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兴华案中,由精神病专家引发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病鉴定的社会呼声强烈而宏大。但是,司法机关最终拒绝了鉴定申请。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实然状况和应然走向,与法治进步息息相关。邱案中,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病鉴定有着充分的公众基础和法律依据,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2.
邱兴华案中,由精神病专家引发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病鉴定的社会呼声强烈而宏大。但是,司法机关最终拒绝了鉴定申请。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实然状况和应然走向,与法治进步息息相关。邱案中,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病鉴定有着充分的公众基础和法律依据,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邱兴华杀人案的司法鉴定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大明 《犯罪研究》2008,(5):51-56,61
关于邱兴华杀人案(下称邱案)的各种学术讨论和争论似乎已经不少,但查阅文献发现,有关邱案的文章,分别是从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学、刑事心理学、精神医学角度,法制新闻学以及从人权保护,法治进步等角度对该案进行解读。然而既然这是一个涉及司法鉴定的个案(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鉴定活动),那么从司法鉴定学的角度对与该案有关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或许能有些许不同的作用。这几个问题包括:精神病概念的辨析,是否患病与是否需要接受刑事处罚之间是什么关系,何时需要启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应如何配置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樊崇义 《中国司法》2010,(4):110-110
这些年来,社会公众对刘涌案、佘祥林案、邱兴华案等案件的刑事判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再加上刑事案件涉法上访率的居高不下,表明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的判决在整体上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困扰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务界的一道难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冯军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在其出版的《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在政治社会学语境中的分析》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邱兴华案中,由精神病专家所引发的学者诉求迷人而宏大。不过,学者们表达的法治理想与邱案无关。刑法的知识体系将证明这些诉求在导向是错误的,因为,在刑法上邱可以被法官不经鉴定直接认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者,精神病鉴定的宽严与法治进步并没有关系,不能在没有仔细研读法条时就作感性判断。法治的寄托不能远离作为法治基础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蒋小燕 《时代法学》2008,6(3):68-73
北京市首例网上裸聊案因无定罪依据被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争论焦点。这起检察机关起诉后又撤诉的案子,从立法层面审视,是对刑法典中“罪刑法定原则”的遵循;从司法层面分析,作为具体裁判者的刑事法官,维护了司法的独立、公平价值,推动了法治的进步;从公众的视野观照,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培育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增进了时法律的认同感和依归感。  相似文献   

7.
程序法发展至今日,已不仅仅是实体法运行的保障,而正日益显现出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人权保护、司法公正、程序正义等。作为诉讼程序、尤其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司法精神病鉴定理应在司法过程中得到重视,然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比最近震惊全国的邱兴华案与25年前的美国欣克利案,进而比较中美两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试图得出对我国人权保护、尤其是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护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1,(16):22-25
(上接本刊2011年5月新闻月刊)案例篇案例是流动的法治。十年间,那些为社会广为关注、引起立法和司法变革、影响公众法治观念的典型个案,传播出绵绵的法治意蕴,深刻改变着传统社会的心理状态。1."齐玉苓案":宪法司法化的美丽"昙花"山东枣庄姑娘齐玉苓,当初或许不会想到,她"为受教育权而斗争"的努力,竟然成就了"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相似文献   

9.
2006年发生的邱兴华杀人案震惊全国,在全国弥漫着一片喊杀声之际,2006年底,有几位法学和精神病专家呼吁对邱兴华进行精神鉴定,网易新闻频道报道了关于专家呼吁对邱兴华精神鉴定的新闻后,全国各地网友对这些新闻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网友评论的分析,推测目前的中国网民的法治意识现状,并进而对我国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一些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法治在台湾地区已成为社会调控的基础性机制。历经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司法体系日渐完善,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和在现实法律践行中种种问题的困扰,其又呈现司法改革方面的不足,体现在民主制度的法治化上,可谓"五味杂陈"。透过"扁家弊案",管窥台湾地区法治的多重视界,使我们对台湾地区的法治又有了更多认识,就是:其法治建构是一个不断总结、反思与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陕西高院于去岁12月28日终审裁定维持邱兴华的死刑判决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执行枪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邱兴华案”,在程序上已经降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2.
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在美国司法审查建立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案件使得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成为现实。但是,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只是美国司法审查建立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获得特别重视的事件,在此案之前,美国社会已经孕育了司法审查产生及存在的政治,社会,法律的各种因素。本文旨在论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的背景,以期找到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邱兴华杀人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重要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现状的考察,在比较国外司法鉴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构建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震惊全国的邱兴华一案引起了很多人对有关法律制度的深深思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和日益凸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在警示着人们: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经迫在眉睫;而如何建立这一制度就成了学术界和实务界所最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2006年邱兴华杀人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重要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现状的考察,在比较国外司法鉴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构建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对司法公正与终局裁判的认识对当今社会而言,司法的最大社会功能莫过于止纷定争、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据此,司法的权威性决定了司法的社会功能所能够覆盖和延及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为建立法治社会或法治国家所不可忽略的层面。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之所以在当今的中国能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以来,人治社会以及专制主义体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历史的伤痕和痛苦之中点燃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火炬,从而使得司法的公正与效率成为这个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功能性议题。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所致,…  相似文献   

17.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司法政策,导致审判实践过分依赖对法外各种后果的考量,法律规范在司法裁决中的地位日渐式微。由于社会效果论自身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导致它向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后果主义裁判的转化并不成功。通过对张学英诉蒋伦芳案的分析可以看到,后果主义裁判在大多数时候虽然采用了"依法裁判"的外在形式,但却掩饰不住对案件起根本决定作用的法外因素,这不仅动摇了司法裁判的合法性而且也危及形式法治。相比之下,法条主义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一种法律在场的司法裁判理论。无论如何,案件必须在法律的名义下被裁决,这是法治最低限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法治的基石,在此篇学术报告中,作者考察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历史与理论,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作者运用了布什诉戈尔案作为司法审查的最新案例,揭示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及法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社会逐渐进入矛盾突发期,导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直线上升,案多人少的情况日益凸显。与群众对司法的依赖度提高不相匹配的是,社会上对司法不信任、不认同的氛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法院系统多年来致力于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努力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化,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社会民众喉舌的社会舆论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从2006年“许霆盗窃案”,到208年的“梁丽案拾金案”;从2009年“李荞明躲猫猫”到当年“杭州70码”;从2010年“药家鑫激情杀人”再到2011年“李昌奎死刑争议”案.不少司法案件由于社会舆论的传播而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以李昌奎案件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社会舆论作用于司法审判这一社会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两个重要参考因素.两者在最终的价值判断上高度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平衡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司法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