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1,(10):47-57
问责制重在“问”,要科学地“问”、规范地“问”,明确“问”的对象,提高“问”的透明度,拓宽“问”的渠道,增加“问”的力度,扩大“问”的范围。只有这样“问”,才能达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覃正爱 《唯实》2006,(1):21-2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的“公”,除公共目标之“公”外,必须包括程序性之“公”,而“执政为民”的“民”,在现时代更多地应该是“公民”。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1):37-38
少数党员干部得了“软骨病”,面对诱惑“气短”,见到金钱“手软”,对待名利“眼红”,遇到困难“腿软”,碰到上级“膝盖软”,对待群众“翻白眼”。生理上的“软骨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害生命健康;而精神上的“软骨病”,则会让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不断腐化堕落,损害党的形象。要医治“软骨病”,需用“三剂良方”,方可割除毒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前线》2008,(7):56-56
纵览历史,“请托”现象由来已久。成语“苞苴竿牍”就告诉我们,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请托”先例。所谓“苞苴”,即蒲包,指赠送的礼物;所谓“竿牍”,即竹简,指“请托”信。“苞苴竿牍”,也就是携带着礼物和书信去“走门子”。“走门子”,就是请托官员徇私办事。  相似文献   

5.
“官本位”     
“级别”意味着“单位”的“大小”。级别高,单位就“大”,当然“面子”也大;级别低,单位就“小”,当然“面子”也小。不过,这里的“大小”。并不一定指人数的多少或经费的多少。也无关乎占地面积、办公设备和房屋车辆等等的多少,而主要是指“行政级别”,所以叫“官本位”。在中国.一应大小单位,差不多都有自己相应的行政级别,如科级局、县级市、地师级企业等。甚至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据说也评定了“处级和尚”、“科级尼姑”云。  相似文献   

6.
声音     
《廉政瞭望》2010,(20):4-4
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上海看“人头”,到苏州看“桥头”,到天津看“码头”,到桂林看“山头”,到南京看“石头”,到海南看“浪头”。到成都看“丫头”。  相似文献   

7.
王涛 《党课》2012,(8):77-78
时下,有些“一把手”,在工作中存在“事无巨细一手揽,大小问题一把抓”的现象。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凡事也都要抬出“一把手”.以示“重视”,好像一切离开了“一把手”就束手无策、难以办成。于是,什么事都需要“一把手”来抓。不管什么组织都要挂上“一把手”的大名,请“一把手”亲自任“组长”“主任”,不管什么工作都要“一把手”出面。  相似文献   

8.
《奋斗》2008,(2):58-61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话道出了天下才子的心声.“才”与“财”孰轻孰重?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才”与“财”,如何待之?以“财”养“才”,以“财”滋“才”,以“才”为根,以“才”为本。以“财”助“才”!  相似文献   

9.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无极”“太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哲学史的学术梳理可以“说”出汉民族的致思历程,而以文字为认识论,对汉语“极”字作哲学分析,则可以“道”出汉民族本源的生态存在。由此出发对汉语生态哲学进行思考:一方面,对汉语文字进行生态哲学维度的挖掘,汉语文字作为一个生态的系统,可以“道”出汉民族天人合一、心物同源的存在,词汇的边界拓展道出汉民族思维的“活络”;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角度对中国哲学具有生态意蕴的命题、概念进行开掘,汉语“道”生态,需要哲学学者去“道”哲学,对汉语生态维度的“天地不言”予以哲学的“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于“静默”的“书写”中突破西方语言哲学“词”与“物”的逻辑,代之以“文”与“道”的学术自觉,探索从让哲学“说”汉语,到让汉语“道”哲学的当代“讲”法。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和“大多数”是我们在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无关紧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平均”是有歧义的,必须将“平均数”与“大多数”区分清楚,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务实、求实,正确把握好“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防止和纠正那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倾向,扎扎实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孔子之“智”,是对外在“礼乐”的熏习和内在“仁”的体认,一方面注重外在之“学”和人际交往对“智”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经由“仁”的内在安顿,“智”方才有效。孔子“智”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  相似文献   

15.
宋志坚 《唯实》2010,(4):94-95
有海外华人回到国内,在某市发现“新生事物”一“维稳办”与“维稳中心”,便在他的博客写下了自己的困惑:其一,何谓“维稳办”?此惑已经有人替他解了,“维稳办”就是“维护稳定”的办公室;其二,既然有了“维稳办”,何以还要“维稳中心”,此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此惑似乎依然未解。前些年,不少政府职能部门都有与其职能相关的“中心”,类似“二政府”,靠着政府职能部门的牌子去“创收”。“维稳办”既是政府的临时机构,“维稳中心”很可能就是他们“创收”的“中心”。这也只是“可能”,如今搞了“阳光工资”,按理是不能再用任何名目去“创收”的。  相似文献   

16.
《党员干部之友》2010,(6):45-45
我们一向自称“中华民族”,但为什么要叫“华”呢? 它源于古代的“华族”,即“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要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而无“花”,“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说文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华”,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祖先还没创造“花”字前,“华”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果。此外,“华”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的光华。因此,“华”字最早是对一切光彩夺目东西的总称。  相似文献   

17.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片” 宝坻历史悠久,早在封建社会就是“滨海重镇”。金朝定都北京,宝坻撤镇建县,被“列为上县”,县城集市“商贾云集,货置丛繁”“鬻者兼赢,求者不匮”。清代“凡进境者披星戴月,络绎毕至”“自辰至末,肩摩毂击,喧天道途”。自金至今,有“畿内赤县”或“畿辅望县”之称,享有“畿东大邑”“甲于他邑”“京东第一集”之美誉。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0,(7):37-3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语文课的名称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专家们商议,提出“语文”这个词。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打这以后,“国文”、“国语”,就正式改为“语文”了。  相似文献   

19.
《新湘评论》2010,(7):37-3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语文课的名称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专家们商议,提出“语文”这个词。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打这以后,“国文”、“国语”,就正式改为“语文”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3,(10):45-45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佳节。民间也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或“女儿节”。关于“重阳”的来历,一般认为《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