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宪法权利的理解、解释和落实必然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宪法权利能否因其他宪法上的利益、公共政策以及与之相冲突的权利而受到限制。从规范法学的观点来看,宪法权利具有一种复杂的结构,既内含排他性层次,又内含权衡的层次。因此,宪法权利推理呈现一种衡量与不衡量结合的双阶结构。宪法权利之作为权利,是一种对公共权威作出某种行为时所依凭的理由的限制。对某些政府行为的理由,宪法权利能将其坚决排除出去,而对另一些政府行为的理由,包括为了公共利益,则需要和权利仔细加以权衡而做出取舍。这样的宪法权利规范及其推理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民主的政治慎思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宪法发展既浓缩着这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史,又浓缩着它法制建设的历史。从1949年到2009年,六十年来中国宪法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路走来,从宪法文本到宪法精神都经过一系列的嬗变,宪法的重心从政治结构到法律结构,宪法从实用工具主义到理性内部建构,宪法典的规范结构也趋于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如今真正形成一种宪法文化和法治精神,那就是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哲学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是用以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冲突的法律规范。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协调问题贯穿于宪法的始终,二者的有机协调是宪政秩序得以型构的前提基础。公民与国家的这样一种冲突关系,表现在宪法中,就是限权与保权的关系。它作为宪法的调整对象,表现出双重的属性:立足于已然之冲突,宪法应着重于矫正;立足于未然之冲突,宪法应着重于规制。矫正与规制的关系及其解决,成为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宪法哲学的一切命题都由此展开,并为此服务。  相似文献   

4.
常安 《法律科学》2010,28(2):3-11
本文从"良性违宪"学说的萌发,法学界对于该理论的回应,直至"宪法变通与地方试验"说的提出,来对相关宪法变迁理论进行一个初步梳理和反思。文章指出:"良性违宪"行为的产生,除了宪法技术和分权机制的原因,还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突破模式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之宪法修改模式的相互冲突有关,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则正在于改革本身;同时,这种表面上的冲突,实际上恰恰构成了改革时代宪法变迁模式的内在理路:从制度试验到推及全国到党的理论到宪法确认。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认为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是宪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正常现象。由于宪法规范的高度概括性与原则性 ,在具体调整社会现实时必然与具有动态性的社会现实发生矛盾与冲突。宪法就是在规范与现实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过程中存在并不断得到完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矛盾表现得更为集中与突出。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有效地预防与解决宪法运行中出现的规范与现实的冲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各国宪政实践的基本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的原因、表现与解决机制等问题 ,并对如何有效地控制规范与现实冲突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法律统一解释问题及设立统一解释法律委员会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法律的统一解释,是指由专门设立的解释机构,依据法律授予的统一解释法律的职权,对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习惯法和判例进行统一的解释。统一解释的目的在于,阐明宪法、法律、法规等的正确含义,消除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一致,维护国家...  相似文献   

7.
张盈 《法制与社会》2010,(34):388-388
我国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在目前还比较薄弱,我国宪法理论应该将隐私杈普遍化处理。同时,在原则上应将隐私权优先于与之相冲突的权利进行保护,对于与隐私权相冲突的权利,可以在个案中利用价值平衡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宪法解释案例实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伟 《中国法学》2002,(2):72-80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扩大宪法效力、公民选举权的行使、裁决立法冲突等宪法解释案例,尽管不是宪法规定的宪法解释,但其作用与正式的宪法解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弥补了正式宪法解释缺位之不足而构成中国宪法解释的惯例。宪法上的宪法解释与现实中的宪法解释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宪法之外的宪法解释机关对宪法进行解释的实际情况,以及宪法实施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与区际法律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进 《法学论坛》2003,18(3):54-58
本文通过分析宪法中的立法管辖权规范及其与区际法律冲突的关系 ,探讨了宪法与区际法律冲突之间的关系。此外 ,本文还着重讨论了中国的宪法 ,尤其是两部基本法 ,对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强调 ,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复合法域国家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范围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韩大元在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宪法的规范性与社会现实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规范与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预料的。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保持...  相似文献   

