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草甘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强极性除草剂草甘膦的高效液相检验方法;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液相色谱法分离,经柱后衍生化以荧光检测器定性检测样品中草甘膦;结果经该方法检测草甘膦的最低检测限为5ng/ml(S/N≥3);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为此类案件的检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草甘膦的分析方法,通过一步衍生化反应使极性很大的草甘膦转化为极性较低的衍生物,用气相色谱方法即可进行草甘膦的定性定量分析。应用此方法,对水中添加草甘磷的回收率达60%以上,采用GC/NPD分析手段,最小检测量为0.1ng。利用本文介绍的方法,成功地用于一例刑事案件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草甘膦的理化性质做了介绍。通过预实验和茚三酮试验,总结出了草甘膦准确、灵敏的检验方法,最小检测量4μg。本文介绍的检验方法已被用于8例破坏生产案件和2例服毒自杀事件。  相似文献   

4.
血液和尿液中草甘膦的净化富集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血液、尿液中草甘膦的净化富集及定性定量方法。方法取适量血、尿样品,用80%甲醇水溶液稀释,经Agilent Accu Bond NH2(弱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富集,用3m L 5%氨水溶液洗脱后进行ESI/LC/MRM对草甘膦的定性及阴离子色谱法(IC)的定量检验分析。结果血液、尿液中草甘膦的IC法检验回收率均大于90%,方法的线性范围均在1-100μg/m L,血检测限为0.1μg/m L,尿液为0.08μg/m L。血液、尿液中草甘膦的LC/MRM的方法检测限均在5ng/m L左右。结论建立的血、尿中草甘膦的前处理方法和LC/MRM定性分析及IC定量分析方法,可满足司法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生活》2020,(1):60-60
《欧洲时报》报道,2019年12月,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安全管理局宣布,因无法排除除草剂是否具有毒性,将把36种含草甘膦除草剂下架,2020年后不得使用。该机构表示,这36种产品占2018年所有草甘膦产品使用量的3/4。  相似文献   

6.
离子色谱法检验草甘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甘膦(Glyphosate,分子式C3H8NO5P,分子量169.07,结构式见图1),化学名为N一(膦羧基甲基)一甘氨酸,又名甘氨膦,镇草宁,时拔克,农达等,属于氨基酸衍生物,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工业品均加工为铵盐、钾盐等水溶性颗粒。草甘膦原药为非挥发性白色固体,熔点200℃(不降解),25℃时,pH为5.7~9时贮存32天稳定,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7.
张东 《法医学杂志》2011,27(3):234-235
1案例 1.1简要案情 王某,男,2岁10个月,某年5月15日15:00许,因家人怀疑其喝了曾装过除草剂草甘膦的喷雾器内的清洗水,被送某镇卫生院,医院给予自动洗胃机洗胃。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北京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尸体分解过程中,昆虫种类的演替特点及其对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嗜尸性昆虫侵食尸体的过程可分为侵入期、分解期和残余期:侵入期以双翅目蝇类为主,时间推断以幼蛆的发育程度为依据;分解期出现大量鞘翅目种类,时间推断以甲虫的各类组成、数量以及演替特征为主要依据;残余期昆虫数量极少。季节及温度、环境条件、尸体是否受伤或裸露,是影响昆虫侵食尸体时序的三个重要因素。正常的春季,侵入期为8至25天,分解期为约42天。  相似文献   

