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税费时期,在国家权力退场和乡村社会规则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基层民主实践的富人治村带来了村庄政治排斥和村级治理公共性弱化的后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规则供给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塑造了村级民主选举的规范化、村级权力运行的标准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化,重构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的规范性和公共性,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了基层民主。在乡村社会分化和治理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则供给能力的增强,制度建设和规则下乡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2.
《求实》2022,(2)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置背景中,又呈现为一个从外来书记进场到村级党建强化再到乡村社会整合的延展过程。一方面,通过释放驻村干部的自主能动性,第一书记制度成为基层治理体制的重要补充,不仅将国家权力人格化地导入一线治理场景之中,也构造了双轨治理结构的协同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发掘乡村社会的内生动能,第一书记制度还形塑出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不仅使简约治理以新的样态复归落位,也构建出双轨的一体融通与相辅相成,从根本上呼应了国家与村社二元合一的本土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晓明  王仕国 《求实》2003,(10):57-59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建设及以民主的方式化解矛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也存在“乡政村治”的体制摩擦、“两委”关系的权责交错和村自治组织内部的机制障碍等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应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创新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加强农村党组织民主建设等环节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当前,农村基层矛盾多,究其原因,既有村务管理混乱、村干部用权行为不规范的因素,更多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权力不透明,导致了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和不信任。为此,迁安市探索创新村级治理模式,实施了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服务  相似文献   

5.
《求实》2021,(5)
乡村振兴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为农村基层民主治理转型提供了制度空间,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的范围扩大且作用日益凸显。基层政府通过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激活民主机制,从而推动民主参与向权力行使和监督环节深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国家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供需均衡、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和提高监督成效。  相似文献   

6.
周少来 《探索》2020,(3):118-126,F0002
深刻认识乡村治理中的结构性变化,并揭示结构性问题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数目繁多的行政性组织、半行政化组织和自治性组织。不同乡村治理组织的组织叠加、角色叠加、职权叠加、规则叠加和利益叠加,造成多重权力的叠加覆盖、多重权力边界不清和定位不明,最终形成乡村治理的"权力过密化"趋势。"权力过密化"导致权力的边际效用递减,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乡村治理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逐步造成"权力内卷化"、治理成本增加、组织替代和覆盖、基层民主自治空间受到挤压和村民参与不足等各种制度性效应。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性改革、精简行政层级、壮大乡村产业和人才、巩固乡村民主自治和培育乡村社会力量,才能走向"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基层民主实践与乡村治理绩效——基于温岭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层民主的创新载体,民主恳谈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与民主治理结构的建构。民主恳谈的制度绩效正是在这种制度建构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民主恳谈促进乡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形成乡村公共决策的互动机制,达致合作型的乡村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问题村官"已成为近些年信访的热点,村干部腐败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问题村官"映射了村级民主建设的诸多困境:村干部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选举制度不完善,民主意识淡薄等已成为村级民主建设的突出问题。减少"问题村官"需要从厘清村级权力关系、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强化民主法治意识教育、上层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县新常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深化解决乡村“四不”(驻村干部不入村、干部群众不见面、农村支部不开会、重大事项不公开)问题,礼县县委创新工作思路,将村级组织权力规范运行工作列为2015年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县全面推行村级组织权力规范运行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友权 《廉政瞭望》2023,(22):85-8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级项目资金多、涉及领域广、操作灵活、监管不到位,致使村级“微腐败”多发易发,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据统计,2018年以来,松潘县查处村级项目中贪污腐败的村干部高达35人,占被查处村干部的45%。近年来,松潘在全县集中开展村级项目“阳光直通车”行动,靶向治理村级项目建设乱象,严厉打击村级项目贪腐行为。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宽广眼光观察世界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时代精神的科学反映,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高尚全 《新视野》2002,(1):9-12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针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这里,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点个人体会。首先,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个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把握海峡两岸复杂局势、推动国家整合的指导思想和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主导因素.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思想,通过完善对台政策,以丰富的实践、积极的成效为两岸统一大业在21世纪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宋萌荣 《新视野》2003,(5):8-10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前提。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的特殊价值,应当首先解决认识路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认清它所回答的问题、所形成的新的概括同邓小平理论所回答所解决的问题的联系、区别,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面对的环境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形成的环境的区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在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及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新趋势的认识的创新上。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发展经验的新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精辟的概括,是针对当今生产科技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历史世界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新格局提出的党的发展战略的新思维,也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员干部提出的历史新要求,更是对党如何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实践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深刻揭示了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本质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地概括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与突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科学的本质在创新,它包括二方面的内容:高科技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网客"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客"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创新提高有效性: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网客"文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变化;要完善"网客"文化规制建设;要加强"网客"文化技术平台建设;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网客"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是有针对性的创新,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回到马克思"是在当代我国哲学工作者革新传统哲学教材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背景下衍生出的学术现象."回到马克思"以"返本"求"开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回到马克思"在方法上是求新的,在其旗帜下的言语实践中内蕴着反传统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而从根本上说,"回到马克思"源自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超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