11.
释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权力 ,用以监督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文件的合宪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 ,在不改变终审法院的判决 ,不影响香港司法独立和终审权 ,维护香港法治延续的情况下 ,解决了两地释法的错位及冲突 ,避免了宪法危机的发生 ,发展了《基本法》和我国的宪法解释技术。该次释法在性质上属于宪法解释。文章通过对其解释方法及内容的分析 ,指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主动解释、冲突的解决机制 ,立法解释体制和司法解释体制之间的衔接等问题 ,并探讨了解决两地释法差异和冲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宪法修改权的性质与界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大元 《法学家》2003,(5):11-16
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是辩证统一,宪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体系与目标.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协调,冲突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3.
于飞 《法学研究》2008,(5):49-61
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在义务人、权利广度、权利保护强度和对义务人的道德要求方面有本质区别。基于这种区分,关于宪法私法效力的直接效力说固然在理论上有导致权利冲突和损伤私法自治的弊端,间接效力说一样有过度确认民事权利的缺陷,而且后者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弱点,两说均不足采。在未立法化的民事利益的保护问题上,宪法不应当对民法有影响,宪法对民法的影响应当限于制约强者的方面,并可借助“国家行为”的理论结构来发展我国的法解释。  相似文献   

14.
部门法规范冲突不仅是因部门法调整范围的交叉重叠所致,更是由公法、私法法律原则背离对峙而成,其主要表现为刑民冲突和行民冲突。在部门法规范冲突案件中,法官应当依据宪法上的比例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在私法案件中适当引入公法规定而区分诸种民事法律行为之效果,在公法案件中为维护公法秩序而酌情考量当事人私法行为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时代背景下,部门法规范冲突宪法调适的实现,一是需要立法者在明确区分公法与私法的基础上促进两者接轨,二是需要司法机关充分体悟宪法精神,贯彻宪法原则,在司法审判等法律适用过程中对公法与私法规范的冲突作合理调适。  相似文献   

15.
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是实现依宪治国的关键。宪法的实施首先是政治实施,宪法的法律实施也主要强调的是宪法对部门法实施的根本依据,而并非在司法判决中具体直接适用。宪法司法化并不是我国完善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的应然路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宪法实施与监督的机关,应该予以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合宪性审查,这意味着应加快在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部进行完善宪法实施与监督的专门机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宪法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结构的比较研究崔为中一、宪法结构概观尽管各国宪法在结构上千差万别,但一般都由六个部分组成,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国旗国徽和首都、宪法保障与修改。当然,并非各国宪法都一无例外地由上述六部分构成,而是有的宪法少于六...  相似文献   

17.
法院对法律冲突问题的应对: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法律冲突,作为司法者的法院不能不有所作为,其具体作为则需以合乎法院宪法地位的方式进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为了适用相互冲突的法律,要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并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其他机关解释、裁决,要么在法院系统内部作出判断选择,根据冲突规则在相互冲突的法律中小心翼翼地选择适用,甚至作出了一定的评价。上述做法取得了维护法制统一的良好效果,但亦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让法院履行通过审判维护法律秩序统一的职责,实现国家的审判机关的宪法定位,一方面法院应当恪守司法权的界限,另一方面法律应当明确赋予法院一定的选择乃至评判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宪法制约冲突法的几种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金泽刘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冲突法则是解决国际和区际法律冲突的部门法,后者理所当然受制于前者。表面看来,两者难于直接联系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存在区际法律冲突的国家,宪法制约冲突法的现象就更为突出了。由...  相似文献   

19.
八二宪法自颁布实施二十多年来,历经四次修改逐步完善。本文指出其修改原因有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国宪法修改的哲学依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是宪法修改的现实基础;建设法治国家是宪法修改的直接动因;党的政策调整是宪法修改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童教授前后两文的本意是提醒人们不要过度阐释物权的平等保护,并希望用释宪的方式消除平等保护违宪的嫌疑。不可以离开宪法理解民法的平等原则。民事主体资格之间的不同是宪法基本经济制度条款的直接反映,是最大的法律差别。指出平等保护原则与宪法基本经济制度条款有冲突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物权法的通过设置障碍。刑法上对不同主体的区别对待客观上是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