,(26):295-295
"孝治"是儒家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它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它在肯定和维护"孝道"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在很多领域,需要我们从传统"孝治"思想资源中返本开新,寻找出其中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合理内核,建构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孝"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孙春增 《法学论坛》2008,23(2):66-70
一个国家的不同时代以及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古代西方的法治思想还是古代东方的法治思想,都不过是现代法治的思想渊源而已,并不能与现代法治划等号,真正作为现代意义上使用的法治概念,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首先提出来的,是与资产阶级民主相伴随而得以阐述和论证的,并且经过无数思想家们的努力,才使其逐步完善,成为现代国家的法律实践.从法治构成的角度出发,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是符合法治的最低要求的,进而得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的渊源之一,并试图通过此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重新审视、提升其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青荣 《河北法学》2001,19(2):85-87
法治 ,即法律之治 ,不是用法来治 ,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观念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精神基础。法治与民主是伴生的 ,保障民主必须限制权力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正常运行仅靠当权者的自律是不够的。程序不仅是保证法治运作的手段 ,也是法治所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这一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基本方针、大力加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主要包括政治秩序观、经济秩序观、文化秩序观和社会秩序观四个方面。其中,政治秩序观以民主为基石,是江泽民民主政治思想的精髓;经济秩序观以法治为核心,体现着江泽民“依法治国”的方略;文化秩序观以先进性为特征,彰显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秩序观是以和谐为目标,蕴含着江泽民“和谐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方在法律文化思想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推行。本文指出"全盘西化"法治理念在当代中国不可取,必须要坚持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19.
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认真研究他的法律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学研究工作是有益的。革命民主主义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核心,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这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人们首先考虑到的是德治而非法治。但是,随着民主政治的建立,法治观念的产生,法律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行法治的民主社会中,法律认知意识是思想基础,也是评价法治化程度的一个标准。对于生理隐性伤害的认识,人们过去习惯于道德认知,但现在这种意识正悄然改变。本文将通过地沟油事件,对生理隐性伤害的认识从"道德认知"走向"法律认知"展开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