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型抢劫罪具有行为性质的犯罪性、行为个数的双重性、行为认定的法定性、前后罪名间的交叉性、定罪处罚的转化性等特征,由于涉及到转化前犯罪行为和转化后犯罪行为以及转化条件等因素,增加了实践中把握此种类型犯罪的难度。本文从一起真实案例出发,试图对该罪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罪名是指法律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所规定的犯罪名称。每一个罪名都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罪名的作用,除了揭示某一犯罪的性质和主要特征以外,还在于将这一犯罪同其他犯罪区别开来,使此罪与彼罪不相混淆。对类推的犯罪,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现成的罪名,人  相似文献   

3.
财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也是存在较多疑难问题的犯罪类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侵犯财产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给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行为性质、恰当定罪量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盗窃行为司法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度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就盗窃罪若干疑难问题的认定以及与其他财产犯罪的区别.本专题辑取司法实务界及理论界若干篇文章.以期能抛砖引玉.不断深化对盗窃行为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身份犯是指因具有一定的身份而成立的犯罪或因具有一定的身份而影响刑罚轻重的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既可以作为认定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法理依据,也可以作为确定身份犯共同犯罪相异罪名的法理依据。对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应根据实行行为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如果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行行为,那么应根据主要实行行为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行行为作用相当,那么应根据犯罪者的不同身份来分别定罪。为使我国的刑法条文更具协调性和明确性,建议将刑法分则中一些被害法益性质相同的犯罪之罪名作适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刑法学上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对于一个犯罪行为,只能认定一个罪名.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其作案手段又构成了其他罪名,只能以触犯一个罪定性.这一学说长期以来为刑法学者所公认,教科书中也是这样写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如果允许对一个犯罪行为定以数罪并予以数罪并罚,那么将有可能出现对侵犯同样客体的犯罪者,由于犯罪时所  相似文献   

6.
罪状、罪名的定义与分类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罪状、罪名的定义与分类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 ,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罪刑式条文所描述的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根据描述方式的不同 ,可以将罪状分为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 ;根据描述方式的单复 ,可以将罪状分为单一罪状和混合罪状。罪名是指高度概括类犯罪、亚类犯罪或者具体犯罪本质特征、对类犯罪、亚类犯罪或者具体犯罪的称谓。根据罪名所包含的内容的范围的大小 ,可分为类罪名、亚类罪名和具体罪名 ;根据罪名的法律效力 ,可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具体罪名 ;根据所包含的犯罪行为的单复 ,可分为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  相似文献   

7.
郑洋 《科技与法律》2021,(5):102-110
数字支付时代,财产的数据化、电子化及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针对数字支付过程实施的诈骗犯罪中,在理解认定财产损失要素时面临较多争议问题.在行为人非法获取他人的数字账户账号、密码及数字货币的私钥等进而转移账户资金或数字货币的案件中,应依据行为人实际转移财物的时间判断犯罪既遂的时点,不应将财产损失的危险状态等同于客观财产损失.判断诈骗罪中的被害人时,需要确立实质化的认定思路,在受骗人与被害人不一致的情形中,应具体考察民事法律规则调整后的损失分配结果,将实际遭受财产损失的主体认定为被害人.受骗人因为被骗而处分自己的财产,但由此导致他人遭受客观损失且受骗人不必承担责任时,同样符合三角诈骗的行为构造.面对数字支付时代诈骗犯罪行为手段的不断翻新,法律适用主体应充分发挥刑法的解释机能,提升诈骗罪的适用活性及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人身保险投保、变更、解除等不同阶段中,存在保险代理人侵害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财产行为的犯罪形态。本文根据犯罪构成理论对上述犯罪形态进行探析。由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的不同,各种犯罪行为构成不同罪名,职务侵占罪、侵占罪、诈骗罪等等,为司法机关准确定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套路贷"是对新型侵犯财产类犯罪的一种概括性称谓,此类犯罪活动涉及的具体罪名一般包括诈骗、敲诈勒索等,具体的手段既有暴力行为,也有软暴力行为。在个案法律适用中,首先不能简单将"套路贷"与"恶势力"犯罪等同,进而不加分辨即认定"套路贷"为恶势力犯罪;其次,以犯罪构成要件为着力点审查证据,准确认定"套路贷"中的软暴力行为;最后,牢牢把握"套路贷"违法犯罪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本质特征,对涉及的相关罪名加以区分,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非法拘禁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型犯罪,一般是指犯罪行为人采用非法手段强迫他人进行拘禁,限制和控制他人人身自由权利,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这种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为持续性和连续性状态。从刑法的定义范围来看,是继续犯罪的典型化特征表现。犯罪行为人在对他人实行非法拘禁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被害人人身、财产伤害等行为,对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又涉及了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表现情况,与其他性质的犯罪有一定的交叉表现,因此在非法拘禁的犯罪认定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非法拘禁犯罪的案例进行分析,与交叉犯罪情况进行分析,界定和探讨非法拘禁的司法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侵占罪论     
冯兆蕙 《河北法学》2002,20(5):85-90
侵占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新罪名,但又是财产犯罪中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但此罪构成上具有特殊性,区别与其他财产性犯罪,涉及的具体概念需要予以界定,以准确把握,且发生侵害事实后其诉讼方式有探讨必要。  相似文献   

