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反补贴法中“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福永  杨陶 《时代法学》2005,3(4):107-111
在反补贴调查中,"因果关系"的审查和确定是决定反补贴措施是否公平合理的关键所在,各国对此做法不同、争论很大.在"因果关系"的确定上,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存在不明确之处,各国对其保留有相当程度的解释空间.美国反补贴法在因果关系上的用语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不同,同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争议因果关系是应存在于"进口"与"损害"之间,还是存在于"补贴"与"损害"之间;应同时决定还是别决定损害与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具体分析方法上,我国可借鉴美国的"整体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下展开的。所以中医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上的科学,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血肉渊源。中医的"生命"观与道家的"生死"哲学一脉相承;中医学理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息息相关;中医学理论源泉是来自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医的"整体"观与宋明理学思想可以说一衣带水;中医养生理论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权利限制的理论依据,在法理层面上有"内在限制"与"外在限制"两大理论之争;在规范层面上有"规范限制"与"原则限制"两大类别;在学科层面上有"内部限制"与"外部限制"两大来源。基于知识产权强烈的法定性和知识产权法显著的个人与社会"双重本位"特征,"内在限制"应是知识产权限制的理论依据;"规范限制"是知识产权限制的主要方式;"内部限制"是知识产权限制的主要来源,但与理论依据无涉。  相似文献   

4.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犯罪实体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客观"与"主观"两个概念上;犯罪论体系应当以价值或目的作为出发点,从而体现评价;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具有充分根据与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严格按照"三三制"的要求进行选举;与党外人士真诚合作、民主协商;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加强对政权的指导与监督;通过党团实现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共在"三三制"政权中如何保持其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中控科技智能高清网络视频监控新产品发布会在深圳市格兰云天大酒店隆重召开。大会以智能高清为主题,聚焦"人脸识别"与"门禁视频联动"技术在网络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向外界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百万智能高清网络视频监控系列产品与全新打造的门禁一卡通系列产品,与到场的嘉宾共  相似文献   

7.
肖丽霞 《法学杂志》2006,27(3):148-149
本文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两抢"案件出发,分析了"多次抢夺"案件大量存在的原因,并通过比较<刑法>对盗窃罪与抢夺罪的规定及现实生活中盗窃罪与抢夺罪在某些方面的不同,阐明了"多次抢夺"应构成犯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心理学史经过老一辈心理学家的精心浇灌,已经成为心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亮丽的花朵。在众多浇灌者的身影中有一位不能忽视,这就是心理学家杨鑫辉先生。中国心理学史的发展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为目标;研究者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与独立的研究立场;在研究中要注意"求真"与"求解"的良性互动;既要善于破"人蔽"也要善于破"己蔽";要将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相融合;研究者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有合作创新精神。杨鑫辉先生无疑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值得后继者学习。  相似文献   

9.
王强  叶姗 《法学杂志》2006,27(2):73-75
在对美国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赤字控制法>第252条所确定的"量入为出"原则和同样规定"量入为出"原则的中国<预算法>第3、27、28条进行比较后,笔者认为,我国财政应以"量入为出"为财政平衡目标,以"以支定收"为出发点,体现"收"与"支"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曹宇  梁景瑜 《中外法学》2011,(2):429-439
<正>2010年10月16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承办的"宪政、公共政策与法学研究新范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分"中国宪政的历史-思想资源"、"新中国的政制变迁"、"当代中国的政治过程"、"公共政策与司法改革"四个主题,选取  相似文献   

11.
《专利法》第33条规定了"修改不得超范围"原则。但如何理解和适用该原则,专利审查部门与实务界在此原则上存在分歧与争论。例如,关于《专利法》第33条的立法目的之争;关于如何理解"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之争;关于修改原则与修改方式、修改时机之争;关于修改与"禁止反悔"原则的关系之争等。从专利法的原理体系出发,针对上述法律论争做出简要介绍与评论,以期业内全面探讨"修改不得超范围"原则。  相似文献   

12.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实行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实行行为中,构成"不正当手段"要求该行为在主观上违背权利人的意愿,客观上具有不正当性;披露的公开化程度不影响该罪的成立;在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其"获取"和"使用"行为与直接侵犯商业秘密情况下的"获取"和"使用"行为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在现实与理想的困顿中追求教育管理"去行政化":对内官僚袪除,强化专家治校,取得很大成就;对外政治抗拒,倡教育独立,但成效了了。蔡元培"去行政化"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去行政化"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构建专业型学校管理文化,实行校长管理专业化;建立服务与监督的府校关系,而不能以反官僚的名义片面追求教育自由与教育独立。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审判活动与调解活动的结合,即"调判结合"。其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被强化。但在审判实践中,"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还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程序不分,即调解程序融合于审判程序,调解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角色不分,调解法官和裁判法官合二为一,混同了"调解者"和"裁判者"的角色;审判权和处分权主次不分,淡化了当事人的自愿原则。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建议:调解员与裁判员相分立;调解程序与裁判程序相分立;完善调解制度相关立法,保障调解活动与审判活动有机统一。在完善民事案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中,应摆正以下关系:当事人申请启动调解程序,并不排斥法官的引导义务;法官主持调解,并不排斥第三人参与;依法裁判,不排斥当事人调解意见的纳入。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的公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公诉制度雏形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曲折的发展完善过程。我国公诉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执法思想上,从"重打击、轻保护"向"打击和保护并重"的转变;在职权配置上,从偏重"职权主义模式"向"混合型模式"的转变;在执法过程中,从"重实体、轻程序"向"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转变;在与其他政法机关的关系上,从"重配合、轻制约"到强化诉讼监督职能的转变。我国的公诉制度体现世界诉讼文明和司法工作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完善我国公诉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公诉职能,强化公诉权的独立性,强化公诉裁量权,强化对公诉权的监督制约和加强专业化公诉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默  黄兴 《北方法学》2012,6(3):159-160
<正>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举办的2012年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制度完善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于4月14日至15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制度革新与法律保护"、"互联网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四个核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12月22日,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召开。会议由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协办。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机构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人权保障与八二宪法实施30周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宪法民主制度"、"人权理论与人权保障"、"宪政理论"以及"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专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认识政治文明涵义的几点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应当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注意几项原则.包括:把握"文明"理解的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涵义的狭义与广义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概念与唯物史观原理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分类认识方面绝对与相对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内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学院党员培养教育项目"党员示范岗"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创新的四个"相结合":即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提供党员培养教育的组织保证;传统形式与现代载体相结合,拓展党员培养教育阵地;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创新党员培养教育机制;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增强党员培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燕飞 《河北法学》2005,23(12):25-27
"犯罪分子"这一用语在97刑法条文中使用共计达51处,并且大致是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存在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贯彻的无罪推定理念相冲突,与犯罪人是人的这一现代刑罚观念不和谐,与刑法内部的相关规定不协调等方面的缺陷;根据其使用不同情况,可分别修改为"行为人"、"人"、"罪犯"和"犯罪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