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空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的人或组织。围绕"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完成网络空间中思想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生产和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得以确证。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的生成过程,需要在"主体-空间-客体"的三元结构中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方式。   计算机网络具有许多优点: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交互化、全面化;信息传播速度快、超时空。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而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及其特点获得全新的认识。   关于教育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主体特点入手,着重阐述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给予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几点建议: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营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网络传播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计算机网络、网络受众主体以及受众主体对信息接受度等组成的结构系统。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6.
网络自我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话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视角探究网络自我互动的内涵、本质、特征等相关内容,这无疑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性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主体性教育,树立主体性观念,注意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优化社会环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代传播媒介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研究,不仅可以开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构设一个有利于网络主体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情境和心理关系情境地。  相似文献   

10.
需要是人的本性、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层次性、发展性,其中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在现代纷繁复杂、发展迅速、竞争激烈、高度风险化、网络信息化的社会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关注、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引导人的需要层次发展实现"四个飞跃"。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基于现代成熟网络技术,打破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关系--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就要从各视角协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五力协同",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的主体能力、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整合力、网络技术与时俱进的更新力、调动传播受众的主体动力,真正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方式。在信息时代,认识并学会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网络具有许多优点: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交互化、全面化;信息传播速度快、超时空。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而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及其特点获得全新的认识。关于教育主体。在网…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10)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是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断增加其人文价值的现实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在观念层面的外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人本身,解决好以谁为本和如何为本的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外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把人当人看,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而且应把人当主体看,培育人健全的主体性。秉持大文化的视野,力行开发主体广泛性,恰当开发及运用人文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的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可以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很多。本文主要是论述为何要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与社会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主体自觉地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动机和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20.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