9.
<正> 眠尔通是一种无紫外吸收的安眠镇静药,哺乳动物口服后,由于体内 pH 变化和多种酶催化作用部分代谢为羟基眠尔通和羧基眠尔通,用 GC-MS 法可检出另二种分解代谢物,即去酰胺眠尔通和去二酰胺眠尔通。笔者通过一例眠尔通中毒死亡案,使用本方法提取净化,各脏器均检出眠尔通及其分解代谢物,并对眠尔通中毒脏器组织中的分解代谢物的提取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三明市"依法治市"督导考核标准及其结构模型检视(一)三明市"依法治市"督导考核标准及其结构模型检视。三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福建省依法治省办制发的《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责任分解》,于2012年11月13日制定了《三明市依法治市"三五"规划督导考核标准》(明治市办〔2012〕25号)。从考核标准(表一)看,三明"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呋喃丹及其代谢物呋喃酚在不同条件保存血液中的稳定性,为呋喃丹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经口灌胃4LD50(13.5mg/kg)呋喃丹致死后,取血液分为五等份,分别为添加1%氟化钠(1%NaF)、添加2.5mg/m L枸橼酸钠(NC)、20℃、4℃和-20℃保存实验组。于保存当时(0d)、5d、7d、15d、40d、83d和150d取上述样品,多反应离子检测(MRM),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法检测其中呋喃丹及呋喃酚含量。结果血液中呋喃丹的含量随保存时间均呈下降趋势,7d显著下降(P0.05),之后下降缓慢。不同条件保存血液中呋喃酚的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枸橼酸钠和氟化钠可加快血液中呋喃丹的分解。结论呋喃丹及其代谢物呋喃酚在保存检材中均可发生分解,20℃保存分解较快,4℃和-20℃保存分解速度较慢,不适宜用枸橼酸钠或氟化钠作抗凝剂或防腐剂。在呋喃丹的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生物检材应注意冷藏、冷冻保存,并尽快送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地西泮及其Ⅰ、Ⅱ相代谢物分别在人空白尿液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方法人空白尿液中分别添加地西泮或其5种代谢物后,储存于不同条件(4℃、-20℃、20℃、1%NaF 20℃),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各目标物在不同保存时间点的含量。通过SPSS软件分析时间和储存条件与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储存条件下尿液中地西泮、去甲西泮和奥沙西泮的含量比较稳定,而替马西泮、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以及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随着时间逐渐降低;此外,不同条件添加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组均于储存后第三天检出奥沙西泮,而其他添加组均未发现除添加物之外的其他目标物。结论 地西泮、去甲西泮和奥沙西泮比较稳定,而替马西泮、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较容易分解;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产物是奥沙西泮。  相似文献   

13.
甲胺磷在家兔血保存标本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甲胺磷中毒死的检血在保存中的甲胺磷分解动力学。甲胺磷中毒死的家兔血分别在室温(12~25℃)及冰箱(4℃)保存,并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不同时间的浓度。在室温及冰箱中,甲胺磷在家兔血保存标本中的分解初始很快,随时间延长,分解趋于缓。队分解曲线类似动力学静注二室模型。甲胺磷在室温保存组中的分解较冰箱中快。该研究为正确判断甲胺磷中毒的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改革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关键要靠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作者通过对行政执法权的基础及其发展趋势、行政执法权与现行行政体制和司法权的关系的探讨 ,提出了改革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主要原则 ,即权力主体相对集中原则、权力分解原则、监督有力原则和执法人员职业化原则。作者还针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就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的近期目标及实现途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尸体腐败分解过程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禄仕 《法医学杂志》2005,21(4):246-248
目的实地了解尸体分解过程,为法医推测死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一尸体置室外自然环境中自然腐败分解,详细记录每一时段肉眼观察的尸体现象。结果得到了尸体腐败分解过程各时段的变化资料。结论为推测晚期尸体案件的死亡时间提供较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法治理念来论证法律监督权的结构、特徵及其合理性,并将数学中的“华达哥拉斯定理”或分解因式原理移植到分权理论中来。通过中美两国法律监督权制度的比较,结合美国立法经验和中国实际,提出完善中国法律监督制度的方略,建议制定统一的《法律监督法》。  相似文献   

17.
苯巴比妥在家兔血保存标本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家兔尸体血液室温保存组(10~15℃)和冰箱保存组(4℃)中苯巴比妥的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苯巴比妥在血液保存标本中分解是非常缓慢的,室温保存组和冰箱保存组的分解速度相近。此结果为疑为苯巴比妥中毒案件中正确评价毒物学分析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在一起死亡案中检验出安定的分解产物,并确定了分解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企业所得税会计"模块的设计,一是设计的原由,即可行性与需求性方面的探索。二是结构化模块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把复杂系统的设计转变为多个简单模块的设计,即分解设计模块化。在这一方面笔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各子模块的实现过程及其主要功能。三是本模块实现之后所能带来的三大便利之处。  相似文献   

20.
运用区域间加权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泰尔零阶指数及其分解、基于回归的Shapleyvalue分解法对区域教育差距进行分析,是对教育差距问题研究的有益补充。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教育差距在波动中缩小,呈现“M”型;我国区域教育差距主要是纯城乡间差距,纯城乡间大于纯地区间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投入差距是影响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程度逐渐扩大;基础条件的差异对教育差距的影响逐渐减小;教育政策的完善有助于减少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因素造成的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