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中的诚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礼白 《理论学刊》2003,(5):134-137
诚信思想在《易经》中表述为“孚”。《易经》有 4 0多处提到“孚” ,还有专门谈孚的《中孚卦》 ,“信及豚鱼”是《易经》对孚信的经典性解释。既然《易经》中贯穿着孚信的思想主线 ,孚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治理国家、推行政务的指导原则。孚信的治世功能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是人君之德 ;上有孚信方可化民成俗 ;孚信可以使人逢凶化吉 ;孚信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契约诚信与诉讼诚信。  相似文献   

2.
《礼记》中的"诚信"思想及其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不仅高度赞扬了“大同社会”下人们讲诚信的美德,而且充分肯定了“小康”社会中讲诚信的必要性。《礼记》也对信与礼、孝、义等道德诸范畴的关系作了界定,还对诚信道德中的“诚”作了伦理意义上的阐述。但是《札记》中的诚信思想具有宗教色彩和等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6):109-110
信行天下 自古“德才兼备”才被人尊崇,为什么“德”放在“才”的前面,而不是“才德兼备”,可见“德”更被重视。“德”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其中诚信更是不少企业录用人员的首要标准,甚至有些企业招聘时明确表示“有才无德莫进来”,看来,品质比才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邓烈武 《学习月刊》2009,(16):100-102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是要诚实、诚恳、有信、守信、本分、实在、讲规矩、守道义、不惹是生非、不违法乱纪。从诚信的本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诸如诚恳待人、言而有信、忠诚老实、诚实守信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含有一份美好.给人以向上的精神。相反,如果做人浸透着油滑、虚假、奸诈,社会上充斥着投机取巧、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为官从政者把宗旨责任、党纪国法丢在九霄云外.大搞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管淑珍 《党课》2013,(10):110-111
《说文解字》上讲,“达”的意思是“行不相遇也”。行,《尔雅》上讲:“行,道也。”在甲骨文中,行字写作十字路口的样子,而“行不相遇”是畅通无阻之意。  相似文献   

6.
王如松 《前线》2013,(2):41-43
十八大报告的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民、生、和、信。一是“民”,民生、民主、民心的“民”;二是“生”,生态、生产、生活的“生”;三是“和”,和政、和谐、和平的“和”;四是“信”,信心、信念、信实的“信”,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09,(4):46-47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专栏文章说:“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新闻周刊》的封面讲:“我们现在都是社会主义者了。”——“他们”现在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诚信为官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一条重要内容:明礼诚信。诚信,作为我国公民的一条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概莫能外。作为领导干部同样必须做好,而且必须做得更好。因为,在领导干部那里,诚信不仅与个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且与手中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官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诚与信是统一的。信以诚为基础,诚自然能信,离开诚则无所谓信。“诚,王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古人历来推崇诚信,把它视为当时伦理道德的本源性的一种规范。在普通人…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正元 《唯实》2002,(10):74-76
“诚信”是个古老而又时兴的话题。古老源于历史的悠久 ,时兴在于当今的缺失。以“诚信”为突破口 ,加强诚信教育 ,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危机” ,深刻理解“诚信”的含义、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是诚信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律人 ,是实现诚信现代价值的保证。一、诚信的诠释与历史作用在现代汉语中 ,“诚信”的概念从规范层面应取其“诚实守信”的基本意义。从字面理解 ,“诚”与“信”存在一定差别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0.
诚信者,天下之结马赫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札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札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札教,到维...  相似文献   

11.
何淑玲 《共产党人》2004,(21):18-18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基本美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对自己,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以诚讲德;对他人,要开诚布公,无所隐瞒。“信”,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讲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坚持诚信,才能使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以诚待人,取信于民,是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党员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一个执政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3,(8):53-53
唐双宁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一是言之有己,即有“自己”。领导干部应自己动手写文章,写己所思。二是言之有信,即让人相信。领导讲话写文章,不是随便说说写写,是指导工作的,是影响大众的,这就要求讲话要让人相信。三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四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就是吹糠之见“米”。  相似文献   

13.
心远 《廉政瞭望》2004,(1):51-51
“和而不同”是一个很古老的说法.朴素而深邃:许多典籍奔喜欢论及它。比如:《左传》中晏子就认为“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他比喻说:“和”就像烹调鱼肉,不仅要用火采煮,还要配之以醋、酱、盐及梅汁等,才能成其菜肴。反之.若是用水给水调味,淡而无味的清水了。这便是“同”吧。又如:《国语》里所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则  相似文献   

14.
申杰平 《柳州党史》2002,(4):34-35,42
近年来,关于诚信的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呼唤诚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诚信的渴求。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要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诚信:  相似文献   

15.
赵爽 《新长征》2006,(9):64-64
俗话说:“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如果说,“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人品的评价坐标,那么,“八荣八耻”就是为官者官德的最低底线。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18):46-46
中央文明委日前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对提供公共服务职业人群的严重失信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这些职业人群包括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等。《意见》强调,把诚信纳人公务员招录考试内容,增强公务员法律和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两个重要德目:诚,即真诚不伪、真实不妄、精诚不懈;信,即诚实无欺、严守信用、兑现诺言。并且,诚与信还可互训:“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古老的诚信文化像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于当代人有借鉴警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景凤启 《学习月刊》2012,(13):54-55
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要素.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诚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做一个重操守、讲信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需要把握好“诚”与“信”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相互关系。使二者结合起来、有机统一起来,成为应有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子张》里载:“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中“学而优则仕”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对孔子学习思想的歪曲。当年孔子说这话时,是把“优”当作“优裕”即为“余力”之义来说的,而非后人所误释的“优秀”。从这个角度讲,“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了,有余力才能去做官:而“仕而优则学”则说做官有余力就应学习。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该率先垂范,带头实践,身体力行地促进社会诚信机制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打造党员干部的诚信该从何入手呢?1.加强学习树诚信。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从国家强大和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诚信问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党章》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养成廉洁从政的良好风范。同时,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带头讲诚信,才能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