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要把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为畅通复议渠道,对行政复议机关加强了约束,为方便申请人申请复议、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条例完善了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所谓“行政复议“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可以要求该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本级政府进行复审,再行作出决定。因而可以说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制度,也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行政救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其行政复议制度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50年12月,由政务院第63次政务会议通过的《税务复议委员会组织通则》中,首次使用了“复议“一词,在同年公布的《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中,规定了财政复查制度,这里的“复议“和“复查“即新中国复议制度的萌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法制建设被耽误了将近30年。直到1990年,国务院《行政复议条例》公布,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才正式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3.
深入分析我国信访制度的现实问题可以发现,体制方面的弊端是造成信访困境的根本原因,行政、司法层面的缺陷是信访洪峰出现的导火索,现行信访制度自身的特点是引发信访困境的直接原因。解决信访困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本性的措施;完善复议和诉讼是策略性手段;同时,还应推进信访制度的法制化,改革现有的信访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范围的规定不是十分明确,尤其是一些涉及复议范围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十分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形成争议,严重制约了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必须针对目前行政复议范围存在的问题重新规范和明确界定,以完善行政复议范围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小议娄爱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由行政争议引起,其目的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很多方面,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相同、相近、相联系,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复议与诉讼都是解决争议...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法施行以来,遵义市政府法制办本着"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5年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近1万人次;全市14个县、区(市)政府都设立了行政复议机构80%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工作部门都受理了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工作已经在全市普遍开展。 1999年,全市各级复议机关共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和我国政治体制、现行的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机制等有一定的联系.行政复议职权“相对集中行使”避免了部门保护的影响,应值得肯定.但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很难逃脱“地方关系网”、“熟人社会”带来的影响;地方政府囿于地方利益很难居于中立的立场;垂直管理的部门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应在行政复议职权相对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对区、县一级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向上一级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申请复议;对房屋拆迁、征地补偿等方面的纠纷,设立专门的行政复议机构;对垂直管理的部门,在该部门之外设立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定机制。行政复议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行政机关对行政复议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明、行政复议的机构和人员设置难以保证工作需要、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简单等。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合理定位行政复议机构,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程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朱德莉 《世纪桥》2011,(13):127-129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统辖5县1区1市,幅员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0万,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市、资源强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素有"川东明珠、巴蜀秀壤"之美誉。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作为一级复议机关达州市政府以贯彻实施国家《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为契机,积极探索市级行政复议制度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方法。对达州市行政复议制度建设历程、建设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对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完善达州市行政复议制度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是解决行政争议(民告官)的法定渠道,听证会是复议审理的重要环节。过去,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不论身居何处。都要长途跋涉来到省政府机关参加听证会。自2013年7月开始,省政府法制办的工作人员主动走出机关,将原来在省政府机关召开的听证会改为到申请人所在地召开。截至2013年底,办案人员深入实地243人次,为申请人节约费用达10万余元。  相似文献   

11.
去年被评为维权十杰之一的丘建东,曾连续针对几件事情向有关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一是针对50元机场建设费,丘建东向财政部、国家计委、民航总局申请复议并要求三部委自行撤销有关文件;第二件是针对“极品”香烟,丘建东认为国家工商局在禁止使用极品香烟标识时却又网开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肯定行政复议工作成就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复议程序的缺陷。针对该缺陷,笔者立足我国复议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复议程序的几点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发生争议时,相对人经常会优先地选择信访、调解途径解决争议,其次才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制度具有受案范围宽泛、处理争议高效便捷、决定便于执行、申请不收费等诸多特征,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文章深入分析了行政复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提出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一样,都是对行政相对人请求救济权的保护。那么,当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他就有两种法律途径可以选择:一是行政复议,即他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请求复议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核审查;二是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作为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疆行政争议呈增多的趋势,反映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也反映了行政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能否有效预防和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疆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要提高对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行政复议法的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化建设,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严格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树立行政复议权威,不断提高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6.
咨询台     
《先锋队》2000,(2)
不满本单位处理结果的事能不能复议?阳泉市读者赵军问 :我单位一职工 ,借请假的机会到异地应聘工作 ,单位得知此情况后 ,将其除名。这位职工不服 ,想通过行政复议解决这件事 ,讨个说法。像这种不满本单位处理结果的事能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呢?本刊编辑部答 :按《行政复议法》规定 ,此种情况不属行政复议范围。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处理是内部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法》规定 ,有两大类行政行为是排除在行政复议之外的。一类就是行政机关对内部人员作出的行政处分 ,或者是一些人事处理 ,比如说开除公职、降职。还有一类 ,就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  相似文献   

17.
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在形式上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在方法上是一种行政救济的的法律途径,在程序上是一种按司法体制运行的程序规则。行政复议是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在行政纠纷解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选择受制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取舍、成本与效益的考虑、具体审查对象及标准等多种因素。综观各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史,行政复议审查方式大致呈现出由“书面式审查方式到论辩式审查方式再到选择式审查方式”的演变过程。选择性审查的兴起契合当下行政纠纷日渐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现实,代表着行政复议制度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是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行政审查的制度,审查的重点应当围绕原行政机关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和适用法律是否止确进行.证据规则是行政复议的核心,行政复议程序应当围绕证据规则进行和展开.行政复议决定除少数情况外,有受司法审查的可能,一般不是终局裁定.行政复议是一类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性和全面审查性.行政复议制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行政复议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不同于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阶层流动机会,但并未完全摆脱阶层流动困境,由此产生的社会对立情绪、社会矛盾和风险日益突出。较之传统时代,网络时代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机会困境、动力困境和技术保障困境三个方面,其根源在于“自我排斥”与“外部排斥”交织循环作用,其结果表现为弱势群体处于相对于网络主流社会、权力中心的边缘境遇,难以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互动,产生空间排斥,丧失认同感。通过双向赋权激发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意愿、建立电子包容提供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技术动力、提供网络媒介援助增加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机会是加快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