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尼科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擘,其富有创见的现实主义国家政体学说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人研究和把握西方政治理论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从理论前提看,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是建立在对现实人性深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研究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不能不联系他的人性论。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有一个比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 作为一位注重实际、强调实效、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近代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相似文献   

2.
杜童节 《法制与社会》2010,(36):288-288
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为了帮助意大利君主巩固政权,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假设,提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非道德政治观。非道德政治观的提出,使得他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应当从《君主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并对他的非道德政治观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郭华  李庚伦 《法制与社会》2011,(5):282-283,290
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是中西方两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虽然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但在思想上却有共鸣之处.本文将对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专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他们专制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指出要建设政治文明就必须清除专制思想的残余.  相似文献   

4.
庸俗实用主义严重背离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违反基本的法治、伦理与逻辑规则,会败坏实用主义在我国的声誉。庸俗实用主义之产生,与我国刑事司法情境中目的确定的“众神之争”、手段选择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司法人员的有限经验及其个人责任预期有着重大关系。化解庸俗实用主义的道路,在于尊重理性、尊重客观、尊重伦理与尊重逻辑,突破司法人员的狭隘经验,以及给实用主义之适用拓宽空间。  相似文献   

5.
所谓律师主义,也就是律师职业指导原则。在转型期的中国,律师是一个新崛起的实力团体,是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群体。律师是一个商人,在市场经济中,以法律服务换取报酬;律师行有余力,则还可能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传播法律,或是一个学者,发展法律;或者是一个政治理想家,参政议政。在未定型的中国,人治与法治错综交杂,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律师,实质地位是商人和法律技术工具,但显然,作为知识分子的律师,作为掌握法律武器的律师,作为富有自在的律师,不会满足这个卑微的地位,而会进一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即成为独立的法律人,大者治国、小者维权,也正是律师的这种不懈追求,促进了法治。窃以为,转型期的中国律师应该秉承三种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有政治活动以来,政治技术作为君王统治国家的工具不断的被运用着,政治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产生的。无独有偶,中国和西方世界都产生了这样的政治艺术。本文从政治艺术的角度出发,对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艺术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马基雅维里身处不同的国度,出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治国之术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老子》中的无为之策与《君主论》中的有为之策作一比较,研读两位政治家不同的治国方策。  相似文献   

8.
雅克·马里旦的自然法思想是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观点,而其以人格主义为核心的人权思想又是自然法的核心思想,有必要对其人权理论加以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里旦便积极参与人权活动,并一直持续参与其它有关人权的活动,他的人权思想比较成熟,本文试梳理马里旦的人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学术界很少使用“多边主义”一词。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各类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的迅速膨胀,“多边主义”一词才渐入中国学术界的文献中。一、多边主义基本概念的探讨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大师基欧汉(Keohane),他将多边主义解释为“三个或更多的国家团体之间政策协调的实践”[1],但他使用的只是纯粹词义上的多边主义概念,并没有抓住多边主义现象中的根本性质。在批判“形式”或“词义”的多边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多边主义研究的奠基人约翰·鲁杰(JohnG.Ruggie)提出“多边主义是一种在广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执行财产分配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执行财产分配制度应当放在整个法律制度的体系中评价。执行分配与破产制度分别实现着个别清偿与平等清偿的目标。就一般破产主义而言,优先主义公平与效率并重,更趋合理;就商人破产主义而言,混合主义更有其独立的价值。如果一般破产主义是一种立法趋向,优先主义代替平等主义或者团体优先主义也是一种立法趋向。眼下我国执行立法所确定的执行财产分配制度仍应为混合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讨论了纵向的地方财政支出分权与横向的公共支出结构导向对地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基于治理与善治、财政联邦主义与功能性联邦主义等理论视角,我们建构了地方治理绩效、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支出的发展性与再分配支出导向,进而利用1997—2009年的分省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省以下支出分权水平可以显著地促进地方治理绩效,且这种促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县级而非市级支出分权;由于公众需求、腐败寻租等因素,发展性支出比重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地方治理绩效,而再分配支出与之截然相反;因为"软预算约束"等问题,地方净转移支付收入在多数情况下也会显著恶化政府治理绩效;此外,政府治理绩效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并具有较强的时间序列稳定性特征。基于上述中国正反两面的经验,我们就如何改善政府财政职能与转移支付体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陆而启所著的《意见裁判主义》一书的研究谱系和其可行性来看,"意见裁判主义"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法实证主义为"意见裁判主义"的主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反过来"意见裁判主义"也可以看作是法实证主义理论的一种适用;而意见裁判主义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法律推理的特质.其次,司法作为意见交流的平台既与法功能论视现代司法为重要的公共交往渠道的观点吻合,又是利益多元社会中司法判断获得正当性的一种方式.但"意见裁判主义"理论在保障辩护人的权利,达成多方合意的效果以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还不明朗.  相似文献   

13.
尼采将自己的认识论定义为透视主义,透视主义将一切放到生命的体验中来考察,透视主义是一种对生命的直观,直观中艺术、科学、价值一体。透视主义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就是:没有真理,只有解释。这个论断隐含着尼采的实证主义立场,实证主义认为认识只是一种功能,真理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存在的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价值设定透视主义与对主体性的反思相连,尼采认为,主体的观念本身就是人为的虚构。  相似文献   

14.
联结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是在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新取向,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联结主义和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则汲取了后现代思想.三者在基本假设、方法论、研究目的、对象与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相互间也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是当今各国民事诉讼方式的基本分类,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多采职权主义.我国民事诉讼属何种方式,理论界鲜有探讨,更无定论.依笔者之见,我国民事诉讼属超职权主义诉讼方式,并由此产生了不少弊端.本文拟就此作些分析,并企望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超职权主义的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中世纪宪政思想家,他的诸多政治思想可在《君王论》一书中窥见一斑.品读这本书,多少对其人、其所在时代有所认识与了解.本文通过对《君王论》的评述,浅谈了马基牙雅利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荣春  徐晓霞 《河北法学》2011,29(7):105-112
刑法自然科学主义意味着一种特殊意义的刑法方法论,并将触动着刑法学本体论。由于主客观原因,刑法自然科学主义的推行将是艰难而曲折的,但自然科学的力量将赋予她一个光明的前景。刑法自然科学主义应从刑法立法到刑法司法乃至刑罚执行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刑法自然科学主义与刑法人本主义所构成的是表与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博 《犯罪研究》2013,(1):25-30,38
有组织犯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提供者,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发挥着相应的社会职能.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社会组织的绩效衡量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原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将有组织犯罪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有组织犯罪组织及成员个体的行为做出解释,将有助于更好控制和打击这一犯罪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的价值是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之一.从理论研究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程序本位主义理论,经济效益程序主义理论四种主流理论.在我国的现实实践中,目前绝对工具主义价值主张占主导.根据国际趋势和我国的现实需要,我国刑事诉讼应该进一步趋向相对工具主义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不动产登记制度创设以来,登记机构便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面对申请人的登记申请,登记机构究竟应审查到何种程度才能给予登记,而审查的程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就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形式审查主义,另一是实质审查主义.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