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晖  董颖 《中国司法》2011,(9):42-45
服刑人员既是一个特殊的非自由群体,也是一个成长与发展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而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有共同发展课题或心理困扰的人。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和氛围、相似的认知方式使他们往往面临相似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问题。而且,团体心理辅导较之个体咨询有着独特的优势:节省时间,辅导效率高;利用团体动力使得成员获得更多支持;使团体成员获得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论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清 《政法学刊》2005,22(1):38-40
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在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时可以采取健康人格塑造策略、自我调节机制、心理监测、咨询与矫治手段等方面的预防、警示、惩戒与惩治相结合、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服刑人员改造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会增加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和刑释后心理压力,影响其改造和再就业,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释放服刑人员心理压力,使其积极改造;又要认真分析服刑人员的犯罪动因和反社会行为,培养其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使其释放后能身心健康地融入社会,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陈文航 《法制与社会》2011,(18):195-196
社区矫正就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如能有效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好,防止这些人重新犯罪,就能达到维护法律尊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生活》2012,(5):59-59
名词解释 社区矫正,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即被判假释、监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的犯罪人)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从我国对社区矫正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矫正是集惩罚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刑罚执行活动.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犯有着特定的生命环境和心理行为特征,生命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未成年犯因犯罪身陷高墙电网之中,失去自由,过着单调、机械、强制性的生活,时刻受到纪律约束,当遇到家庭变故、疾病折磨、劳动压力、同改欺凌等问题时,因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不懂得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容易导致情绪失控,选择自杀、自伤、自残或行凶的负向意志活动。这既影响着其人格再社会化进程,也对监管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过程中,应该构建未成年犯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维护监管安全稳定和提高改造质量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2004年首次引入团体心理训练进行罪犯改造,把心理训练作为对未成年犯教育矫治的一种新的尝试,到2005年4月正武结束。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高级情感的培养,学会自我控制,从而减少他们的暴力攻击行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互评等方式对团训效果进行评估。团体心理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重返社会”是指帮助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而防止其重新犯罪的主张与实践。重返社会范式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与犯罪外因论有一定的关系,直接原因则是由于监狱内服刑人员互相濡染、监狱服刑成本高、强化犯罪人格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还认识到,重新犯罪的原因,除犯罪人内在的“恶”之外,还有其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防治重新犯罪,除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和心理矫治之外,还需要帮助解决服刑人员家庭、接受教育、就业等问题,促进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返社会范式的实践形式包括监狱行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与社区服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两种类型。重返社会范式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防止重新犯罪实践中,它的重要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个罪犯的成长及犯罪过程,折射了其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过程。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定的认知和行为特点,环境对反社会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说,反社会人格具有可改性。通过心理矫治和个别教育可以使反社会人格实现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也并非是要重塑人格而是促进罪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1.
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背景下,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结合本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特点和现行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与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机构合作,对在矫23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3名家长(监护人)开展连续五周(106学时)心理健康援助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其心理、生理特性,努力探索心理矫正新思路、新方法,避免格式化误区,真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06,(3):F0003-F0003
山东省聊城监狱是一个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型监狱。近 年来,该监在山东省司法厅和山东省监狱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 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和推进监狱“三化”建设为目标,立足本 职,从严治警,逐步构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长效机 制,用心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警察执法水平和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 有效途径。该监建立了新人监服刑人员分类鉴定制度,组建了服 刑人员技能培训中心;推行了服刑人员劳动报酬制度和工伤、医 疗保障制度;对服刑人员进行了心理矫治、法律援助、社会帮教; 设立了服刑人员刑释就业辅…  相似文献   

13.
李辉军 《法制与社会》2013,(25):193-194
随着监狱设施和看押条件不断成熟,有秩序、有计划地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可能。组织服刑人员参加体育运动在监管改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犯罪心理矫治、情绪管理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帮助服刑人员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增强其时间感,避免对生活产生厌倦。  相似文献   

14.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8,25(4):75-7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是系列杀人犯罪的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性变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不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情景性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和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实质性非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厘清不同性变态类型的心理满足情景、行为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攻击性等特征是确定案件性质、勾画犯罪人特征、划定重点侦查对象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罪犯心理矫治是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改造手段,目的是消除导致个人犯罪或者再次犯罪的人格缺陷,促使其心理健康、认知正常、行为符合社会评判标准,消除其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本案张某某,虽经多次强制教育,但均未触及其心理疾患,所以,改造效果不理想,最后经过心理矫治,终于使其恢复了正常。  相似文献   

16.
从服刑人员中分离出可以实施心理矫治的人,是监狱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前提。监狱心理矫治的对象应当是心理不健康之服刑人员,并对他们的心理矫治应当实施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7.
团体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团体"的形式,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团体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但是,由于团体心理训练应用于戒毒所心理矫治戒毒实践的时间还不长,系统化和理论化还不够。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依据团  相似文献   

18.
官兵是构建和谐军营最核心最根本的力量。健康人格在构建和谐军营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在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出谋划策,官兵也应加强自我提升,从而达到塑造健康人格、构建和谐军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鸿 《人民调解》2008,(9):35-36
社区服刑人员由于其社会经历、文化教养、价值观念的不同,不良心理的表现也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对全县10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的调查分析,认为其不良心理主要表现有自卑自弃心理、焦虑恐慌心理、抑郁悲观心理、冷漠消极心理、抵抗报复心理等五种形式。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不良心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树立平等、诚信、接纳的社区矫正理念,对他们的不良心理进行抑制和调控,提高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培育其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和良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消除反社会意识,使其顺利融人社会。  相似文献   

20.
对服刑人员的情感注入和我们如何面对批判性自我反省时凸显出的自身阴暗面这两个问题是监狱改造所面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对服刑人员的情感注入有利于感化服刑人员,批判性自我反省并接纳我们内心的阴暗面能激起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宽容、理解和温暖。改造服刑人员,不是要去除和压抑他们身上的阴暗面,而是要接纳,并注入情感、理解和宽恕,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并用这些情感和温暖去控制他们的行为,与内心的阴影抗争,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