12.
浅谈对业务侵占罪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业务侵占罪构成要件的分析,揭示了该罪客观行为“侵占”的特征,指出侵占罪所不法取得的财产在其实施侵占行为以后就已经处于侵占者的持有之中,这是侵占罪的本质所在,也是它与贪污罪在客观方面的区别。文章中提出,《刑法》第271条第2款在以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该犯罪行为可认定为贪污之外,还可以认定为“公务侵占罪”,因为第271条第2款仅仅只认定为贪污罪存在片面性,因此,当该款犯罪主体所侵占的对象是私有财产的时候,就不能定贪污罪,而可以增加一个罪名“公务侵占罪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类推犯罪的罪名问题关于类推适用罪名问题,从目前各地的作法来看,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类罪名为罪名,二是以分则条文所规定的罪名为罪名。这两种作法到底哪一种正确?我认为第一种作法是正确的,第二种作法不宜采用。我国《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才适用类推,那么适用类推的犯罪必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必须首先是犯罪行为;2.必须是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根据这两个特征,凡适用类推的犯罪行为,总是先定罪,后类推,而不是先类推,后定罪。这就是说,凡适用类推的犯罪,其定罪的标准不是分则,而是其他的条文。  相似文献   

14.
侦查终结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等方面,其中犯罪事实清楚不仅包括实体法事实,也包括程序法事实;证据确实、充分既要考量单个证据的基本属性,也要考量证据之间形成体系具有排他性;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涉及到管辖分工以及具体的侦查措施的采用及其力度,法律手续完备是衡量侦查活动是否严格依法进行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朱营周 《犯罪研究》2002,(4):29-31,50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牵连犯是刑法学理论概括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现象的概念,即犯罪行为实施者在实施具有一个特定犯罪目的的犯罪过程中,其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牵连犯的构成要件除行为人必须具有两个以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两个行为都触犯了不同罪名,构成犯罪之外;还有一关键就是数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牵连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认定牵连关系?在刑法学理论上历来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在我国刑法理论界有的说:“有无牵连关系应依客观事实来考察,如果所实施的犯罪方法或结果触犯的同其他罪名具有  相似文献   

17.
曾建东 《人民司法》2023,(23):62-64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与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同属妨害司法犯罪,但二者不是一般罪名与特别罪名的关系。一行为同时符合二罪的构成要件时,不应认为行为对象是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具有特殊性而优先适用后罪,应当从全面评价犯罪行为、主客观相结合、罪刑均衡的角度出发,根据诉讼阶段、犯罪主体、主观目的及危害后果等构成要件中的特殊要求,准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8.
从绑架罪看结合犯的刑事责任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英 《河北法学》2001,19(4):66-67
结合犯,是指两个以上独立而罪名不同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结合而成一种新罪的犯罪形态。其特征是:1.必须是数个独立的具体犯罪的结合。所谓独立的具体犯罪,是指数个行为均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不同的犯罪。2.必须是数个独立的具体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3.数罪的结合基于刑法分则的规定。至于规定的方式,可以是明文规定,即明示的结合犯,也可以是默示的结合犯。 对于结合犯,应当按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不得数罪并罚。 刑法总则第17条:“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相似文献   

19.
所谓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就是指行为人实施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为追求犯罪结果,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作案方法及行为过程的表现形式.它是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在客观方面的综合反应.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虽然是犯罪行为人心理的外部表现,但它能反映出犯罪的性质.反映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查明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的客观依据.研究枉法追诉、裁判犯罪的行为方式,对于严密监控和有效地惩治此种犯罪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的外出消费新宠和选择,而一种新型犯罪手段也与之伴随而生.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楼下的小店抓到一个小偷,他把店里的支付二维码偷偷换成自己的,店主直到月底结款的时候才发现此事.这是一种新的典型的作案手段,通过更换二维码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正是由于窃与骗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案子在司法认定中的分歧很大,究竟应该认定为盗窃罪?还是诈骗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