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公众的总体公平感在逐渐降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降至最低,在9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致呈U型。采用序次Logistic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公众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宏观层面,现代化进程借由物质财富、批判精神和对市场化的认可程度三条路径对代际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诸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关乎政治反思和经济改革的重大政策对代际公平感影响显著。公共生命历程与代际公平感的显著关联表明,自然生命规律无法抵消人口更迭的影响,未来社会的总体公平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公众的总体公平感在逐渐降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降至最低,在9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致呈U型。采用序次Logistic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公众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宏观层面,现代化进程借由物质财富、批判精神和对市场化的认可程度三条路径对代际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诸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关乎政治反思和经济改革的重大政策对代际公平感影响显著。公共生命历程与代际公平感的显著关联表明,自然生命规律无法抵消人口更迭的影响,未来社会的总体公平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导致的代际公平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严格意义上的实现之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人应担负的代际公平责任和一些目前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导致的代际公平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严格意义上的实现之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人应担负的代际公平责任和一些目前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集合概念的人类与类概念的人类是两个性质不同且极易混淆的概念。人类环境危机语境中的人类是集合概念的人类,这个人类的环境也是整体的地球环境。代际公平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集合概念的人类以及这种人类的地球环境。集合概念的人类是一个整体,无法承受"代"的分割,地球环境也不是可供继承的财产。代际论者构筑的多个人类并存并以地球环境为继承对象的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客观事实,是荒诞的理论虚构。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公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公平的缺失会导致福利的损失。这就要求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改革必须以公平为核心,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代际公平理论法律化之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际公平理论的法律化要经过由道德化而法律化的进路。作为一项道德权利 ,代际公平理念的权利主张具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作为一项法定权利 ,代际公平理念的法律化既遭遇了困惑也存在着机遇 ,总起来看 ,现代法律制度诸方面的新发展已经为代际公平理念的法律化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魏伊丝代际公平说的全面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先 《现代法学》2011,33(2):152-160
为保护地球环境资源而创设的代际公平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即把集合概念的人类视为类概念的人类和把地球环境资源财产化。假如没有后代人,人们也同样应该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义务。魏伊丝舍今世而求助于后代人及其权利,其原因在于权利时代所型塑出来的权利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虽然代际公平理论能够给我们提供观察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时间视角,但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的法律理念,无法担负起指导现代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本质要求之一是立法者在遵循法的基本精神及立法原则的基础上,使法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化的要求,在良性轨道下不断演进,以实现维护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目标。因此,对现行法律的不合理之处,应勇于批判指正,使现实法能够及时完善。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对侵权行为法中历来存在诸多争议的公平责任归责原则展开相关论述。对公平责任原则所持基本立场是从根本上否定其存在基础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学清  杨旭 《河北法学》2005,23(5):14-19
规范补贴和反补贴问题的反补贴法被视为了公平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大体现。通过对补贴、反补贴与竞争的法律分析,剖析反补贴法与竞争法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反补贴法在维护公平竞争中存在的法律价值,提出作为反补贴法理论基础的公平贸易政策之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法上的代内公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环境法中 ,代内公平是代际公平的基础 ,而要实现代内公平 ,应当从国家间、地区间、阶层间的关系中 ,消除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制度缺陷 ,并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从“代际公平”理论反思民事主体制度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代际公平”理论与新的法律主体的创设 “代际公平”(justice between generations,intergeneration equity)理论关注的是当代人(present generation)与后代人(future generation)之间的公平问题。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被认为是探讨代际公平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罗尔斯研究了当代人对后代人的道德义务。随着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代际公平理论很快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看来,地球是所有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地区或任何一代人都不可为了局部的小团体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人类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也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当代人不能为了满足其所有需要而透支后代的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发生了变化,促使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变迁,有些功能出现了弱化,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代际关系,传统社会中亲密的、公平的代际关系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公平原则是法律正义价值的根本体现和一般法律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法律的公平原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平等原则(形式公平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环境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原则,主要依靠法律机制,发挥法治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在我国现阶段,法治的应当突显环节是社会公平原则和环境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一种作为公平的代际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罗尔斯对代际正义证明的三种进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事实的确认和“同一时间入口”假设的区分,在正义环境要求获得满足的条件下,以最大最小原则可以证明代际正义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  相似文献   

16.
公平计量指标体系一般提出公平传递机制的两个主要的研究方法,即社会学家们经常使用的社会阶层分析法和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的代际之间的弹性系数法,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传递机制的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微观上看,教育公平体现为受教育权的三个子权利的公平;从宏观上看,教育公平则体现为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竞争中的公平。就我国教育法制现状而言,需要建立教育公平立法的多元导向机制。在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以机会公平为价值追求,立法应坚持严格平等原则;在基础后学历教育中,教育公平以程序公平为价值追求,立法原则以必要差别原则为指导;在非学历教育中,教育公平以结果公平为价值追求,立法应坚持弱势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本文指出作为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公民"基本福利权利"的表现形式,社会保障必然充当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基本社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追求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建立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代际生育平等权是指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公民生育权的限制,导致不同代的公民生育权的不平等,因而其享有要求国家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与救济制度的权利.发生学视角下,代际生育平等权与社会权一样,皆以外在的“剥夺”为发生前提;保障方式上,两者皆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特点,强调国家作为义务和贯彻“物质优先原则”;在权利主体方面,两者也具有相似性,即理论预设上两者的权利主体皆是全体公民,而现实权利主体却是部分公民.代际生育平等权具有社会权属性,是社会权子类型之一,这种界定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可以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律也需要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绿化".在目前民法典制定的讨论热潮中,很多学者试图对未来的民法典进行绿化,而对民法典进行绿化的关键在于民事主体①制度.本文从民事主体制度的传统设定开始着手,对于民法和环境法的价值目标和理念进行了剖析,然后从功能和民事主体的本质方面分析了在民事主体制度中反映代际公平内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