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高度集中的执行权分配及运行模式带来了种种弊端,执行权未能有效发挥,形成"执行难"。建立执行分权与制衡相结合的执行权运行机制,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两权分立说较为合理,其意义在于权力细化之后的分工使两部分权力能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还论述了民事执行机构的设置的有关问题,法院执行机构内应分别设立负责执行裁判的机构和负责执行实施的机构。  相似文献   

2.
周敏 《法制与社会》2011,(36):66-67
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民事判决书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其一,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现实中民事判决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在缓解执行难,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构建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林 《河北法学》2004,22(9):97-100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包括申诉复查案件的立案受理 (即立卷 )、审查、通知驳回或裁定再审三个主要环节 ,它与再审程序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近年来 ,随着民事审判监督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以及再审案件立审分立制度的推行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三个主要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 ,应当反思和完善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基本原则 ,并从申诉复查案件立案受理条件、审查组织形式、审查方式、审查期限、再审立案标准、再审立案审批程序、诉讼文书样式等方面来考虑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科学客观地确立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的关系,不仅是拘留理论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拘留立法和拘留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在考察对该关系的众多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当今的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是一种广义交叉关系和狭义全异关系,主张这两种关系中的“民事拘留”名称应被具有个别性的具体名称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从建立之初至今,曲折发展,其中彰显了民事检察监督理念的深度变迁.《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新、旧理念冲突和调和下形成的修法内容使民事检察监督陷入形式上强化而实质上弱化的困境,应当树立权力制约理念,强化权利保障理念,解决民事检察监督中不同理念的冲突,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民事检察监督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民事检察监督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民事抗诉制度,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理论上亦有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外国的相关民事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希望对解决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法治研究》2007,(11):24-27
检察机关的民事起诉权法律没有规定,实践中也多有争议,民事检察权局限于抗诉方式,造成检察机关民事工作难以展开,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民事起诉权的行使。考察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源流与发展,查析立法机关的本意,发现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起诉权有其立法基础、法理基础、现实基础,以善意解释为原则,检察机关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稍作规范,完全可以履行其民事起诉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9.
覃怡 《法制与社会》2011,(26):74-75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胎儿在母体内遭受侵害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而对胎儿的利益保护各国都有不同规定,我国关于胎儿利益的规定只有在继承法里关于特留份的规定,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本文就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民事权益范围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进行了论证,试图找出胎儿利益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民事抗诉制度,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理论上亦有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外国的相关民事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希望对解决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与现实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怡  黄娟 《法学研究》2004,26(4):81-91
在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面临修改之时 ,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民事审判的特质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德性”进行考察 ;同时 ,要以对现代民事诉讼法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和现代因素的理解和洞察为基础 ,对将来的民事诉讼法应当如何传承这种“德性”、将体现出怎样的走向以及改革的路径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后,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冲击。本文从机制改革、制度完善两个方面对民事检察工作作了一些思考,以期对民事检察工作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文阐述了日本民事诉讼法典制定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民事诉讼法典的若干次重要修改.论文清晰地阐明了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目的、意义,以及修改中要解决的问题点.说明了若干单行制度从民事诉讼法典中分离并成为单行法的理由.论文还介绍了日本法制审议会在日本民事程序法立法中的作用以及日本民事程序法今后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事司法案件管理机制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彦敏 《中国法学》2013,(1):131-143
近年来在中国法院体制内自上而下建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和设立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是对同步进行的世界性的案件管理运动的积极回应。但是,通过对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所确定的审判公正指标之陪审率、审判效果指标之调解率、审判效率指标之简易程序适用率以及审限内审结率的实务观察与分析,不难看出,如此的案件管理机制是否真的提升了中国民事司法的品质及公信度,仍是有待考究的。因此,应审慎处理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与法院评先创优的关系,应变关注提高速度为关注提升品质,同时在案件管理中还应当关注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陈如超 《证据科学》2020,(2):179-191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证据规定》,是在2017年民事诉讼法、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对民事司法鉴定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由于法官依然主导、甚至控制司法鉴定进程,因此修订后的《民事证据规定》对法官涉及司法鉴定的权力与责任进行了制度改造,主要表现在强化了法官对鉴定程序的实质参与性以及对鉴定人的有效管理与监督。总体来看,在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历史改革脉络中,《民事证据规定》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民事司法过去一贯弱化法官权力与责任的制度改革路径。不过,《民事证据规定》对当事人权利与责任的强化,仍有可能变相弱化法官应当承担的职责;同时《民事证据规定》对鉴定人虚假鉴定、鉴定超期、撤销鉴定意见等诸方面简单、刚性且无救济的单向度制裁模式,极可能被鉴定人视为法院或法官基于自身立场的本位主义立法,并进而驱使鉴定人采取"责任规避型"的反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邵宏雷 《法制与社会》2011,(24):118+122-118,122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民事赔偿与量刑之间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在各地人民法院对于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一方进行积极赔偿往往予以从轻乃至减轻处罚已成通例的情况下,怎样正确处理民事赔偿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并以此统一司法实践,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试将其中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华汉 《法制与社会》2013,(24):158-159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机制依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司法特点逐步进行了完善,包括2012年8月31日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给民事检察监督带来了许多亮点,为民事检察监督发挥法律功效扫清了许多障碍;但是民事检察监督应该对何方面进行监督、监督的力度如何把握的本质问题仍在立法与实践上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本文试针对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给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兆武 《法制与社会》2010,(15):144-144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民事主体因其特定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导致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或陷入精神痛苦时,要求加害人通过财产赔偿方式予以救济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确定统一的标准。在民事审判中具体适用赔偿上,应根据个案的性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承办了一些民事公诉案件,但同时也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者的广泛关注和不断争论。笔者来自基层检察院,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文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完善我国法律监督的客观要求入手,首先分析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构想,以期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李星 《法制与社会》2012,(7):121-122
公益诉讼条款进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显示了立法者观念的进步:从假定原告只会为切身利益发起民事诉讼,逐步过渡到了使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标准来对其加以参照;从原先将公共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的观念,逐步变为承认这一利益的独立存在.对主体的假定,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诉讼法学问题,背后折射出法律与对人文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